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1-06-29 10:18:57

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等12项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促进双创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机制持续改善,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在全国推行。

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大病保险实现全面覆盖,看病就医安全网更加牢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速扩面,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以药补医机制加快破除,分级诊疗有序推进;社会办医环境明显优化,民营医院数量占比超过56%;药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多点发力,药价虚高趋势得到控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后续升学政策,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阶段性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出台实施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意见。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覆盖全国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启动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全面实行河长制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開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离任审计试点,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环保督察制度。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改革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部署全、力度大、效果好。短短几年时间,推出如此之多的改革举措,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总体效应,有力促进和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下一步持续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重点领域基础性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基本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任务。特别是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展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造更加合格的市场主体,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推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营改增全面完成,对统一税制、公平税负、建立科学的税收制度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公平竞争、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民营银行发展实现常态化,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清了障、搭了台,促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突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中供需结构失衡、资源要素错配等突出问题,系统谋划、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着力推进国企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对外开放等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落后产能退出,2016年分别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6500万吨、2.9亿吨,提前超额完成目标,2017年计划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围绕去库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体制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制度创新释放需求、改善供给、对接供需,促进房地产去库存;围绕去杠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积极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围绕降成本,推进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流通、社保等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打出系列“组合拳”;围绕补短板,从扶贫攻坚、科技和人才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补短板的体制机制。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持续释放,改革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管服”向纵深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商事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实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改善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了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催生的发展新动能有效冲抵传统动能减弱带来的影响。市场主体连续几年大幅增长,2016年日均新设市场主体4.5万户,日均新设企业1.5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服务业领跑三次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继2013年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后,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和户籍、土地等改革措施出台,促进城乡间、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6年的57.1%。

改革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中寻找改革的切入点,把能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评判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发展的包容性明显增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情况下,2013—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均超过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来实际年均增速超过7.4%,快于同期经济增速。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重点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源头预防、过程严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重大基础性制度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逐步显现。2016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同时,随着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其他领域改革举措的不断落地,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这些成效反过来又促成了改革的共识、促进了改革的深化。

推荐访问:成效 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