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22 17:50:27

摘 要:发展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总结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这一边疆民族地区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边防,保障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信任;和谐;民族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的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坚持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充分认识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信任和谐发展的因素,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充分应用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积极调控民族关系,认真解决民族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信任和諧民族关系的理论探讨

民族间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把信任及和谐结合起来构建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更加科学和完善。

(一)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提出及内涵

(1)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提出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这是第一次把“和谐”放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中来论述。同年5月中央[2005]10号文件也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自此,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实现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部分。

(2)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

在“和谐”一词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后,学术界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比如彭谦认为和谐民族关系是指中华各民族在互相尊重、平等友爱等基础上的和谐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关系。金炳镐教授认为和谐民族关系就是指中华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分配公平、合理,民族利益享有公允、同等,民族发展机遇均等、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大致相同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协调的关系。这些论断较为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要素。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和谐民族关系运行的目标和基本道路。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是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平等、团结、互助、信任、和谐,相互离不开,共同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奋斗。

(二)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民族间信任和谐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各民族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共同繁荣。

(1)信任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保证

和谐社会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和谐社会的定义中包括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的和谐是为民族关系的信任和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从民族构成来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有些民族地区民族构成复杂。从宗教状况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宗教信仰。一旦宗教关系处理不得当,很容易引起民族关系的恶化。从区位战略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我国有2.1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其中有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县75%以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些边疆民族地区更容易受到外国分裂势力的渗透。无论从民族构成、宗教状况还是从区位战略来看,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3)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民族间信任和谐的关系会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往,使各民族间的包容性增强,因经济发展差距造成的不信任感减少,从而激发少数民族的主人翁意识,使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把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自身民族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各民族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三)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信任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民族之间发展的差距带来权利、利益上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分配不均,不仅影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降低少数民族对政府的信任,还给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2)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差异

因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都存在差异。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一些民族地区的宗教氛围浓厚,有的地方甚至把宗教和民族生活结合在一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旦没有落实好,或者宗教信仰没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很容易造成少数民族心理上的偏差,陷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另外,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不通是影响民族之间交往、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阻碍。

(3)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渗透

近年来,国内外反动势力干涉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唆使民族分裂势力制造各种恐怖事件、散播分裂言论,蓄意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例如,新疆“5.22”暴力恐怖事件就是国际上的极端暴力恐怖主义对我国少数民族进行渗透的典型事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具体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问题。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落实程度不够,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信任和谐。

二、长白县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白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两江道一市五郡隔江相望,幅员面积2497.6平方公里,辖7镇1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8.4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9%。多年来,长白县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把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县上下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繁荣景象。

(一)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

长白县以建设和谐长白为目标,把民族团结政策贯彻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维护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已成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通过开展“比团结、比发展、创模范”和“民族团结宣传月”等活动,特别是在全县机关干部中组织实施朝鲜语和普通话双语培训工程(简称“双语工程”),提高了机关干部与各族群众沟通的能力,进一步拓宽了民族之间沟通渠道。另外,还通过民族和谐社区、民族和谐村镇建设来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开展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家庭、走进军营“五走进”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通过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奖励暂行办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评选表彰办法》,表彰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集体或个人。因此,长白县多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长白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其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民族地区发展基础

长白县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到了思想到位、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资金保证。长白县先后选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考察、挂职锻炼,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中,坚持在同等条件下做到“四个优先”,即:县委在部门调整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干部;在出现空缺职位时,优先充实少数民族干部;在机构改革时,优先安排少數民族干部;在班子换届时,优先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能够更好地调节民族关系,从而建设和谐长白。

(三)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长白县着力把握党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全力推动矿产、特产、边贸、旅游等产业升级。在项目建设上,长白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该县突出发展人参、蓝莓、北五味子、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成为全省十大特产园区、六大人参产业园之一和中药材基地建设示范县。在旅游业上,该县入选50个“中国最美小城”,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称号。此外,长白县作为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县、重点县,成立了“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十年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若干政策规定》。总的来说,长白县各民族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多以及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民族间信任和谐的友好交往。

(四)以保障民生为重点,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突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事对于促进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尤其重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该县城市道路、垃圾处理场、净水厂及供热站等都得到了重点建设,并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在民族教育上,该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累计投入近亿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和改扩建朝鲜族中小学;朝鲜族中学多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朝鲜族实验小学荣获“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边境治安也保持了稳定。长白县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工作机制,成为全省合力治边样板县;构建了录像、监视、处置为一体的边境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控制了非法越境;长白县先后获得“全国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爱民固边样板县”等荣誉。长白县民族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是长白构信任和谐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长白县通过建立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形成了宗教工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各相关部门通过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和重大宗教活动的管理,有效遏止了非法传教和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现象的发生。长白县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宣传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辨别能力和对宗教的认识能力等措施有效防止了境外反动势力利用宗教鼓动民族分裂,是构建和谐长白的有力之举。

三、长白县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经验总结

长白县多年来在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在民族地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有力保障。长白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政策,有利于尊重各民族的民主政治权利与政治诉求,对长白县社会的稳定、民族问题的协调也有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因此在民族地区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调控作用,积极对民族关系进行调控。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营造民族信任和谐的社会氛围

长白县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不懈地对干部群众进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思想基础。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发展民族间信任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民族团结进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式上要不断创新,方法上要不断改进,内容上要不断丰富;要着眼于多办实事,注重实效,使各族人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发展差距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县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关系信任和谐的重要保证。长白县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为民族关系的信任和谐扫除了物质障碍,创造了民族间友好交往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要在努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好因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等影响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重大问题。

(四)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长白县在干部中实行“双语工程”措施,拉近了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间的关系。该县开展少数民族运动会和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建立朝鲜族中小学、朝鲜族博物馆等都是对朝鲜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在民族地区构建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只有承认民族语言文化的多元性,才能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中建构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

(五)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其與社会主义相适应

宗教问题往往是影响民族关系、破坏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妥善处理好宗教问题也是在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长白县宗教管理上坚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对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宣传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宗教的认知能力等都是有可取之处的。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对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先进人物和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榜样,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要加大民生改善和保障力度,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加强教育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总的来说,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扎实推进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是各族人民利益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出版社,2007 (10).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5.

[3]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1921年7月-2005年5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927.

[4] 彭谦.和谐社会构建中民族关系面临的挑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02).

[5] 金炳镐.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9).

[6] 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4 (12).

[7] 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06).

基金项目: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子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3 @ZH001。

作者简介:王磊(1990- ),女,汉族,湖北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推荐访问:信任 实践 和谐 民族 理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