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时期群众观点的树立与民主政治建设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22 14:50:32

[摘要]当前,群众观点存在的理论支持相对不足、受到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消极影响和缺乏现实力量的约束等问题,是群众观点出现一定程度缺失的深层原因。在执政条件下,民主政治对于确立群众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够为群众观点的树立提供契合时代的理论支持和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应着力于在改革中进一步理顺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大力加强公民观教育和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关键词]群众观点;民主政治;人民主权

[基金项目]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民主政治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路线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10JDJNJD132)

[作者简介]张英红,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浙江嘉兴,314001;孔国保,嘉兴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 D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1-0011-0005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关于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一种根本观点,它有其特定的思想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等观点。这一思想经过总结,在今天被概括为大家熟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它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起构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内容。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路线得以正确施行的思想基础和观念性前提。当前,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很好地坚持走群众路线,主要的问题也就在于群众观点的缺失。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确保群众路线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必须首先解决群众观点的树立问题。在本文,笔者试就群众观点缺失的根源,当代民主政治对于树立群众观点的积极意义,以及当前如何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促进群众观点的树立等问题,作初步探析。

一、现时期群众观点出现一定程度缺失的深层原因

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牢固树立的基本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念今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开始变得淡化,群众观点较之过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与党所处环境的变化和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自身世界观的改造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在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群众观点之所以在现阶段会出现缺失或扭曲的问题,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形势下群众观点的理论支持相对不足

党的群众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具体说来,它有两大思想基础:一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理论。它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既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应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二是唯物史观的创造者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党的使命,必须是“一切依靠群众”。在今天,我们党关于群众观点的思想教育,也主要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不可否认,这些观点从党性和历史观的层面全面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及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所形成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这些观点本身具有空泛性,依此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并不能直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现实中的党群关系,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如:既然执政党、党员个人也是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样,都是一个客观存在,都有自己的利益,[1] (P72)那为什么还要求党和党的干部要一切为了群众?既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党和党的干部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执政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对群众实行领导,那为什么还要强调一切依靠群众?对于这些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先锋队理论和创造者理论并不能给予具体的回答。一直以来,我们党在思想教育中对于此类问题也作出了正确的引导和要求。从表面看,这些思想问题似乎已经得到澄清,但由于缺乏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完整理论作基础,这种教育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出现利益分化的今天,越来越难以触动人的思想,从理论上帮助人们树立群众观点。

(二)群众观点受到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如何对待民众利益的问题上,我国古代也出现过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民本主义。它认为,民众乃立国之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所以,君主应“以民为本”,施仁政于民。这一观点虽然因其明确的重民主张而具有进步性,但它本质上仍属于君主主义政治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实现长治久安,重民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民本思想自提出后,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之后历代统治者的执政思维,在今天,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群众观点的理解和坚持。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群众观点本身就是对传统民本观的继承与发展,它与传统民本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2]并且由于群众观点对传统民本观的批判存在着不彻底性,使群众观点仍明显留有传统民本观的印迹。如现在有学者经过考证分析认为,群众观点中“群众”概念,“作为承载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的符号,……仍然承袭了臣民概念的某些内涵”,因此可以说,“群众概念凝聚着浓重的‘民本’情结”[3](P23)。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人们今天难以厘清群众观点与传统民本观的关系,也致使党的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将两者相混同,以传统民本思维对待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如在一些干部的心中,虽然也装着群众,但不能摆正党及自己与群众的位置,不是将党看成是实现群众利益的工具,而是将群众看成是实现领导者意志甚至个人私利的工具;一些人虽然也知道依靠人民群众,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由于有强烈的圣贤情结,认为依靠群众就是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实现他们的愿望和想法。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群众观点在他们那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三)群众观点缺乏现实力量的约束

群众观点的形成,需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牢固树立群众观点,除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一方面由于党的成員大多是贫苦出身,有着强烈的为群众谋福利的革命愿望;另一方面,党在当时作为反动政权打击的革命力量,要生存和完成自身的使命,只能依靠群众的力量。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群众观点能够成为全党的共识。但是在今天,这种外部环境已不再存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党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为今天的执政党,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这个中介发生的。这样,党的权力的运用情况就反映了现实的党群关系,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党群关系的理解和群众观点的认同。从政权性质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权力的运用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和约束,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权力的实际运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一些权力执掌者在行使权力时,往往忽视了群众的力量,认识不到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缺少约束的权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本能地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中进行权力寻租,也使得一些当权者为了谋取集团或个人的私利而牺牲群众的利益,在他们的心中,也就不可能再装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执政条件下民主政治对于确立群众观点的积极意义

上述分析说明,群众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存在着理论支持不足和面临观念性、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这正是群众观点未能得到很好坚持的重要原因。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在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政治形式,在基本目标和依靠力量等价值取向上与群众观点本身存在着相通性,“民主制度中蕴含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一切基本要素。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彻实施的确定性程序和机制。”[4]具体说来,民主政治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民主政治能够为群众观点提供全面和契合时代的理论支持

