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韩国青少年眼中的当代中国什么样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23 11:20:49

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韩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韩建交25年来,由于在政治安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不一致,两国的政治互信、民间友好相较于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长期滞后。各项调查显示,近几年中韩民间讨厌对方的比例大大高于喜欢对方的比例,而且呈现出扩大趋势。特别是,韩国青少年对中国的负面认知达到了令人忧虑的程度。

韩国主流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看待中国?我们不妨从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切入。历史教科书是一个社会的支配性话语系统,更是一国对他国主流认知的反映。通过对一个国家历史教科书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希望向本国学生传递他国的何种形象,进而预测这些学生将来如何认识这个国家。

那么,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到底如何叙述当代中国?韩国青少年从这种叙述中看到了何种中国形象?相关历史叙述的背后动机又是什么呢?

韩国历史教育体系变迁

历史教育是塑造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和培养国民归属感的重要途径。韩国历史教育学者认为,决定在学校推行历史教育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过程和特征,是国家非常有意图的决定和判断。因为历史教育涉及国家的身份,是一个价值问题。正是基于对历史教育的这种共识,韩国从1894年的“甲午改革”之后就开始了近代制度化的历史教育。当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唤醒民族主体意识,开发接受开化文明的文化能力。

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这同时也标志着其历史教育迎来重大转折。不过,由于仍受美国军事占领的影响,当时韩国历史教育的目标被确定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能力与公民品行,为促进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好准备。

1955年,韩国首次公布了教育课程,国史成为学校历史教育的必修课。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韩国历史教育的重点也转向强调国家主义、“反共”和“近代化”,同时重视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02年,韩国进行了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课归入社会科。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要接受历史知识的教育,但小学阶段的历史知识与社会科的其他知识完全融合,进入初中以后才有独立的历史课程。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韩国史知识,其目的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韩围绕高句丽历史归属的争论发生后,韩国教育部于2005年5月出台了“强化历史教育方案”。2007年,韩国政府再次对教育课程进行了部分修订,强调韩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联系问题。

东亚地区无疑是联系韩国与世界的桥梁,2009年12月和2011年8月韩国修订的教育课程明确规定,在高中阶段同时开设韩国史、东亚史和世界史课程。

在韩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史主要分布于《东亚史》和《世界史》中。由于中国的地缘地位和中韩两国历史上的密切、特殊关系,《韩国史》中也涉及不少中国的内容。

2010年,依据韩国教育部的指示,韩国官方智囊“东北亚历史财团”为《东亚史》教科书编者和教师编写了一套说明科目性质和内容的资料集。2012年,天才教育出版社和教学社分别组织编写的高中《东亚史》教材正式出版,两个版本都是根据韩国教育部的编纂方针编写,内容大同小异。

我们就以韩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即两个版本的《东亚史》教科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以五个版本的《世界史》和一个版本的《韩国史》为参照。

《东亚史》对当代中国的叙述主要体现在第六单元“今日东亚”部分。第六单元由五个主题组成,分别是战后问题的处理与恢复邦交、冷战与战争、经济增长与区域内贸易发展、民主化和社会变化、东亚矛盾与和解。

选择《东亚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东亚史》是韩国在东亚国家合作迅猛的大势下于2012年开设的新课程,能够反映韩国国内对华认知的最新动向。第二,《东亚史》主要讲述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等为数不多的东亚国家,有关中国的叙述多于《韩国史》和《世界史》,能够全面而集中地反映韩国的对华认知。第三,国内学界尚未开展对《东亚史》教科书的研究。

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通过文本叙述、照片、地图、年表和史料等方式,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从而在韩国中学生脑海中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当代中国形象。总体来看,在以《东亚史》为代表的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当代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内部孕育众多问题的经济强国,是一个外交上咄咄逼人、政治制度上与韩国格格不入的大国,是韩国日益依赖而又需要继续深化理解的国家。

