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谈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09 10:16:51

语言不仅是教师教学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都必须依靠语言。

化学作为一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化学语言自然也具有其特殊性。在化学教学中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口头语言主要包括激疑提问、启发讲述、设疑讨论及概括结论等。口头语言要词意清晰、严谨正确、语调要贴近学生,有感染力,必要时要辅以手势或面部表情。化学书面语言,就是指用文字表述教学时的思想情感的语言。在教学中常使用的书面语言,除去学生用书所载附的以外,主要是板书、板画、图解和图表等,化学书面语言要求文字精练、严谨、符合逻辑性,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可读性好、有启发性。[1]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化学语言的教学规范,更要体现化学语言的特点。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究竟有何特点呢?

1.科学性

化学是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自然语言,它是自然语言和化学术语、化学用语有机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传授化学知识准确无误,用语贴切,正确使用化学术语,语意准确。例如:在讲物质的组成时,要严格区分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化学教师正确引用化学教学语言表达化学现象和本质与学生的化学思维的形成与密不可分,来不得半点含糊,它将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科学性。

2.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教师语言必须准确明晰、简明扼要,这是教师语言的一种独特魅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根据教材提炼出来的概念、原理、结论等客观真实而不会引起歧义,学生可以利用其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才能得到锻炼,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化学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是自相矛盾的推理,就会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混乱,给后续的化学学习造成障碍。例如,不能把“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叙述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去掉了“一般”就造成了科学上的不严谨。实际上,学生随着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可知,镁在二氧化碳中就可以燃烧。 在描述中采用“一般”二字体现了知识的相对性。因此化学教学中无论什么概念结论,都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力求准确严谨。

3.规范性

所谓化学教学用语的规范,体现在要求教师上课讲普通话,语音准确,运用化学术语,注意语病,切忌口头禅,不说方言土语,要符合语法修辞和逻辑,不发生谬误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化学语言教学的规范,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能力出发,从而为学生创设最有效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不能把“加热”说成“烤一烤”,把“振荡”说成“摇一摇”或“晃一晃”。在介绍化学方程式时粗心大意,把“+”读作“加”,“=”读作“等于”,等等。化学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是对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4.直观性

夸美纽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传诸学生的事物都应该放在他们的感官面前。”直观的挂图、教具、实验、幻灯片、视频等都可以给课堂气氛“锦上添花”,但是这些都无法取代化学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深入浅出的化学教学语言可以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能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引起兴趣,引人入胜。[2]

化学教学就是要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把内容讲得形象、通俗,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强调“生活即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了实际进行。假如我们传授的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实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语言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比喻”。例如,在初三教材中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学生对“向pH=1的溶液中不断加水,pH值会无限靠近7,为什么不会≥7”感到无法理解。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如果运用理论计算,学生理解起来就十分困难,可以这样讲:“糖水无限稀释,就能变成咸味吗?”经过这一直观的启发,学生马上茅塞顿开。又如,在介绍酸碱指示剂时,为激发学生观察指示剂变色实验的兴趣,增强他们记忆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的效果,可以将指示剂形象地比喻为“见风使舵的行家,灵活多变的舵手”。这种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会让学生兴奋起来,增强学化学的兴趣。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5.趣味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些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甚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感。如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化学原理、概念更是如此。这时,枯燥乏味的语言与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化学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趣味性语言、小笑话、口诀等,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教育“润物细无声”。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在初中介绍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征时,可以巧妙地将两种单质拟人化:“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差异很大。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是著名的硬骨头,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久经磨砺,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遇事奸猾,形象暗淡无光。但毕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再辅以催化教育,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接着引导学生应该向金刚石学习其无坚不摧的精神。在上诉描述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巧妙地总结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差异和相互转化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学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不知不觉地发现和领悟,正是化学教学语言的一种魅力。

又比如,在介绍水的电解时,演示电解水实验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根据实验直观了解到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可是学生很容易混淆正负极产生的气体种类。我们可以总结归纳为“父亲伟大”。在讲解知识点时对学生说:同学们,请记住生你养你的父亲,父亲伟大。因为“父亲”与“负氢”谐音;“伟大”中的“伟”与表示体积的字母“V”谐音,表示氢气体积比氧气大。最后还可以补充,我们的父亲很伟大,我们的母亲更加伟大。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没有脱离化学教学目的,又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感恩教育元素,这就是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

6.人文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有创新,让学生觉得参与课堂学习就像欣赏优美的旋律,在精神上是一种享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强课堂的人文性。

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点,对初学化学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介绍这块内容时,老师可以结合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引入,要求学生指出诗句中的“灰”和“泪”有什么区别。再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指出灰是蜡烛燃烧后的结果,泪只是石蜡受热融化后的状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引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又如,在讲分子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背诵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接着问:为什么诗人在远处就可以闻到淡淡的梅花香?这种由诗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记忆。

化学教学语言除了以上的特点,往往还应具有启发性、节奏性、逻辑性等特点。化学知识是固定不变的,但化学教学语言却可以因人而异。有人提倡化学教师应“向语文老师学文采,向数学老师学逻辑,向政治老师学哲理”一堂好的化学课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人格的培养,美的熏陶,情感的交流,严谨的学风,逻辑的思维。[3]教无定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广大教师在平时多总结,多积累,我们的化学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浅谈化学教学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5):30.

[2]徐大仁,张改琴.浅谈化学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基础教育研究, 70.

[3]陈众.论化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VOL11,(5): 123.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谈谈 语言 中学化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