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当前影响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因素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5 11:20:10

摘 要:文化震荡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撞击,社会分层加剧引起的军人职业声望降低,社会支持功能弱化导致的军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缺乏给当前我们大力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分析并认真对待这些因素,是我们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关键词:价值观;负面;因素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27-02一、文化震荡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碰撞,是影响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文化因素文化震荡是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它充分体现了文化变迁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毋庸置疑的影响。正如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所预言的,“……面对文化震荡,人们会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较多的变化之后,而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1]我国社会转型期,生产方式的变革、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都在促使社会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对我国众多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前我国不同个体所体验到的文化震荡,主要是由外来的文化移入产生的急剧文化变迁造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来异质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它们从物质层、制度层到观念层等层面,严重地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震荡着人们固有的心理世界,使人们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是非标准等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由于对外来文化不甚了解,甚至歪曲割裂、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潜在功能的忽视,因此,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及过去在我国民间有着一定影响的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对国人的思想与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这些文化是有差别甚至是有矛盾的,因此必然会使人们本就矛盾的心理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困惑,而这种矛盾和困惑,又必然会对个体的情感冲突产生影响。由社会文化震荡所引起的个体情感体验上的矛盾与冲突,主要体现在主导价值观的动荡不安方面,从本质上讲,它其实就是文化转型的一种曲折表现,它表明社会的整个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换句话说,文化震荡引发了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无论是旧体制的废除,还是新体制的建立,无论是旧传统的突破,还是新思维的发掘,每一项改革都伴随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撞击。而多元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并存的结果,必然导致价值选择冲突。军人职业情感是一定文化环境的必然产物和本质反映,它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和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军人在面对多元价值并存甚至多种价值对立的外部环境时,也很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二、社会分层加剧引起的军人职业声望降低,是影响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社会因素市场改革引起了社会分配方式的巨大变化。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得非军人群体的获利机会大为增加。而军人大都仍然只有唯一的获利途径,即计划供给;只有唯一的供给形式,即定额工资。获利途径及其供给形式的单一,使大部分军人名义上工资待遇或许不低,而实际收入在社会上却相对不高。据有关资料介绍,军官的收入在全国20个参加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部门中,50年代位居第3位、60年代位居第6位、80年代退居第8位、90年代则降到了第18位。2006年军队工资调整后,相对解决了一些军人的实际困难,但对于绝大部分基层官兵来说,每月2000-3000元的工资收入还不足以解决军人养家糊口,赡养父母、扶养子女的重任。不可不看到,社会转型期,军人在生活上、事业上的实际困难逐渐增多,提干升学机会少,转业复员难安置、家属子女难就业、住房供给难实现,已成为军人尤其是困扰基层官兵最大的困难,已影响到军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影响到部队的凝聚力。学界认为,人的经济收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军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则最明显地体现于社会对军人职业声望的评价。据1992年全国首次《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与现状调查总体报告》披露,在问卷所列的19类社会人员中,社会好评率最高的是教师(85.1%),其次就是军人(83.5%),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公民对军人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2]。而据沈纯道1996年的《职业声望与职业排行榜》显示,军人职业已被排在前10名之外。另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在1997年至1998年带领学生在北京地区所作的职业声望调查,高级军官仅排名第13位,而中级军官已降到30位,初级军官没有显示[3]。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作的《职声望调查》中列举了当时人们所能想象到的80个职业门类,从最高分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得分90.1分)到最低分的保姆(得分9.73分),军人处在第36位(得分62.5)。如果以一般国家公务员作为参照,军人职业声望远远处于政府机关办事员(得分71.1,排第25位)之后,比警察(得分69.4,排第27位)低10位,比小学教师(得分62.6,排第35位)低一位。军人职业的社会声望体现了军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生认为,所谓社会分层,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标准,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一种自我判断或者归类。目前学界大都认为,职业声望的高低无非是用三个因子去衡量的,即职业地位、职业所能带来的财富和职业权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军人而言,军人职业是不会带给他更高的社会声望的。学生作出如此预测的原因,是源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政治”论。据陈志霞、陈剑峰2007年的《转型加速期城市居民的职业地位评价与社会分层》问卷调查表明,军人(士兵及基层军官)的职业声望在15个职业排名中被挤到了10名以外,中高级军官位列第5位[4]。军人打仗是要以精神力量为支撑的,如果军队连基本职业自尊意识都受到冲击,如果军事职业不能成为“给人以尊严的职业”,那无论对军队还是对社会都是十分可悲的事情。若米尼曾深刻指出,“假使在一个国家里,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和财产去保卫祖国的勇士们,还不如那些包税者和交易所的生意人受到尊重,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是非常可悲的。”[5]社会分层加剧,军人职业声望降低,易诱使军人产生情感上的冲突。三、社会支持功能弱化导致的军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缺乏,是影响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心理因素社会支持是指能被人一般地所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感体验,培育健康的军人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构建之中,社会支持薄弱,难以发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原有社会支持的主导方式——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随着“单位制”的解体而迅速瓦解,而替代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或运转;第二,日益激烈的职业和学业竞争导致业缘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削弱了来自同事和同学的社会支持;第三,对军人而言,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支持方式——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已今不如昔。社会变革使现代家庭成员的婚姻观念、性观念和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主体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社会成员的家庭责任感、义务感和婚姻道德观也呈淡化趋势,夫妻经济上相对各自独立,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部分军人夫妻长年两地分居,夫妻情感呈淡漠化趋势,个别的还发生较激烈的冲突,家庭纠纷也日益增多,离婚率较之以前有了提升。因此,当一些军人感到困难无助时,却不能像以前那样从家庭其他成员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和扶助。

同时,与这种社会支持缺失相对的,是军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缺乏。军营不是世外桃源,总是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军人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总是需要和社会进行某些接触。军人心理承受力缺失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军营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训练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眼睛一睁,忙到天黑”、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训练场上,或烈日当空,或北风呼啸,练军姿,爬战术,军人成天生活在紧张之中,心理的承受度可想而知;二是对竞争加剧的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自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前社会,无论是国家间的竞争,还是个人间的能力、成就竞争,都十分激烈,军人囿于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社会竞争对个人发展提出的挑战,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这在绝大多数存在第二次就业选择的军人身上体现最明显;三是缺乏对社会重大事故和大量多元信息刺激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社会生活的开放,信息流通渠道的加大,军地反差的显现,腐败现象的滋生,无疑给处在军营中受高起点道德教化与约束的军人群体产生负面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些军人表示想不通、看不惯,缺乏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从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困惑、矛盾与不安之中。有关研究认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重大变动或职业环境变化在心理上的可接受性、适应性及耐受性。当过重的心理压力施加在脆弱的承受载体上时,则极易导致心理扭曲,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变态。军人个体心理承受力的缺乏,也必然导致军人情感体验受挫,易使军人产生心理冲突。参考文献:[1]托夫勒.第二次浪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450.[3]蒋少散,等.新世纪中国军人的精神铸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43.[4]陈志霞,陈剑峰.转型加速期城市居民的职业地位评价与社会分层[J].数据统计与管理,2007,(2).[5]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78、79.[6]马栋.现代军人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7]李汉林,等.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8]俞正山.军官伦理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9]宋衍涛.社会冲突控制与和谐社会建设[J].齐鲁学刊,2007,(1).[10]罗亚波,陈亚丁,毛国根.新形势下青年官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特点及成因分析[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7,(1).[11]王晓梅,贾英健.当代视域中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推荐访问:负面 培育 军人 因素 影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