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思考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10 14:20:28

[摘要]对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所修改名称专业的横向比较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改名不符合整体的专业“宽口径”取向,也不符合专业的成熟地位;专业改名的历史分析表明,当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既不合理又不合情,改名代价巨大:对专业名称进行语言学意义的思考进一步证明专业改名缺乏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20-04

2010年初,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向相关部门对《专业目录》中的调整征求意见。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已称呼多年的“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这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的广泛关注。南国农先生、何克抗先生、杨开城教授、焦建利教授等新老教育技术专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何先生在比较“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技术”两个专业名称内涵的基础上,对改名的基本论据进行了批驳,对改名可能的不良后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系统表达了他的反对观点。口]诸位学界前辈、专家的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但许多讨论都是从学科内部进行的审视,作为“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员,笔者试从《专业目录》中所调整的专业的横向比较、教育技术改名历史的纵向分析以及命名的语言学意义分析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些补充,以期引起同仁更广泛的思考。

一 《专业目录》所调整专业的横向比较

《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导文件,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每次修订都会有些专业发生变化,而不同专业的变化背后体现了相似的原则,因此各专业的变化在横向上具有思路上的一致性。审视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进行了调整的专业,可以看到这些调整在整体表现出两种取向:“口径放宽”和“突出重点”,然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的调整与这两种取向很不统一。

1 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

本次《专业目录》调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具体专业数量的减少。虽然从专业门数上看,《专业目录》增加了艺术这一大的门类,从专业类别上看也由原来的73个增加为91个,但具体专业数量却由原来的621种调整为443种。

这种专业数量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小专业撤销,相近专业整合两条途径实现的。首先,《专业目录》体现出清晰的“削枝强干”的思路,一些人才口径狭窄的小专业都被撤销了。如98年专业目录中的“林木生产教育”(代码040304W)、“特用动物教育”(代码040305W)等12个属于教育学专业类别下的小专业以及“影视教育”(代码050421W)这1个原属于戏剧影视学类别下的小专业撤销了。其次,《专业目录》还体现出“集中做大”的思路,一些联系密切、内容相近的专业被整合为一个新的大专业。这种整合的专业比较多,如03年专业目录中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类别的三个专业“对外汉语”(代码050103)、“中国语言文化”(代码050106W)和中国学(代码050108S)因为都是面向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专业知识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因此整合为“汉语国际教育”(代码050103);再如教育学专业类别中的“教育学”(代码040101)与“高等教育管理”(代码110306W)研究内容在逻辑上是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新的《专业目录》将其合并为“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1),这种反应学科整合的集中做大更有利于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和学科整体的进步。

通过狭窄专业的撤销、和相关专业的合并,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的减少了178种。专业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专业口径的放宽,这种大口径的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宽口径的培养方略能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选择专业中的部分方向着重突破,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另一方面,从更宏观意义看,这种宽口径的专业定位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体现了学校从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的调整思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小专业名称调整,突出重点

除了专业数量的变化外,也有一些专业的名称进行了调整。这些调整大都保持了原有的研究范围,而更加突出专业的某些特点。例如,财政学类别中传统的“税务”(代码020110W)改名为“税务学”(代码020202),新名称在保持原来研究范畴不变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专业的学术性;再如“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代码为040304K),在原有研究领域“民族传统体育”不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武术”这种传统体育的项目。

限于对不同专业认识的不足,我们不能详细揣摩各个专业名称修改的深层意义,但比较这些名称变化了的专业,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名称修改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成熟学科专业名称保持稳定。名称局部调整的专业往往是往年《专业目录》中加注了特殊标示,需要控制的小专业,而对于那些“比较成熟、布点较多、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的专业则很少有调整,只有“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三个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中的内容(相比“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都是98年才进入当时的“专业目录”的,是更年轻且分布点较少的专业)。其次,修改后专业口径不缩小。如“大气科学”调整为“气象学”;“运动人体科学”调整为“运动科学”等修改实际上是扩大了研究的领域和范畴,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逻辑偏失

通过对《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逻辑上与整个《专业目录》的修改思路是相悖的,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首先,“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培养口径。我们知道,对一个概念的限定越多,其概念范围越小。因此,当修订的《专业目录》在“教育”和“技术”中间加上“信息”这个定语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口径将会减小,一些跟“信息”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方向可能面临身份的尴尬。对比其他专业名称修改的专业口径的扩大,从“教育技术学”到“教育信息技术”的专业口径的缩小更显得与《专业目录》整体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人为矮化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地位。专业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的成熟度,一个成熟的、共识程度高的专业是不会频繁更名的。经过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一个囊括本科、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级,

遍布师范、非师范各类院校,有多本专门研究刊物,有二百多个本科专业点的成熟专业了。对这样成熟专业的名称进行修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已有的成果,是对专业地位不自信的表现。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纵向分析