一个分裂的国家。《东亚史》教科书给读者留下的当代中国的第一印象是“分裂的中国”。关于分裂的原因,教科書认为是美国在冷战爆发后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打内战,但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最后败退台湾所致。教科书还花了较多文字、图片介绍中国的统一问题,并评价称,1997年和1999年接连从英国和葡萄牙手中收复香港和澳门主权,显示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

个别教科书还另辟“探究活动”栏目,介绍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要求学生们思考两岸各自的统一方案。韩国历史教科书如此重视介绍中国的分裂和统一问题,反映出韩国羡慕中国在推进统一大业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希望从中借鉴经验的复杂心态。因为韩国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并且也在致力于推进半岛统一,但南北关系却始终处在紧张的对峙中,而两岸关系却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不过,教科书称中国正在努力加速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吸收统一”台湾,这显然曲解了一国两制的含义。因为在韩国语中,“吸收统一”意指不同体制的两个国家进行统一时,一方的体制完全转变成另一方的体制而实现的统一。此外,韩国所有历史教科书一直并列使用“中国”和“台湾”这种表述方式,如“台湾对中国的投资”等。这无形中误导学生们以为台湾是国际社会承认的独立主权国家。

世界第二大经贸强国。两个版本《东亚史》教科书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并配以标注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的中国地图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东亚史》教科书介绍说,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世界史》教科书也以插图和各国经济增长率对比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如上海浦东的繁荣景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鸟巢上空的烟花盛况等。应该说,韩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经济形象的描述最为正面,而且援引的资料都比较新,做到了“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不过,绝大部分教科书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了稀释处理,如强调经济发展导致党员和官僚滥用特权和腐败蔓延等。

缺乏政治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韩国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非常突出地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行文过程中使用“中共”“共产化”“共产军”“共产党”等词汇。由于韩国几十年来坚持反共教育,所以前述词汇在韩语语境中带有强烈的贬义。教科书还称,近几年藏族、维吾尔族与汉族发生流血冲突,少数民族问题也与日俱增。总体来看,韩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政治形象的介绍过于负面,而对中国政治制度取得的進步评价不足,缺乏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介绍,从而导致韩国人至今仍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视为洪水猛兽。

工业化阵痛的社会。同政治、经济、外交相比,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介绍偏少,大多数都是点到为止,且侧重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咄咄逼人的崛起外交。由于韩国是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国,而朝鲜则与中国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朝韩又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所以《东亚史》在介绍中国外交时难免受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影响。教科书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断绝了与朝鲜之外所有东亚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中国、苏联与美国对立的格局。今天的东亚外交关系仍然建立在冷战时期的竞争格局之上,因为美国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强大,但中国快速崛起,从而形成了中美竞争体系以及“中俄朝”三角对阵“美日韩”三角的格局。

虽然教科书称中国的发展为“和平崛起”,但在选材上却带有很强的偏颇性,给人留下并不“和平”的印象。教科书称,中日两国正在争夺东亚共同体的主导权,两国还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纠纷。2010年9月发生日本在钓鱼岛抓捕中国渔船事件后,中国采取了禁止出口稀土的反制措施,并且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日示威,迫使日本释放了渔船。教科书还称,20世纪70年代南海海域发现石油和天然气之后,中国武力占领了越南控制下的西沙群岛,导致领土纷争正式展开。

如此选择和叙述,反映出韩国对中国存在的忧虑。因为中韩之间也有海洋划界问题,其中的苏岩礁管辖权争论已多次引发两国民众情绪对立,而韩国的对华经济依赖度更是超过了20%。韩国担忧中国有朝一日也会利用韩国经济上的弱点来处理中韩之间存在的问题。当然,韩国历史教科书并未提及,也不会承认两国在苏岩礁管辖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论,因为韩国已经在苏岩礁上搭建了科研平台。

