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几个问题的思考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2-13 10:04:58

摘要: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其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明确服务的内容和作用的同时,应采取以下策略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学科,优化团队,夯实服务基础;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提升服务能力;重视调研,加强沟通,确保服务实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2-0007-03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条块关系”得到了基本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2286所普通高校,其中2179所为地方高校,占高校总数的95.3%,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近年来,地方高校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率。高校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但还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则认识不足。这导致其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职能的更好体现。因此,研究和探讨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这一课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地方高校准确定位,形成办学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有着各自的特色。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优势,就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努力办出特色。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地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发挥自身与地方联系密切,了解和熟悉地方发展现状和需求的优势,结合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特点和需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这既是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结合地方特点,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优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着力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特色,才能促进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推动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

2.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人文社会科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过程,就是地方高校密切与地方联系、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地方高校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更多地突出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进而促进专业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开放式的办学思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二是增强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和水平,促进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培养和成长。三是管理体制、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和锻炼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有利于地方高校增强活力,加快自身发展

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等方面主要依靠地方支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通过提高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和水平,可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双赢”发展。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发展壮大、增强办学活力的根本途径。为此,地方高校一方面应深入抓好人才培养工程。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搞好人文社科类专门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通过对社会服务,能进一步优化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环境,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村建立广泛联系,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更广泛和紧密的结合,从而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以加快自身发展。

二、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内容与作用

1.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决策的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这势必要求政府在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制订和优化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指导和推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重调查研究,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战略实施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地方政府决策、重大经济社会建设规划、各种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理论支持。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科,可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入调研,为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搞好区域合理布局,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努力成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与决策的“智囊团”。

2.为地方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功能,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功效。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法学等学科本身就以政治现象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其政治功能比较明显。如对地方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民主制度的研究,可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地方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对地方各种社会团体和协会等的研究,可进一步促进地方各种民间组织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对地方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研究,可有效地指导和促进地方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社会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中有些学科虽然不直接研究政治现象,但它们所研究的现象同政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显示其政治功能,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和生态学等。如对地方社区关系、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地方良好风尚形成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促进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促进地方更好地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乡情怀,激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热情。

3.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提升区域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社会科学依靠理论的力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全方位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且错综复杂,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家进行研究和策划;各种人生问题、精神危机接踵而至,迫切需要人文思想家进行疏导和重建”。一个民族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和发展潜力。同样,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人们整体人文科学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一。21世纪经济社会建设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和人文科学素质的比拼。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优势和对各种思想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以提升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文化竞争力。如与地方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和社区组织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与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共建活动,为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村举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训活动,等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把校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高品位的文化、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和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文精神的支持和保障。

4.为地方社会管理服务,促进管理科学化

人文社会科学为社会管理提供综合性的理论基础,促进管理的科学化,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类行为、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果说自然科学以推动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通过制度创新和降低成本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从推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来看,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可通过立足本地企业实际,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思想创新的研究,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管理创新是塑造新型农民的根本手段,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结合地方实际需要,搞好管理创新研究,提供管理创新的有效服务,应成为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的领导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加深对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人文社会科学摆在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是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以服务为中心,以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研究方向,切实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制订各项战略规划,探索学校与社会各行业的合作模式,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二是要健全组织,完善规划,扎实推进。地方高校要建立专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机构,研究制订人文社会科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倡导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科研方向和理念,在科研中要有“问题意识和社会眼光”,鼓励广大教师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着力提升为经济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全面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

2.强化学科,优化团队,夯实服务基础

应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导向,搞好学科、研究基地及各类创新型团队建设。学科建设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为龙头,以向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向企业提供多种形式服务为主要方式,以承接横向委托协作课题为纽带,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研究和服务,构建为地方服务的特色优势学科体系。应不断加大力度,培养和扶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在科研经费和出国交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还要夯实和强化研究基地建设,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建设应以学科和研究基地为依托,大力推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新型团队的建设。通过支持一批学校的优秀创新群体,可以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增强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服务能力。

3.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搞好资源整合,增强服务能力。要根据社会需求,顺应高教体制改革大趋势,结合高校专业和学科调整,对现有的研究机构进行整合,重组应用研究的力量。要以重大项目引导研究和在综合领域集结优势力量等方式,成立或组建综合实力强和优势特色鲜明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基地。二是在确保一线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对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承担科研任务较重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时间,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三是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提高社会服务效果。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要向组织策划、协调管理和服务型转变,增强掌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有组织地把学校的社科创新力量汇聚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上来。

4.重视调研,加强沟通,确保服务实效

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必须坚持面向社会,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开放性研究,在不断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形成研究成果,而且要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确保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取得实效,必须搞好调研,只有调研到位,才能确保服务到位。首先,要注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应组织力量,深入经济社会的一线,对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企业发展、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和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为各级政府、专家和公众正确判断社会现象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确保诊断和咨询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协调,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应切实加强与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协调,积极为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争取在资金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不断扩大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再次,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搞好地方高校的内部协调。学校各部门尤其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用情报资料提供方便,促进资源共享,以利形成合力。学校各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基地以及各学科和创新型团队之间也要搞好协调,以便更好地发挥人才等资源的作用。此外,还应着力加强与兄弟院校,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部属院校的联系和协调,争取实现优质的人才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不断提升和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尧.占中国高校总数超过95%的地方高校该奔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7-05-21.

[2]林萍.地方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策略研究[J].徐特立研究.2007(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郁建兴.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2).

[5]朱中华.论地方高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苏高教.2004(2).

[6]王永杰,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责任编辑:许佳〕

推荐访问:经济社会 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 人文 思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