当前“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名称的确定也是对过去“电化教育”这一传统专业名称修改的结果,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录》中也曾将进行过专业名称的修改(以下简称“旧改名”),在纵向上回顾这次专业改名的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整体把握当前专业改名可能的问题。

1 “旧改名”的合理性

今天再来回顾1993年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专业改名的合理性,尽管这在当时也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

首先,“旧改名”扩大了专业的口径。“电化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暗含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方法,仅仅在教学中起到辅助或局部的作用,在实践理论上,只能从属于教育内部的其他领域或其他分支学科。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物化的媒体技术,也包括非物化的教育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因此“电化教育”只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部分,那么这种由小范畴到大领域的改名实际上是扩大了专业的口径,有利于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

其次,“旧改名”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国际交流。当时快速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求专业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因此,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的过渡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最后,“旧改名”有较充分的准备与讨论。早在1990年,北方地区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的14所高等院校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时,北京师范大学就正式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并引发了后续的系列讨论。因此,“旧改名”有更坚实的研究基础。

2 “旧改名”的“不合情”及得失分析

虽然“旧改名”是理性的,但专业名称的修改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情”——不合国情,不合感情。一种代表性的观点主张不要改名,因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词,符合我国国情,只要在这个名称下扩展概念外延就好了。而且,从感情上来看,电化教育已经发展多年,许多“电教人”已经视“电化教育”为自己的毕生的工作领域了,一旦改名会伤感情。也许是因为这种“不合情”,至今仍有研究者拒绝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也屡屡有研究者反思当年改名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旧改名”基本已经尘埃落定,“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具共识的专业名称了,但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次改名的得失。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改名基本实现了支持者当初的理性预期:专业领域更扩大,培养方向更具特色;国际交流更通畅;而且由于改名引发的广泛学术争论也激发了研究者的学科专业意识,促进了人们对于该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但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许多传统“电教人”的感情挫伤,大量研究精力虚掷于一些意义不大的概念解释,打造多年的专业品牌的消失,种种问题都是专业改名带来的负效应。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情理困境

通过对此次《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合情”上同样面临“旧改名”的困境。而在“合理”上却找不到“旧改名”的正当性。这样的改名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口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这种改名违背国际惯常,不利于学术交流;这此改名缺乏广泛而周密的讨论,缺乏理论的铺垫:特别的,这次要改的不再是“电化教育”那个中断发展多年,起步不久的不成熟的专业,而是一个经过多年发展,正稳步前进,甚至雄心勃勃要成为一级学科的稳定专业,改名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语言学思考

专业名称的修改,不仅仅是专业的事情,从本质上看是名称修改的问题,在根源上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语言符号发生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相关名称修改,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厘清改名的问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关于语言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的观点来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认为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能指sigllifier)表示一定的事物(所指signified)是没有原因和不可论证的,是“大家看法的一致”,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任意的。理据性则认为语言的发生发展是有依据或动因的,在语言形式(能指)和其代表的事物(所指)之间存在一种可以论证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任意赋予某事物一个不相关的名称。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哲学中一个基础性的论题,至今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论证。虽然我们很难从学理上对这个语言学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任意性与理据性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专业改名的一个框架。

2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语言学困境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看,在各专业的命名上,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观点都有所反应。

审视《专业目录》,其中许多专业名称的确定都表现出名称的任意性思路。例如专业目录中的心理学,虽然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器官不是心而是脑,从理据性出发,心理学应改名为“脑理学”,然而大家已经对原名称熟悉了,也就不再修改了。再如数学这一大的专业门类,其内容包括矩阵、几何、黎曼几何等许多非“数”之学,但数学这个名称已经叫习惯了,也从不曾再修改。由这两例可见,任意性强调已有专业名称的不变性:如果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某个名称称呼某个专业了,就没必要修改。而“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专业名称都是一种语言符号,因此从语言学的任意性出发,“教育技术学”改名似无必要。

在新的《专业目录》中,也有一些专业的改名体现了理据性的追求。如“运动人体科学”改名为“运动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改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社会体育”精确化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都从名称上更准确地反应专业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但“教育技术学”的改名却不在此列,何克抗、杨开城等诸多学者已经对两个专业名称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充分说明“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的更合理据性。因此,从语言学的理据性出发,内涵更深刻的“教育技术学”更能反映专业领域的内容,不应修改。

四 结语

一个专业名称就是一个品牌,品牌创建不是朝夕之事,培育、维护品牌更需要专业内部学者的长期努力。专业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称呼,更是一个负载着专业历史、专业走向等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专业名称的修改也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指令的颁布,更是一个涉及专业发展整体规划的系统问题。因此,在讨论专业名称修改时,既要考虑巩固专业发展的成果,又要面向专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宜闭门造车,武断自负。

编辑:小西

推荐访问:改名 教育技术 思考 专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