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势探究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1-07-07 10:07:06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遠流长,内容丰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为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精神资源、培养民族地区农民道德自觉、创建与完善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特色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方式生活化、载体多样性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定,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为各少数民族遵从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1.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浓郁的德性伦理传统可以为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精神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包括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人生礼仪文化、信仰崇尚文化、民族禁忌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民族生态文化等。这些文化以独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生活习惯,具有鲜明的德性伦理特征。如生活文化中的敬老传统;人生礼仪文化中的生命道德观;宗教文化中神灵宗法崇拜的道德教化观;禁忌文化中的规范约束理念;节日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生态文化中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哲学等等。虽然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程度的不同,造就各具特色的伦理道德观念,而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往往都是通过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礼仪、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宗教禁忌等体现,在伦理道德的精神价值上有很多的内在一致性,比如在政治伦理道德方面倡导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平等,反对侵略;在社会公德方面倡导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勤劳勇敢,遵守秩序,重视礼义;在家庭伦理方面提倡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倡刻苦耐劳,诚实守信,反对铺张浪费;在对待人际关系方面提倡互相帮助,诚实宽容,乐善好施;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提倡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反对乱砍滥伐等等。

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承担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之重任。而要有效完成这项使命,就需要对自身的文化精神进行合理借鉴和有效挖掘。“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它的德性伦理传统融入在各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中,其中优秀的德性伦理传统是维系少数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精神纽带。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独特来源。

毋庸讳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性伦理传统由于时代的局限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去糟取精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性伦理传统,赋予其符合时代特色的内涵,使之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优秀资源。

1.2 少数民族对宗教禁忌的崇敬与敬畏的思想传统有助于培养民族地区农民的道德自觉

道德自觉是指个体能够自觉认同和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能够自我约束。道德自觉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的自律,更需要文化的熏陶和支撑。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知行不一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影响着农民,这给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并严重影响了农民道德自觉的养成。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对宗教禁忌的崇敬与敬畏的思想传统,它与民族地区农民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是培养农民道德自觉的活水源头,对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因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存在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并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禁忌文化,有自然崇拜、动物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人们往往把宗教禁忌看成是约束和支配他们社会生活的道德信条和准则,作为组成信仰体系一部分的文化事象,从日常生活到社会交往、从行为到思想,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这些信仰的命令,它象一只无形的手,调控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是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群体认同意识的体现,起着维护少数民族社会稳定和有序的作用。少数民族这种崇尚敬畏宗教禁忌的传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诸如尊重自然、禁止血缘内婚、人道精神、自觉约束行为、邻里互相帮助、因果报应、尊老爱幼等为主要内容的优良道德传统。例如,部分少数民族把山水、植物、动物奉为神灵,严禁破坏,若有违反必遭报应。凉山彝族的先民认为,“人是天所生,生人天德”。人靠天来抚育,人依赖于天,天道人道合于善。所以人道就应该服从天道,并以天道作为人类社会运行之准则,不得违反,否则就是逆天理违人伦。羌族遇见老人必须让座、让路、敬食或敬烟,人们坐火塘边时,男女有别,不准翘腿而坐。拉祜族把老人坐的位置安排在房子中柱旁的火塘边,每逢节日要先看望老人。在瑶族男子的成年仪式中, 受戒者每日都要听戒师讲述道德戒律和民族的历史,戒日还要立下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认贼作父,不陷害好人,不为官欺民,不行赌哄骗,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遵守礼仪,诚实为人等做人的誓言等等,这些宗教禁忌不同于成文的社会道德规范,它更多地使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神圣化,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人们内心的信念和超自然的威慑,唤醒人们的羞耻心、道德良知和恐惧感,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安分守己,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遭到神灵的报复,久而久之便逐渐内化成他们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意识,从而实现行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尽管今天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道德建设现状与传统社会时代的农村有本质区别,但传统社会对宗教禁忌的崇敬与敬畏的理念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民道德自觉的养成,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自觉作用。

1.3 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组织和制度有助于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特色机制的创建与完善

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运行的过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个过程的运行,而富含道德规范智慧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和制度文化关照了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场域,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过程中特色制度的创建与完善提供了新的路径。

