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农民教育问题的启示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4-13 11:16:35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落后,农民贫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形成农民现代意识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毛泽东、邓小平农民教育问题比较,为今天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农民教育问题;农民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6 — 0012 — 02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大国,农民贫困、农业落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业的现代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形成农民现代意识,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本文试从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农民教育问题比较中, 探讨教育改造农民的有关问题,从而为今天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 强调农民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领导者,毛泽东、邓小平都十分关注农民教育问题,强调教育改造农民的重要性。

1.毛泽东不仅是农民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农民教育改造的直接推动者,并形成了关于农民教育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农民是分散的,自身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农民和改造小农经济需要漫长而细心的工作。为此,从国民革命时期办农讲所,土地革命时期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抗战时期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把农民教育问题作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一直强调农民教育的重要性。1944年,他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党整风文件,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防止小农思想的侵袭。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首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作为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

建国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他多次强调教育农民的重要。指出,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他们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是现阶段 “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 只有发展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否则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的素质,实现现代化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政治和文化水平。

另外,毛泽东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国后,他提出“劳动人民知识化”的教育目标,利用农村大规模扫盲教育运动,提高农民的识字率,解决农村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才的需求问题。并亲自制定“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字”的扫盲标准。主张基础教育与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时政教育并重。强调农民教育既要识字学文化,又要兼顾技术改良,同时要配合时事、政治、政策、卫生教育,使农民逐渐脱离愚昧和不卫生的状态。但这种非正规的低层次学校教育模式,并不能真正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2.邓小平关注农民教育,强调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认为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只要有了人才优势,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能达到。但实际上,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很难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因此,他强调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这不仅是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农民教育的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训科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改革了农村教育体制,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开展农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和各种技术培训学校,帮助农民掌握一两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新型建设者, 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需要。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2〕农民只有树立科技意识,用科技武装头脑,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生活的富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

毛泽东、 邓小平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毛泽东是通过政治运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统率文化教育,而邓小平是通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办法进行的。

1.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统率文化教育。他主张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农民,纠正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认为 “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3〕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特别是以“清政治、清组织、清阶级、清思想”为内容的“四清”运动,目的在于清理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但由于严重脱离了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没能更好的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2. 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也把思想教育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他反复强调“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这两只手都要硬。”〔4〕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这四条里面特别重要就是理想和纪律。一方面要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团结教育全体公民;另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农民遵法、守法的意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村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农民之间的交往和社会联系相对减少,农村大规模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观念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在农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进取的理想信念,提倡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三、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农民的水平

毛泽东、邓小平都相信和尊重农民,采取群众路线,重视农民的主体意识。

1.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指出: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创造新的苏维埃文化。将教育与工业、农业生活相结合,即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劳心与劳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抗战期间,他又进一步提出以教育保生产,以生产助教育,提倡半工半读。并在农村办起了简易小学、农村中学、共产主义大学等半工半读、半农(耕)半读学校,使半工半读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各根据地掀起民办村学的高潮,把农民教育与劳动、家庭、社会相结合,采取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农民文化运动。并巧妙地把游击战术运用到农民教育中,将学校、教师、学生 “化整为零”,随时学习,在内容上“活学活用”。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文中,他指出:可以把整个边区变成一个大学校,每一个乡就是一个学校,所有的老百姓和干部在这个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总之一句话,就是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使之渗透到农民生活中每个部分。事实证明,这种分散灵活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效果很好。

用自觉自愿的原则教育农民,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方式方法。他一贯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开展农民文化教育,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不能脱离群众,要遵从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他多次提出搞好农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农民学习的自觉性,号召农民自己起来同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消灭“群众脑子里的敌人”。

2.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尊重农民、相信农民,走群众路线的观点,强调教育农民一定要联系实际,做好调查研究, 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注重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先进模式”, 搞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总之,邓小平最善于发现农民在实践中的新创造,总是能将这些新创造总结和推广,使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最充分的体现。1962年农村出现“包产到户”时,他就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就是哪种形式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就使它合法起来。” 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5〕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定位准、目标实, 才能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3.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有关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认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6〕只有将这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学用一致,使劳动者即有劳动知识,又有劳动技能。它表现为两个功能,一个是教育功能,表现为教育与教学的基本途径;一个是社会功能,表现为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即学以致用。因此“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7〕

综上所述,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以上几个方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通过比较,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二人在农民教育的思想上的相同和区别。

总体上看,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党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都是为了实现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富裕,最终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但由于各人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不同,认识也各不相同。毛泽东似乎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喜欢将其与农村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而邓小平则通过制定科学的教育体制, 帮助农民树立科技意识,通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法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虽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效果却大不相同,这些都成为今天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1993,1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6、154、37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2,238.

〔6〕〔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责任编辑:杜宇〕

[收稿日期]2011 — 11 — 16

[作者简介]高学军(1969—),女,辽宁海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推荐访问:启示 农民 学习 教育 邓小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