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14 10:13:02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清华跳水队所代表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鼓励开放式的参与和平等竞争,强调科学性和高效集约,是对我国现有训练体制的改良和有益补充;清华跳水队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地加快,清华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条件正在成熟,这一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26-07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问题一直是各级体育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我国竞技体育系统的一项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一方面对旧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形成日益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训练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市场经济的准则是开放、机会平等、公平竞争。而我国目前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是封闭的,排外的。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受“重体轻文”思想的影响,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这些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改变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已刻不容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能否以及如何建立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体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审视与检阅,分析传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欧美发达国家高水平运动培养体系的对比,结合清华跳水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力图找出一个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与时俱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体系,探索一条学训结合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

1我国传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

1.1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动机、激励机制正确的内部动机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索质,它是推动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创优异成绩的主观因素。由于传统的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的分离,使得运动员一旦进入国家缺乏教育体制的训练体制,就只能参加运动训练,而运动训练的指向只能停留在金牌、物质等方面的层面上,这些外在的诱因只能形成运动员的外部动机,造成的传统的专业运动员缺乏必要的内部动机。

传统的激励方式停留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层面上,没有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运动员的内在的动机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激励的方式的选择也是造成我国部分专业运动员提前退役,提早终止运动训练的原因。国家的资金的投入的方式使得运动员的各种利益直接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从长远的激励的方式来看,传统的专业运动员能够持续发展的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的运动员退役后得不到持续的发展。一次性买断运动员的退役方式更加挫伤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往往带着一身的伤病,不得不寻求继续谋生的工作。

1.2传统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科技服务系统我国的体育科技管理的体制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规划和领导的体育科技组织系统(图1)。从传统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科技服务系统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部分科技资源都集中配置在科研单位,训练单位面临资源不足、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不强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清晰、内合外联的体育科研体系,从而导致不能发挥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科研所辐射、延伸的作用。其次,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服务系统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

图1我国体育科技组织系统简图

1.3我国培养传统专业运动员的支撑保障机制我国运动训练体系是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在全国从若干项目着手,开始建立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从小抓起,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儿童、少年,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逐步提高,形成了一个基础大、尖子尖的三级训练体制。这种从小抓起的选材指导思想和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传统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训练体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受到冲击,已经暴露出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传统训练体制成才率较低;传统专业运动员三级比例处于失衡状态而且优秀运动员数量下降等许多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显然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倾斜而迅速走上“强国”之路的,国家政府稳定的财政预算和投入,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我国竞技体育经费使用渠道包括:训练经费、竞赛经费、科研经费、教育培训经费、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薪金、场馆器材经费和营养医疗经费。这与西方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明显不同。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渐成熟,竞技体育的产业化也已逐步完善,但是我国每年对竞技体育的投资仍在增长。虽然财政拨款在今后的竞技体育经费筹集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但在短期内,其主体投资地位难以发生改变。

1.4我国培养传统专业运动员的组织管理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竞技体育采取的是“举国体制”的政府管理型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体制优势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能够得得到贯彻落实的坚强保证,我国政府管理型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体育,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并主要依照计划体制原则,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直至选拔运动员以及审核公布运动员、教练员的技术等级等。因此,在我国培养传统专业运动员的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的明显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管理权限集中;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动力源不足、规模难以扩大;“全运会”和“奥运会”不能有效衔接;运动员出口不通畅,高水平教练员流失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方式出现了根本改变,这使得运动员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传统训练体制的弊端,家长将子女送往竞技体育训练场变得步履艰难,导致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枯竭和根基萎缩,直接影响到“举国体制”的人力资源基础。运动员出口和进口变的不通畅。

目前我国从事专业和业余训练的专职教练员共约2.3万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具有省级以上专业运动员经历,不少人还是全国和世界冠军得主。为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不少高水平教练员纷纷流失国外,其中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排球等项目高水平教练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这些人的流失不仅造成我国教练员队伍的不稳定,还给中国队在世界上优势项目夺取优异成绩设制了一定的难度,高水平教练员的缺乏对举国体制的效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1.5传统专业队文化学习状况分析在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欠佳,为了迅速摆脱这一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产生了集中培养运动员的思路。于是,我国的传统专业运动队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时的队员主要由业余训练的学生及青年职工等组成,他们立足于本职的学习、工作,在业余时间完成训练任务,这使得他们在各方面都具备较全面的素质。到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三级训练体系开始形成。当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及时补充优秀运动队,开始建立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选拔运动人才。当时,还提出逐步建立层层衔接,基础大、尖子尖的业余训练网,由体委系统主办、教委系统协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的竞技体育系统自办教育的体系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4年我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从此我国竞技体育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竞技体育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快速发展,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专业运动队文化学习暴露出了种种弊端:首先,在我国以前三级训练管理模式下,运动员的培养完全由体育系统负责,包括培养运动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部分也由体育系统完全包办(图2)。这种特殊教育制度,使得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文化教育的大环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得不到保证,导致了运动员的教育基础薄弱。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仅仅定位于为竞技体育服务,对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缺乏质量标准,既没有专门针对在读运动员文化学习方面的管理办法。而由于优秀运动员是双重身份,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只是形式化。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荐访问:运动员 探讨 培养 体系 学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