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与论证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2-10 10:09:54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形成与存在的标准出发,考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逻辑体系,揭示了落后中国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规律,并被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所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最后得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存在的结论。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社会理论 形成 逻辑体系

李伟于《探索》2008年第4期发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一文,就此观点,郝遥在《探索》2009年第6期发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确实存在——与李伟同志商榷》一文中,根据党的文献,从史实论证角度考察论证了这个社会理论的存在,本文拟再从理论存在的标准角度予以论证。

一、一种理论存在的要素有哪些

我们判断一种事物是否存在或成立,除了从人们表面上容易看得见的形式考察之外,更主要地是从内涵上考察是否具备这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因为事物存在的标准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所谓内容,就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规定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所谓形式,就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具体到一种科学理论,它远比我们日常所见事物要复杂、要深刻。首先,必须具有理论所指的相关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如文字、讲话将有关内容联系起来组成系统的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还必须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也是考察一个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必要条件。比如马克思《资本论》就是在“商品”这个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这一矛盾的解决。

其次,还要揭示一定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没有纯粹为理论而理论的。比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相对论就不会有原子弹和核电站”[1]p38;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为了回答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产生的理论。当然,是否揭示一定规律并解决了实际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抽象概括的总结和提炼。

最后,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还必须具备科学性。科学性缘何体现,来自实践检验。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则为科学的理论。当然,实践检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经过实践检验理论没有被验证,也不能武断地认定是理论错误,需要具体分析是理论的原因还是实践过程中某些环节错误所致。比如,有人通过分析上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这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殊不知苏东发生剧变的根本原因恰恰是没能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在实际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背离了其科学精神的结果,并不能就此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所以,在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所产生的错误要做具体分析,切忌简单化。此外,任何科学的理论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方能显示其不竭的生命力。这方面,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堪称典范。

二、否认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存在的错误所在

否认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存在的学者认为,在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和言论里只有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法,而从来没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法。事实上,在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著作和言论中就有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提法,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对此,“郝文”进行了详细考证,证明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详细论述。二是认为在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专家和理论权威的著作中也没有出现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一思想和概念。如胡乔木和陈伯达。对此一说,“郝文”也有考证,这里不再赘述。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立,不是根据一些人的表面言论就可以作出结论,退一步说,即便如“李文”所言之根据,在经过确切考察后,也是不成立的。

我们说某一理论形成、存在与否,都是经过研究者对相关内容进行抽象概括进行总结的结果,而不是仅从直观上的文字方面来认定。如前所述,一种理论能否成立,必须有其自成一体的体系,包括该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且主要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且这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具备逻辑结构;揭示一定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等等。如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根据马恩的著作进行概括,认为马恩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运用规律分析了通往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形成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套具有逻辑体系的理论;列宁主义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主要是论证了一国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能性和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具有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同样是研究者从毛泽东等革命家的著作和言论中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它是通过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揭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并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取得革命成功的一系列规律,并有自成一体的体系,包括革命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等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从而才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存在的,而不是仅仅从有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提法而进行判断。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逻辑体系

一种理论的内容是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应该基本具备这样几个内容,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什么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开展了关于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讨论,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思想。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从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着手,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逐一作了详细的论述,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如果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论述的话,那么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则主要是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或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了系统论述。

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前途的必然性:是由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的性质变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是被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决定了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注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也被历史所证明。中国必须倒向苏联一边,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所以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前途不可能直奔社会主义主题,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必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较少现代工业发展,必须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之下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生产力为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物质基础准备的缘故。因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大工业而非小农经济。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仅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那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以及中国一切革命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在中共二十几年的革命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对于能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对于有利于其阶级利益的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是会拥护的。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具备的前提下,毛泽东对一个社会所必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形态进行了系统论述。也就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什么样?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之处在哪儿?首先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包括“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2]p677,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一是“节制资本”,二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但“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2]p678。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p696、706。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确定无疑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指出:“在中国革命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加以国际环境的有利,便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结果,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了。”[2]p650至于何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只是从大的基本原则上指出:“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怀疑这一点而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转变……是不对的。”[3]p160

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勾画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轮廓,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在描绘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图景后,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2]。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般纲领进行阐述后,不断对这一理论展开了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论述,特别是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纲领也深入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措施:从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到发展工业,变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具体措施,以及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和外交问题等等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政策。

除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详尽的论述,党和国家的其他主要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也都谈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也进行过系统的论述和有关政策的详细阐述。对此,“郝文”也进行了详尽阐述。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方面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体系架构: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怎么建设等内容,在内容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考察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内容后,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理论是否已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一起构成了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性质论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社会性质是构架整个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理论体系最基础的细胞,是它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也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走向。它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逻辑起点,也必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逻辑起点。我们不妨单独作一分析:

从上述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包括为什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怎么样来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大的层次。只有明了为什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解决怎么样建设的战略策略问题。因此,逻辑起点只能从为什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层面去寻找。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原因无疑是为了将来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物质基础,即为了实现革命转变。那么,为什么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要有个革命转变,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或者是进行“二次革命”呢?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在革命胜利后不具备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或者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是中国缺少现代工业不具备社会主义所需物质基础的缘故。它也决定了经济上必须利用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工业,政治上要联合各革命阶级,文化上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非无产阶级文化等才能为将来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物质基础。可见,社会性质论是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个理论体系支撑起来的最基础的逻辑起点,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揭示的规律及解决的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前面我们说过任何一种理论必须揭示理论所指实践领域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主要针对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没有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出过指导,只是提出在向共产主义过渡中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列宁主义在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有过几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时期,但由于列宁去世没能对这一政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没能把新经济政策作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从理论高度进行深度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正是基于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认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它揭示的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革命取得成功后如何采用什么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规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根本动力这一原理得出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相适应。毛泽东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真理,同时认识到了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才对妄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阶段才能最终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提高到了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即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发展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以建立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基石。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作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转变的中介,解决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从而把革命转变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层次。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

一种理论是否能够站得住脚为人们所认可,除了自身形成完备的体系外,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思想源于中国革命实践,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的,被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正确理论。

首先,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来源于革命时期根据地建设的实践。我们知道,不论是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短暂的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党局部执政的根据地中,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根据形势变化而制定的不尽相同的具体政策,如对待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但是,也有基本一致的原则,如政治上联合开明绅士、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经济上鼓励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办厂,发展资本主义;开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这些内容无疑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主要实践渊源。随着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以及我党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认识趋向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其次,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经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具有片面性和局部性的特点,是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还不能完全证明是正确的理论,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执掌全国政权,从1949至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则更具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在这七年中执行了根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指定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才快速而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使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完成和遗留的一些后遗症,以及后来发生的一连串脱离实际的冒进做法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从反面证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正确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同日而语,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根据我们考察一种理论存在的标准,证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仅有其自成体系的完整内容且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揭示了落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规律,解决了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又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客观存在的。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视而不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四个如何认识”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冷 波

推荐访问:新民主主义 论证 理论 社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