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毛泽东诗词意蕴与党性修养问题研究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24 08:20:33

摘要: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程,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本文分析毛泽东诗词创作背景以及毛泽东一生的经历,简单归纳出毛泽东诗词中凸显的党性光辉。尽管时代主题变了,但毛泽东诗词中所凝聚的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仍是我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 党性修养

一、毛泽东诗词概述

从1901年初口占《杂言诗·迎春》至1973年春《五言律诗·<十批判书>》,73年间毛泽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目前在各种权威出版物上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包括残篇、残句、联句、改诗、仿诗和韵句)已有100余首。这些诗词不仅是作者志向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出乡关——走出韶山冲

在走出韶山冲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之前,毛泽东的诗作可谓是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少年志向。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该诗虽为改写他人之诗,但最能体现毛泽东的鸿鹄之志。创作于更早时期的《五言诗·井赞》同样表达出了作者走出去的愿望。1914年,毛泽东终于说服其父亲,走出韶山冲,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这里毛泽东开阔了眼界、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值风华正茂,学习之余与三五好友“携手同行,游泳一场”。来到湖南,毛泽东开始逐步接触外面的世界。1915年,在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之后,毛泽东积极作诗以明志“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无反顾的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

1921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作为党代表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投身革命之初,毛泽东正在经历从青年学生到共产主义革命者的转变。创作于1921年、1923年的《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在表达对妻子思念之余,融入了高昂的革命激情。至此,毛泽东不仅从地域上走出了韶山冲,从思想上,也不再囿于儿女情长,开始以天下为己任。革命的大好形势给予毛泽东坚定的革命信心和高漲的革命热情,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尽情抒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凌云之志。1927年,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遭到血腥屠杀,大革命失败。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毛泽东登上黄鹤楼,心情十分沉重。传说中的黄鹤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阴霾遮不住红日,想起这些,作者的“心潮逐浪高!”。怀着“逐浪”的心情,共产党人开始反击,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二)从头越——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秋收时节的“霹雳一声暴动”[1]之后,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面对敌人的万千重围困,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充分体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敌人先后五次围剿,毛泽东却看到了香气四溢的战地黄花、红旗不断挥舞的壮观场面、以及那被寒霜染得火红的树叶、空中七色的彩虹。在这些诗作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创,毛泽东仍不失信心,坚信中国革命“风景这边独好”。跨过险要的关隘、跳出敌人的包围,经过万里远征,中国革命“从头越”。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被人们誉为毛泽东诗词中诗的极品和词的极品,可谓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回顾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的前途最终还在共产党人的手里。经过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写下了《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全国解放的无限期待。

(三)主沉浮——新中国诞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人民群众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从新中国成立到伟人逝世,这一时段他为我们留下诗词40余首。这些诗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过去的追忆、对先烈的缅怀。1933年,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作诗《菩萨蛮·惊梦》,面对失去爱人的苦痛,李淑一在梦中哭醒,她苦苦追问“征人何处觅?”。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上《菩萨蛮·惊梦》一诗。读信过后,毛泽东怀着悲怆的心情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诗词之间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讴歌了烈士的高尚气节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七律·到韶山》中的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再次对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进行了歌颂。《七律·答罗荣桓》《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等亦属此类之作。

另一类,主要表达对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赞美。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世界逐步形成东西对峙的两大阵营,国际形势并不乐观。“反苏昔忆闹群蛙,今日重看大反华”,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杂言诗·八连颂》等诗词对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描绘,抒发了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二、毛泽东诗词中蕴含坚强的党性

毛泽东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我们不能把他的诗词当做一般的闲情逸致之作。在他的诗词中,不仅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更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党性光辉。

(一)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

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共遇两次大的挫折——大革命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两次失败,不仅仅是军事重创,更是对共产党人精神信念的考验。历经两次挫折,中国共产党人从未抛弃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终于涅槃重生。

作为党的领导人,毛泽东诗词处处展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前夕的《菩萨蛮·黄鹤楼》,虽然整首词弥漫着苍凉的气息,但作者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在词的最后,作者收拾心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在当年的8月7日,党的紧急会议召开,决定武装反抗,中国革命从此找到了出路。在井冈山时期,面对大革命的失败,许多共产党人丧失了信心,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不由得迷茫。但是,我们读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创作的诗词,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斗志。在长征初期,红军经娄山关北上之时,作者慷慨激昂的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者坚信:再艰难的道路,再险恶的关隘,红军也能从容迈过。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中国革命必胜!

