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艾滋病相关性肿瘤研究进展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19 15:40:36

[摘要] 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侵入性宫颈癌被命名为艾滋病相关性肿瘤,该文介绍了上述肿瘤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抗病毒、免疫重建及抗肿瘤是艾滋病相关性肿瘤治疗的关键因素。中医药在减轻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配合化放疗减毒增效以及稳定肿瘤病灶等方面能够发挥作用,根据患者免疫功能、治疗阶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整体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艾滋病相关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 艾滋病;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抗病毒;免疫重建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eiency virus,HIV)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发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据悉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鳞状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瘤,以及发生于儿童的平滑肌肉瘤是HIV/AIDS 感染患者经常发生的肿瘤。欧美国家卡波西肉瘤、恶性淋巴瘤和子宫颈癌约占艾滋病合并肿瘤的50%[1]。故1993 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艾滋病患者的肿瘤发生率,最终将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NHL) 及侵入性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ncer,ICC) 命名为艾滋病相关性肿瘤。我国目前艾滋病已进入广泛流行阶段,艾滋病相关肿瘤发病率明显增加,但因规范性治疗工作开展相对较晚,艾滋病相关性恶性肿瘤仍为目前AID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对艾滋病相关性肿瘤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艾滋病相关性卡波西肉瘤

KS是HIV/AIDS患者最易发的肿瘤,KS约见于1/3的艾滋病患者,其中约15%为首发表现,尤其在男同性恋者中,是艾表现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之一。KS的组织病理学很复杂,从组织学上可分为4种亚型:结节状、花状、浸润型和淋巴腺病型[2]。关于KS起源,普遍认为该肿瘤起源于内皮细胞,最大的可能是源于血管。某些病毒可能与KS的发生有关:如人疱疹病毒-8型、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病毒。艾滋病相关性KS可见于HIV感染的任何阶段,最常表现为皮肤损害,常见于头、颈、躯干上半部或四肢。皮损有色素沉着, 颜色从粉红到紫色、棕色和棕黑色。皮损形态多样, 可呈扁平、斑状, 结节状, 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皮损可融合成大面积肿瘤性病变。口腔卡波济氏肉瘤约见于20%的患者, 皮损常表现为无症状性牙龋或软愕上红色或棕色斑块。内脏卡波济氏肉瘤常发生于皮肤、黏膜损害之后, 约见于50%的卡波济氏肉瘤患者, 顺次累及淋巴结、肺、肝、心包及肾上腺等, 整个消化系均可受累, 既可仅局限于某一部位, 也可同时发生。

艾滋病相关性KS进展的速度也有很大变异,治疗应考虑多种因素:如肿瘤部位和病变范围,相关症状,HIV感染症状和全身免疫症状等。

对早期和进展缓慢的KS,应先进行抗病毒治疗并注意观察肿瘤表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间接治疗KS。当病灶局限时可采用局部治疗,局部KS治疗包括局部化疗、局部放疗、冷冻疗法、激光治疗及手术切除等。

系统受累、出现消耗症状、皮肤损害进展迅速的KS患者,可采用全身化疗。有效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长春新碱、博来霉素、阿霉素及紫杉醇等。Cooley T等在一项随机双盲的试验中证实: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AIDS相关型KS更安全有效,大部分患者可有临床获益及肿瘤应答[3]

2 艾滋病相关性淋巴瘤

2.1 病理类型 艾滋病相关性淋巴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oma,ARL) 源于具有临床侵袭性的单克隆B细胞系,其中约80%源于淋巴结内和结外器官(结外受累更多见)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占20%,只有一小部分是与HHV-8感染有关的体腔渗出性淋巴瘤[4]。其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 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s,BL)占95%以上[5],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lymphomas,PCNSL) 占1%~2%,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s,PEL) 和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s,PBL) 约占3%[6-7]。目前WHO已将ARL分成3大类[8]: ①发生于还存有免疫活性的HIV 感染者中的淋巴瘤,如BL和DLBCL等;②HIV 感染患者的特异性淋巴瘤,如PEL和PBL;③在其他的免疫缺陷状态中发生的淋巴瘤,如多形性或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病变样——B细胞淋巴瘤合并HIV感染。

2.2 AIDS-DLBCL 近10年各种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多数学者认为HAART与化疗同时进行安全有效,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ARL患者预后明显改善,2年生存率可达60%[9-10]。所以HIV感染者一旦继发肿瘤,无论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否低于350个/μL,均应接受HAART[11]。HAART时代AIDS DLBCL患者中位存活率从HAART前时代的6个月延长至4年,总存活率与非HIV感染患者的DLBCL大致相同[12]。目前AIDS-DLBCL化疗推荐的一线方案仍然是[13]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 ,推广方案是[14]EPOCH( 依托泊苷,多柔比星或吡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 、CDE(环磷酰胺,多柔比星,依托泊苷) 。利妥西单抗(rituximab,R)被推广用于抗原CD20 表达阳性的DLBCL 患者,CHOP+R方案已被证明对DLBCL有免疫活性的患者明显有利[15]。但R用于HIV 感染患者治疗仍存在争议。接受含R治疗方案的AIDS-DLBCL 患者似乎有更高的缓解率、更低的疾病进展率,但同时也存在更高的治疗相关感染率[16]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相关性 艾滋病 肿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