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中的运用初探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4 10:07:44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历史学科直接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提出了具体要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需要“积极的”教师素养;“积极的”历史教学;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整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49-01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提及了一个现象。老师问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当前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某专业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活着”。这样令人震惊的回答,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而积极心理学为反思、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其首倡者为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米海(Csikzentmihlyi),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3]。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研究。积极体验方面:提出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福乐(follow)、积极情感扩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等理论;积极人格方面:积极心理学发展了塞里格曼早期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格理论—乐观型解释风格理论(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并与六、七十年代的“习得性无助”(learning helplessness)等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主要有自我防御(self-prevention)、积极应对(positive coping)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主要涉及学校、家庭和工作环境三个方面[4]。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培育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

著名历史学家兰克说过,“历史一直被书写,但他们的目的不大相同;从纯粹的娱乐到伦理和政治教益不一而足”[5]。承载着明确而重要的国家使命的历史教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奠定基础[6]。

1.“积极的”教师素质。

新课改对教材和课程标准都有了相应的调整,教师也应依据课改对于自身做相应的调整。历史教师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首先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足以言传身教。

2.“积极的”历史教学。

“积极的”历史教学,可以从历史教材、历史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来探讨。

(1)“积极的”历史解释。

历史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很容易为读者发现;隐性情感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体会、以往的经验和需求自然生发;中性情感只有通过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评价学生才能生发,如制度,物品的属性等的情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情感分类时,要避免与教材割裂,当教学素材表现一种以上的情感因素时,需要教师侧重表现某方面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兼顾其它方面的点拨[7]。

人类历史上充斥着各种不幸和灾难,中国近代史便是典型的充斥着诸多负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叛乱”、“抗日战争”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良好题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这样的负性历史事件中孕育出爱国情怀,对于“认知偏向”的学生来说带来的是“悲观解释”的消极影响[8]。教师要挖掘这方面的积极情感。

(2)积极的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获得积极的主观体验。[9]历史教学中往往积极的情感被一笔带过,而消极的、不足的方面反而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认识更多的是其腐败性,难以认识到其对于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对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近代落后的认识便形成了绝对肯定西方和否定本民族文化的倾向。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以关注历史所呈现的积极面,树立中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10]。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公平、持正、乐观、豁达、友善、团结,善于发现真善美等。学生为了考试而学历史,感觉到的是累和烦,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快樂,也感悟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真善美。故要引导学生有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对话,体验古老的先知是怎么认识人、自然和社会;从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线索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受历史的玄妙和美学;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领略知识的立体和多元;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凌空独步,看尽浮华,拂去尘埃,遇见美好。

开放多元的评价,增进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11]。

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小学阶段,未有开设专门的历史学科,学生在小学时期接触到历史,大多是源于对于历史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没有历史学习的基础;中学时期,中考的时候历史分值低或者开卷考试,历史学习不受学生重视;到了高中阶段,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历史偏向技能性的教学,忽视对“人”的精神塑造的作用。所以,高中历史课堂培育家国情怀素养,不仅要把中小学各个时段的学习有机衔接起来,还要把一个人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不断优化[12]。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需兼顾学生的内在环境。学生在“考试学”的影响下,过于关注历史学习的分数。外部系统学生持多元开放的评价,学生才能思路通畅,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目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认识,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非一日之功。教师“积极的”个人素质的言传身教;开展“积极的”历史课堂教学;塑造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囿于知识的学习程度、分数的高低。这样学生学习的思路才能畅通,对自己才有正确、积极的认识,才能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人才能够有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才能生长出爱国主义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国兵.历史教学:于情怀处育人[J].江苏教育研究,2018(Z1):31-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俞晟昱.让学生在历史中感受“幸福”——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17(36):22-23.

[4]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对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13(01):26.

[6]陈国兵.历史教学:于情怀处育人[J].江苏教育研究,2018(Z1):31-36.

[7]歐阳玲慧.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白冰.中学历史教育与“突出优势”的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田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0):66-68.

[10]田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0):66-68.

[11]张亚玲.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5):40-41.

[12]田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0):66-68.

作者简介:杜桂银(1994年),女,汉族,四川南充,学生,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历史教育。

推荐访问:初探 素养 培育 心理学 情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