此外,面对个人际遇的不公,毛泽东依然信念坚定。1929年6月,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后方养伤。在1929年的重阳节当天,毛泽东登楼远眺,挥笔写下《采桑子·重阳》,只见汀江横贯,两岸一片片傲霜的秋菊正绽放。此情此景,使他联想到星星的井冈山之火必将像傲霜的秋菊一样形成燎原之势,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剿下,傲然挺立,不禁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与豪情。

(二)血肉相连的群众观念

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十万工农下吉安”到《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在其诗词中作者从不吝啬对人民力量的称赞。《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生动有力地表现了土地革命迅速发展的态势,也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所作所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创作的一些诗词深情的赞扬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首诗对血吸虫肆虐的农村地区萧索的景象进行了描写。第二首诗描绘了战胜血吸虫病之后,人们斗志昂扬的劳动场面。“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赞颂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杂言诗·八连颂》两首诗词,均体现出军民团结、众志成城的军民情,寄寓了人民战争、全民皆兵的深刻思想。

96载的峥嵘岁月,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走到了今天。依靠这种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赶走了帝国主义、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不变的宗旨,密切联系群眾是党始终保持的优良作风。

(三)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毛泽东的诗词始终洋溢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他是与悲观无缘的。正是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他才能看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及时指出党的出路,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诗歌的巅峰之作《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之际。红军刚刚经历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后有追兵前有围堵,其中的艰辛,我们难以想象。而我们在这首诗中看不到一点畏难的情绪,整首诗豪迈潇洒、豪气干云。一个“不怕”把红军战士伟大的英雄气概表达的淋漓尽致。连绵起伏的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细微的波浪,而金沙江的激流却带给红军战士一种温暖的感觉。两万五千里的征程在毛泽东眼里也只不过“屈指两万”。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把这些艰难险阻看得如此云淡风轻?答案便是:一勇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

(四)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毛泽东人生的主旋律,也是他一生诗歌作品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毛泽东的诗歌。

毛泽东的少年之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埋骨他乡也在所不惜。五四运动时期,立下为国雪耻的铮铮誓言。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婉约诗词不多见。一首《虞美人·枕上》把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缠绵悱恻。革命人士也有家,也有情,但为了国家大义,儿女情长含泪也有抛。1923年,毛泽东“挥手从兹去”,再次告别夫人。不成想七年后,夫人壮烈牺牲,“从此天涯孤旅”。

纵观毛泽东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痛失六位亲人。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令人肃然起敬。这也是共产党人最为闪烁的党性光辉。

三、毛泽东诗词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诗词中展现出来的共产党人党性光辉,对我们今天广大党员干部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筑牢党性基石——坚定理想信念

党性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党性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是衡量党员阶级觉悟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党性最根本的体现即是站稳阶级立场,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信念不灭,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也正是在信念的指引下红军走到了陕北。反观现今,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内存在亟待解决的四风问题。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重大意义。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内在的深层动力。回顾中国革命史,重温毛泽东诗词,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党性光辉。在优美的诗词中,洗涤灵魂,坚定信念。

(二)牢记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走到了今天。没有井冈山上的军民团结,没有陕北老乡的热情慷慨,没有山东百姓的小车,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习总书记也曾公开指出,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读毛泽东诗词,回顾党的峥嵘岁月,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重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做群众工作时,注意方式方法,真正的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传递好党的声音,落实好党的政策。

任何密切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密切黨群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深入做好群众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群众素质,使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在党的带领下,重铸“鱼水之情”。

(三)不畏艰难险阻——推动改革全面深化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9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是突出的,积压的问题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红利基本释放完毕。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阶段,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大力发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

改革的阻力是必然的,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问题与困难,失掉信心。把阻力当动力,把问题当机遇,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乐观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弘扬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思潮交融交锋,中国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国际局势震荡不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如何弘扬爱国主义,如何理性爱国,这些均可以在毛泽东诗词中获得启发。

学习毛泽东,树立“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学习历史,了解我们从何处来,培育全民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紧迫感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来。如何理性爱国?这也是关键所在。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而无爱国本领,只会害国不能爱国。爱国的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深入实际,研究中国实际。革命战争时期,当城市暴动的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在党内占上风之时,毛泽东深入中国农村进行广泛社会调研,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样中国革命才有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蓬勃发展之势。

毛泽东一生的经历以及毛泽东诗词传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学习。切实将爱国熔铸心中,将爱国落实到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1]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夏远生.毛泽东在湖南游泳趣事[J].湘潮,2013,(02).

[3]龙剑宇.毛泽东诗词与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1).

[4]魏晔玲.党性的诠释[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课题项目名称:2017年度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立项,项目编号:QS2017038;作者简介:潘行,硕士研究生,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助教;作者是否是项目主持人:是。)

推荐访问:意蕴 诗词 党性修养 研究 毛泽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