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档案珍藏:公葬李大钊同志祭文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11 10:09:02

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现存有一份珍贵档案:《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这份宣言记录了李大钊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的史实,记载了他被捕及被害的真相。宣言中河北革命互济会号召“公葬李大钊同志,追悼死难的战士,……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构捕屠杀工农劳苦群众的白色恐怖,争取释放一切革命政治犯”,同时发出“李大钊同志精神不死”、“拥护中华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拥护共产党”的口号。这份珍贵的档案为我们掀起了公葬李大钊同志那段不平凡历史岁月的一角。

一、李大钊生平及就义前后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自幼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日本期间,受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6年春,李大钊回国,在北京创办并主编《晨钟报》,担任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日刊主笔,并经章士钊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后兼任北大政治学系教授。李大钊思路敏捷,通晓日文和英文,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文笔功底深厚,尤为擅长政论文章。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思想界带来了新的思潮和动向。李大钊深受十月革命的震动和启发,感于“再造中国之不可缓”,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苦难的中国,遂发出:“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呼号。他积极探求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和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成为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确立的标志。由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大力倡导,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维金斯基等人来到中国,找到了李大钊探讨筹建中国共产党一事。随后,李大钊又介绍维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商讨此事,由此开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伟大壮举。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成为这个时期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他曾经不连续地担任过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北方区(北京区后改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1923年和1925年党的三大、四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北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特别是铁路和煤矿工人大罢工,震动了全国。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段祺瑞政府为抑制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制造白色恐怖,以“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的“罪名”通缉李大钊;奉系军阀掌握北京政权,依然对李大钊进行通缉和搜捕。1927年4月6日,因叛徒的出卖,李大钊及全家在苏联大使馆西院旧俄兵营被张作霖派来的军警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外间谣传审问时并有用刑情事,谓李之指甲,均被箝脱”。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及20多人以“和苏俄里通外国”的罪名被绞刑处决,时年38岁。

二、中国赤色革命互济会

李大钊英勇就义后,他的灵枢安放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妙光阁浙寺里。由于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李大钊的灵枢在那里停放了六年,无法下葬,更无人祭奠,革命群众哀痛成分!为向先烈表达尊敬和哀思,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在河北革命互济会的倡导和组织下,北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为李大钊同志进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河北革命互济会为中国赤色革命互济会在河北的分支组织,中国赤色革命互济会由人道济难会演变而来,人道济难会则是我党在与反动军阀的斗争中,为援救被难者,救济烈士家属而动员上层社会民主人士组成的。济难会通过印发宣传品等方式揭露了反动军阀镇压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真面目。1929年冬或1930年初,济难会的成员逐渐从上层社会人士扩展到工人、学生、商业等群众中,名称也改为赤色革命互济会(以下简称为互济会)。

互济会经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领导机关设在上海,戴晓云为互济总会的党团书记兼主任,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和救援部。互济会是党领导的革命群众组织,是党的外围组织之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反对逮捕、屠杀革命者,反对白色恐怖政策,争取释放政治犯,救济被监禁、被捕的同志和烈士家属等为主要责任,并在发展互济会的过程中发展党员。互济总会有时也会协助地方党组织在空白地区建立支部,如河北赤色革命互济会就是在互济总会的支持和协助下成立的,并兼管北平互济会的工作。1933年,随着中央迁到苏区,互济总会的活动也就渐渐停止了。

三、公葬李大钊同志始末

李大钊牺牲后的第六年(1933年),在他的夫人赵纫兰到北平料理李大钊同志后事的契机下,河北省赤色革命互济会(以下简称河北省互济会)计划对李大钊同志的安葬开展群众性的悼念活动,通过公葬来揭露反动派杀害共产党人的罪行,申张革命正义。受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的委托,河北省互济会负责办理丧事的具体筹备工作,宣传和组织群众,发动北平各革命团体参加到这一公葬活动中来。

1、成立筹备小组

按照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的布置,河北省互济会组成了筹备小组:组长王勋宝(王逢原,师大学生,河北省互济会援救部长),小组成员包括王晓腆(王乃天,北大学生北平东城区互济分会主任)、李星华(李大钊同志的长女,中法大学孔德学院学生,反帝大同盟的一员)、张静君(李大钊的学生)等同志。

2、召开两次筹备会议

1933年3月,互济会筹备组在象来街召开第一次会议,王勋宝传达了筹备公葬应遵循的三条原则精神,讨论了具体执行办法,并进行了分工:东城区负责做党旗,搜集李大钊的照片、传略及同时就义的二十位革命者的简历,筹备出版《守常文集》;西城区负责编写印刷李大钊的传略、遗像、一起就义的烈士简历以及纪念性的传单等宣传品;南城区负责刻制石碑及出殡雇用的扛夫、执事、和尚、道士、吹鼓手等工作。同年4月,又在宣外湖北会馆召开第二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石碑问题。

3、开展募捐和宣传工作

互济会根据宣传对象对革命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宣传内容。其中,对革命认识好的或较好的,除对公葬李大钊捐款外,还为营救被捕革命战士以及救济死难烈属而定期捐献,如范文澜、许地山(落花生)、周作人等;对共产党和革命还缺乏认识,但敬佩李大钊同志的为人,也愿捐助,如徐祖正、钱稻荪等。期间,共募得钱款五百余元。

4、公葬过程

1933年4月22日李大钊的大女儿李星华在北平《晨报》登出讣告,并由互济会筹备组通知各界市民参加公葬游行。李大钊的灵堂设在妙光阁毗卢殿,正中有李大钊同志遗像,陈设简单,有黄少谷、李书华、沈尹默、李蒸、张松年、白眉初等所送挽幛数十幅,花圈数十具。李大钊生前好友和北大公葬李大钊先生同学会及文艺前线社等来祭奠。

4月23日晨,送殡的群众随着家属,自动组成行列。送殡队伍里有青年学生、大学教授、工人、农民、士兵和市民。在送殡队伍前列高举着十几副挽联。前导横幅写着“李大钊光烈精神不死”,下款是“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钊安葬”,两边的挽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送殡的队伍从浙寺出发后,经下斜街、莱市口、进宣武门,沿途参加送殡的越来越多,观众塞途,车辆十分拥挤。行至西单,西单牌楼朱红柱子底下,摆着一张红漆方桌,上摆有水果、糕点、香、酒等祭品。共产党员张文海代表北平市各革命群众团体宣读祭文,祭文讲述了李大钊同志生平事迹,揭露了蒋介石勾结军阀张作霖联合反共的真面目,号召大家团结抗日,收复失地。这份祭文即为本文所提及的《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

祭文宣读完毕后,队伍继续前行,通过缸瓦市时,互济会送葬的同志们在李大钊的灵枢上覆盖上了一面鲜红的党旗。原来准备进行的拦路祭被蒋介石派来的大批武装宪警捣毁,送葬队伍也被冲散,更有四十余名群众、学生被捕。面对这种情况,筹备组决定只剩化装成亲友的几个同志随着家属的马车,把李大钊同志的灵柩送至香山万安公墓,并与墓碑一起下葬。

这份珍贵的档案,将我们带回到八十多年前腥风血雨,寄托了我们对革命先驱的深切悼念和无限崇敬。它是一份嘱托,更是一段永刻于心的不朽记忆。

推荐访问:祭文 珍藏 同志 李大钊 档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