歪曲历史的国家。韩国教科书将中国刻画成了与日本一样歪曲历史的国家,称中国政府重新解读满洲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导致中韩之间的历史纠纷进入高潮。教学社的《东亚史》用一页的分量详细介绍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2002年联合主持的为期五年的“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称中国开展该工程的目的是将边境地区内发生的历史都纳入中国历史中,特别是将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一带活动的古朝鲜、高句丽和渤海国等的历史也都归为中国史。中韩围绕历史问题的争论直至今日仍是困扰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

相互理解有待深化的邻居。《东亚史》教科书并未集中介绍中韩双边关系,而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章节里。教科书一方面强调中韩关系有很重要的基础,如地理上接近、悠久的交流史、同属汉字文化圈等,并主张这些优势有助于深化相互理解和经济合作,例如,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国。另一方面,教科书却没有提及中韩建交以来双边政治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显然与教科书以冷战视角看待中韩关系和东亚局势有关。毕竟,两国之间有过兵戎相见的历史,还存在对立的历史观。

知己知彼方能构建互信

当前,韩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潜藏两大隐忧,一是过度渲染中韩历史纠纷,二是过度渲染中国的负面形象。

《东亚史》增加了介绍中国的内容,但最为突出的却是中韩历史纠纷部分。这与韩国推出《东亚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即应对韩日、中韩历史纠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实际上,《东亚史》教科书所依据的编写大纲和相关资料是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制定的,而该财团正是韩国官方为应对韩日、中韩历史争论而设立的。因此,即便《东亚史》有着培养东亚人的良好初衷,但在这种历史教育方针指导下,青少年只会愈加错误理解中韩历史争论,从而激化韩国国内已经存在的部分反华情绪和广泛存在的对华负面认知。

虽然《东亚史》教科书总体上注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量的平衡,但在选材上却偏重负面内容,尤其是在政治领域最为严重。这与半岛分裂以来韩国的反共教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作为“他者”的韩国可以毫不隐讳地叙述中国的负面情况有关。如果韩国历史教科书在此问题上不进行改善,必然直接影响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国当代史,并影响在此基础上建构正面、完整的当代中国形象,不利于中韩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建立。

另外,《东亚史》目前在韩国还只是高中选修课程,其普及面不如《韩国史》和《世界史》。而《韩国史》和《世界史》不仅涉及当代中国的内容较少,且基本以负面为主。如天才教育出版社的《世界史》仅用1页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重点是“文革”期间的混乱。飞上教育的《韩国史》相对比较均衡,但也涉及不少大跃进、经济调整和整顿、文化大革命、通货膨胀、腐败、贫富差距等内容。此外,其还将古代中国描述成一个侵略古朝鲜、高句丽、高丽和朝鲜等历朝历代的敌国,这也足以抵消《东亚史》中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叙述。

最后,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负面刻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有关中国的负面教育。韩国影视剧中大量充斥着丑化中国、歪曲历史的内容。此外,各种大众性的历史读物、历史博物馆的展览等也都在历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韩国的历史读物也充满着对中国的负面叙述。

历史服务于未来。中韩两国能否通过深化人文纽带来构建互信,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对待历史教科书问题。当前,中国不仅需要强化对韩国历史教科书的系统研究,而且在中韩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中,应当让历史教科书成为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如果中韩政府和学界持续进行这种交流和共同研究,历史教科书就不是双方历史矛盾的发源地,而是构建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导游图。

韩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的负面叙述是韩国主流学界、舆论界、出版界、政府对华认知的综合反映。改变韩国教科书的叙述还需要跳出教科书本身,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视野入手。中国一方面需要通过使领馆、中韩媒体、意见领袖、中资企业、留学生、游客、民间团体等做好对韩传播、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需要通过相关部门要求韩国教科书增加有关中国的内容分量,尤其是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正面描述,构建一个更客观、完整的中国形象,还可以邀请更多的青少年到中国参观,见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本文由本刊编辑结合时事,改编自《社会科学》杂志2014年第10期的学术论文《从周边看中国》,改编版本已经作者审定。)

推荐访问:当代中国 眼中 少年 韩国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