少数民族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行除受到宗教禁忌的影响外,传统的社会组织系统和规章制度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也起到重要的支配和制约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组织和规章制度, 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安宁的共同体和习惯法, 也是对社会成员善恶进行评价和规范的重要渠道和道德原则。规章制度作为被少数民族社会权威与社会组织赋予极大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 以村规民约和习惯法作为其表现形式和运用载体, 以此保证道德规范得以遵从。我国苗、侗、瑶、彝、布依等民族中存在的议榔制、侗款制、瑶老制、家支制、寨老制等,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征集成员意见,制定或修改村规民约和习惯法,对成员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若有违反就要受到处罚。比如从江县高增侗寨《十二条款约》明确规定:年轻人要听老人之言,要信父母的话,严禁打骂父母和虐待老人。儿子负有给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不孝顺,甚至虐待老人者,不仅被雷劈,也会断子绝孙,同时也将被社会公众所处罚。侗款中还规定有不许偷放田水、移动界石、强占他人田地、小偷小摸、开场赌博、弄虚作假等等的规定。苗族榔规明确规定,烧山遇到风,玩狗雷声响。烧完山岭上的树干,死完谷里的树根。地方不依,寨子不满,今你郎来议榔,罗栋寨来议榔。封河才有鱼,封山才生树。传统的社会组织和制度把教育和约束有机结合,保证了少數民族社会秩序和纷争得以维系和解决。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和规章制度虽然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们通过地域相近、身份相同、习性相似的情感共同体来实现相互间的道德约束和调整的核心精神并没有消失。在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把普遍性的道德调控机制与民族地区农村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和调整的实际结合起来,建立符合乡情良俗的道德规范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优势

2.1 方式的生活化优势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学化”、“泛政治化”、过度“理想化”等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存在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针对性等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倡导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其通过生产生活、礼仪风俗、宗教禁忌、节日节庆等各种形式展现了其具有乡土性、朴素性、贴近性的特点。正因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通俗直观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使得抽象的说教通过直观具体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道德品质。比如,在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二八节”期间,人们通过祭祀、对歌、跳舞、篝火晚会等形式表达情感,在祭祀中,人们要一边烧香一边忏悔一年中自己所犯的错误,乞求上苍宽宥,若有矛盾还通过对歌的方式向对方道歉并邀请对方到自家的火塘吃饭,从而使传统节日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中,死者的后代都要在灵堂上通过哭诉的方式缅怀长辈的养育之恩,家族长者还要对后代进行尽孝教育。在饮食宴席方面,长辈坐上位、最好的菜食长辈先食用等传统,使少数民族从小就学会了尊重长辈的优良品德。这些长期积淀而成的乡土性传统可以通过内隐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察觉中受到熏陶,为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更具生活化的方式,诚如本尼迪克特所说:“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它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而当他长大成人并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2.2 载体的多样性优势

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无论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节日礼俗等方面都蕴涵了丰富的优秀道德思想和观念,这些不仅构成了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且还可以为民族地区农民接受道德教育提供更加多样的方式,他们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道德教育外,还在生产生活、礼仪节庆、宗教禁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式中,接受思想道德、民族传统的教育和熏陶。以少数民族各种节日为例, 既有祭祀的节日,也有农事的节日、还有商贸集会的节日,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这些节日展现了人们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先和英雄的崇拜和感恩、对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和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如傣族的泼水节、拉祜族的祭祖节、侗族的“舞春牛”节、纳西族的“祭牧神节”、部分少数民族拜谷神等节日。这些节日活动把少数民族各成员吸引、凝聚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在无形中领悟和接受了民族道德情感和习俗,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又比如在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中对下一代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纳西族,凡是成人所必须承担的诸如采集、耕地、养牲、纺织、管家等工作,也都是少儿所必修的课程。鄂伦春族长辈在空闲时就给幼儿讲述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英雄、劳动等故事,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等等。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还留有有关道德教化内容的历史著作,如藏族的《礼仪问答写卷》、回族的《正教真诠》、彝族的《西南彝志》、布依族的《黄氏宗谱》等。一些伦理道德思想在民间的史诗、传说、故事、格言等民间文学中也有生动反映。如蒙古族的《江格尔》、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壮族的《达架与达仓》、藏族的《萨迦格言》等,揭示了勤劳善良、勇敢正直、团结互助等丰富的伦理思想。少数民族的历史著作和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丰富素材可以在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载体优势。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习近平同志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辩证的态度,对于糟粕的部分坚决予以抛弃,对于精华的部分要加以弘扬并进行创新,使之符合当前道德建设的需要,如创新宗教禁忌信仰文化中的爱护自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思想,创新传统社会组织和习惯法的运作机制等,以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资源.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5]王飞,杨玲.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戴岳.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伦理价值与教育意蕴[J].贵州民族研究,2007(6):92.

[7]毛艳.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教育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77.

[8]傅安辉.侗族口传经典[M].北京:民族出社,2012.

[9]肖万源,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10]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1]李资源.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

推荐访问:新农村 少数民族 探究 传统文化 民族地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