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探索创新模式,,,构筑关爱工程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15 10:08:13

【内容提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断壮大。这些留守学生在监管内容与监护责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笔者对泸州市江阳区留守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发现留守学生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番面貌——“学业有教、困难有帮、心灵有润、快乐成长、角色遗忘”。

【关键词】 留守学生 新时期 监管 责任

【作者简介】 周舫,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基础部,现挂职于共青团泸州市江阳区委,任团委副书记。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3-0057-02

2012年5月14日,江西宜春一幕“空巢村无青壮年救助,五留守学生集体溺亡”的悲剧发生;仅过半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中毒身亡的事件再一次刺痛了我们的心。我们在愤怒伤感之余,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课题:如何强化管理并改变留守学生“留守”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断壮大。这些留守学生要么委托隔代长辈、亲戚监护,要么老师代为托管,但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辅导作业之类的关怀,在监管内容与监护责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或是过度溺爱、或是代沟太深、或是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学业落后、价值偏离、心理异常、安全失保等问题。

笔者对泸州市江阳区留守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发现留守学生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番面貌——“学业有教、困难有帮、心灵有润、快乐成长、角色遗忘”。

江阳区下辖城市学校12所,农村学校26所,学生总数6万多人,留守学生约1.5万人。随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深入推进的发展实际,为保证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江阳区委、区政府结合留守学生在时空分布、关爱需求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征,以点带面,大胆探索创新,构建了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四种模式:义务教育学校的融合关爱模式、城市社区的家园关爱模式、产业园区的双向关爱模式、新农村建设的归雁关爱模式。

一、义务教育学校的融合关爱模式

留守学生不是困难儿童的代名词,不能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江阳区按照“新的留守群体融入新的教育群体,新的留守现象融入新的教育现象,新的留守关爱融入新的教育关爱”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的引导,让其不知不觉遗忘自己是“留守学生”,形成了义务教育学校留守学生“融合关爱”模式。

为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各中小学让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无差别参与,以活动促成长、以活动促交流、以活动助融合。“国学经典”、“红歌进校园、永远跟党走”、“学雷锋、树新风、促和谐”、“快乐夏令营”、“爱国主义邮票展”、“参观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校的保留节目。南城学校努力消除农民工子女害怕进入城市学校的心理门槛,组织“让我们共同成长”、“小手拉小手”的主题活动;蓝田中学拥有中学生鼓号队、管乐队、合唱团、篮球队,有大学模式的学生会组织,每年春季举行学生运动会,秋季举办艺术节。居于闹市的忠山小学,定期开展专家引领读书、读书展评、家庭读书、“大阅读”、 礼仪教育等系列活动来塑造书香学生。

同时,各中小学还尤其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的疏导。全区设立100部校园亲情电话来强化学校、父母和留守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搭建关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亲情平台”。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建立了“心理憩园”,为家长和孩子开展心理咨询。有些班级还通过“放飞心灵日记本”,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其他同学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翻阅。这把心灵之匙,为学生们尤其是留守学生打开了一道倾诉困惑、不满和牢骚的大门,让孩子们的心灵天空得以保持纯净与美好。

二、城市社区的家园关爱模式

康华苑社区创新社会管理,在原来“留守学生之家”的基础上升级打造“康乐家园”,整合辖区内集公检法司、退休干部、优秀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对六类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摸底调查,随后“对症下药”,实施分类关爱,形成了城市社区“家园关爱”模式,确保社区无一名青少年辍学。

对贫困留守学生、孤残儿童、流浪乞讨儿童、辍学青少年,开展“康乐帮扶”,变拮据为宽裕。结合“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和上学困难。“五老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爱,帮助他们改进了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业成绩。

对社区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康乐疏导”,变后进为先进。招募志愿者以“4+1+1+2”(4名公检法司工作人员+1名心理学教授+1名金晖志愿者+2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理、学习、习惯等进行全方位关爱,帮助他们调整心理,改正不良习惯,使他们变得开朗自信。

三、产业园区的双向关爱模式

近年来,江阳区先后启动了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目前全区三大产业园区务工人员达1.5万余人,务工人员留守在家子女数量也随之增加。江阳区在条件成熟的泸州轻工业园区精心打造“阳光亲子乐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双向关爱”模式,即关爱留守学生和企业职工,尤其是职工中留守学生的家长。

1. 建立“双向关爱”专项资金。今年3月,中共泸州市江阳区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园区群团工作的意见》,将园区企业上缴税收的5‰作为群团工作经费,其中3.9万元作为园区“双向关爱”经费,并募集社会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阵地建设、活动开展、购买关爱服务等。

2. 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到“双向关爱”活动中。充分调动园区企业积极性,让更多企业参与“双向关爱”活动。如现代运业提供的“现代运业关爱留守学生直通车”活动,帮助60名留守学生进园区与父母团聚,欢庆六一。同时还进行了物资捐赠活动。并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泸州市博物馆、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碑遗址。群团部门定期开展“周末剧场”送电影进园区、“青春大讲堂”、园区运动会、青年职工篮球赛、“计生知识进园区”等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这些关爱项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留守学生与园区职工中留守学生的家长们感受到亲情的弥足珍贵,纷纷拍手叫好。

四、新农村建设的归雁关爱模式

江阳区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动城市干道、自来水、天然气和公交车等公共服务向乡镇和农村延伸,让“进城”从“唯一”的选择变成“之一”的选择,进而实现了农村留守学生和父母从分离到团圆的转变,形成了农村留守学生“归雁关爱”模式。

一方面,引导四处奔波打工的“候鸟”返乡就业创业。近三年,江阳区共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协调各类贷款约8000万元,组织各类培训学习200多场次,引导3万多名留守学生家长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华阳街道石虎村返乡创业人员中,涌现出了“全国青年创业星火示范带头人”先德江。农民收入节节攀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760元增加到2011年的8354元。另一方面,配套建设“阳光少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村“两委”成员、村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分别与仍然在外务工人员的留守子女结成关爱对子,开展“一对一”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归雁关爱”模式让50多名留守学生家长回乡就业创业,父母的返乡让农村留守学生数量由2006年的82人减少至16人。

做为关爱工程的四足,泸州市江阳区通过以上关爱形式、内容的创新,点面结合,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尽力避免江西宜春、贵州毕节的悲剧再度上演。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都为这个特殊群体献出一份份关爱,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喝彩,那他们一定能挥别“留守”,忘却“留守”,拨响心向自由的琴弦!

责任编辑:陈 诚

推荐访问:构筑 关爱 探索 模式 创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