群众观点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观念。在执政条件下,由于党群关系具体表现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与群众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发生联系,要树立群众观点,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党和群众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而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现代民主政治理论已经为我们作出了目前最为科学完整的阐释。“民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5] (P122)。关于国家权力的归属,民主政治坚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最终属于人民。在这一基本主张下,民主政治对人民、国家权力、政党的关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它认为,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全体人民不可能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人民便将这种权力授予自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由他们制定代表民众利益的法律和组建“代议政府”。这样,人民与代表、政府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与被委托的契约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代表必须就其行为对所代表的人民负责,政府的权力要代表民众的意愿,人民必须对他们的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而政党作为代表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必须通过民众授权才能获取执政党地位,执政党经由法定程序进入国家制度体系,依据法律授权和制度安排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政治理论最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于,它在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上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并依此在理论上对权力的产生、运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设计和阐析。这些基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们自觉树立群众观点提供了观念性支持。民主政治理论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人民拥有国家的最终权力,无论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还是党的干部,他们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他们与民众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专制社会的君臣关系,他们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代表权力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了这一思想作基础,也能帮助我们的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党是人民的“工具”、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是“公仆”与“主人”关系的认识,从而自觉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二)民主政治能够为群众观点的树立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关于制度对人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作出过专门的论述,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 (P333)针对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存在的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的问题,他认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7] (P148)两者中法律更为重要,“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7] (P136) 。这些论述明确说明,制度对人的行为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今天,群众观点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同样也需要这种制度上的保障,而最能提供这种保障的就是民主政治,这一点也正是民主政治对于群众观点作用最为突出的方面。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为群众观点的树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不仅因为民主社会是法制社会,民主社会有一整套法律制度,这些制度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强制约束力,更重要的在于民主制度体现了人们的意志和权利,民主制度对权力者的约束实际上代表了民意的约束。民主政治为了贯彻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国家权力及权力执掌者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接受人民的意志,将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即确定为法律,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性,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对社会进行治理。民主制度包括有选举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等基本内容,它们通过对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所作出的具体安排,进一步确定了公民的国家权力授予者的地位,全面保障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如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和代议制度,赋予了公民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权力依照法定程序定期收回和授予的权力,使公民对国家管理者拥有选择权,通过这种最有效的制约,进而保证国家权力真正为民所有为民所用。正因为民主政治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权利和意愿能够通过制度的形式发挥着作用。这种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预防性和稳定性使得权力执掌者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这就会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不得不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保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三、当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强化群众观点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我国已步入民主政治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民主政治对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它对于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目前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要使民主政治资源为党的群众观点所充分利用,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还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改革中进一步理顺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要在今天的执政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关键是要在思想认识上确立“人民主权”的观念。在我國现阶段,“人民主权”虽然因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早已得到了法理上的确认,但它在现实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人民主权”的观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自执政以来由于受历史影响还没有完全理顺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依然存在,党的政治活动国家化及国家权力不断膨胀的倾向依然严重[8] (P82)。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实际权力,造成了党与人民关系的疏离,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人民主权思想的认同。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真正树立起“人民主权”的观念,当前最为紧要的就是在理论上澄清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者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实践中通过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权力结构,进一步理顺它们三者的关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根据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坚持从“党政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基本取向,从根本上改变“党权高于一切”、“以党治国”的倾向,逐步实现党“还权于政”、“还权于民”以及“还政于民”,实现从“为民作主”到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9]。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正确理解权力的来源,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成是党和国家政治追求的目标,自觉形成“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同时,抛弃过去那种人民群众只能是受动和服从的错误认识,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二)大力加强公民观教育

群众观点作为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最终体现在党员干部对待现实的社会民众的观念上。因此,要在执政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除了应树立“人民主权”的观念外,还必须进一步确认社会个体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看待群众在民主政治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全面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公民观。目前,尽管“公民”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但公民观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人们更多地将公民看作是具有本国国籍的人,而忽略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的本质规定。一些领导干部虽然也承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作出了片面的理解,他们只把公民当成义务主体,而忽视公民是宪法确认的公民权主体。在他们看来,公民只是行政权的相对人,是服从行政决定和命令的客体,而不是政府服务的对象,不是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主体[10]。这些关于公民的观念带有明显的封建君臣观的痕迹,它有悖于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在实际中直接影响着党的干部对群众观点的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今天,要克服这些错误观念的消极影响,就应当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着力加强公民观教育。公民观作为人们对公民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基本观点,包括公民政治观、公民主体观、公民平等观、公民权利观、公民义务观、公民道德观和公民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11]。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共同反映了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性。因此,在今天的公民观教育中,要全面贯彻这些内容,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针对当前公民观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主体观、公民平等观、公民权利观的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党的干部正确理解公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民众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三)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制度对群众观点的树立有直接的规约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制度体系中,这个影响作用最大的就是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考评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其中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是否体现领导的权力来自民众,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对待群众观点的态度。目前,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经过多次变革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一直实行以官选官的模式,即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无论其标准、程序、操作规范等如何变化,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始终是更高层次的干部,“上官”具有选拔任用“下官”的决定性权力[12]。这种模式在客观上阻碍了群众对权力的制约,也难以保证在这种模式下所产生的权力能够充分重视和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要克服我國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问题,使其在群众观点的树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应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要体现民主政治“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就应当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实现从“以官选官”到“以民选官”的实质性转变。只有在改革中坚持这一方向,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现象发生,促进干部对上负责到干部对下负责的转变,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中真切感受到“权为民所赋”,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权为民所用”,从而自觉树立群众观点。

[参考文献]

[1]徐敦楷.党的利益、党员利益、人民利益关系略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2]孔玲.毛泽东群众观是传统民本观的继承和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1994,(4).

[3]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群众”概念分析[J].政法论坛,2005, (2)

[4]鲁鹏.用法治精神解析群众路线的新内涵[N].北京日报,2005-02-28 .

[5]倪愫襄.制度的民主与法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叶国文.政党、国家与社会——中国共产党60年执政方式的政治逻辑[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

[9]王贵秀.论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本位”取向[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824831.html,2007-06-05.

[10]郭道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观[N]. 检察日报,2005-12-06.

[11]孙群智.论马克思主义公民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论月刊,2007,(8).

[12]桑玉成.干部制度改革:问题意识与价值取向[N].文汇报,2009 -12 -27.

推荐访问:新时期 树立 群众 观点 民主政治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