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文艺要为科学立传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7 14:30:09

文艺要反映时代、表现时代精神,就必须弹奏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人类的科学实践,就是科学与生产相统一的基本实践。正是人类的科学实践,特别是当代科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今天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向。

文艺是时代的喉舌,反映它的时代、教育它的时代,是每一个作家应该向自己提出的任务,“否则他只是一个逗乐的人罢了”(注1)。在今天,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家,他们要让自己的作品弹奏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那就必须反映、表现这个时代人们的伟大的科学实践,也就是要为科学立传。要写科学,写科学活动,写科学发明、技术创造,写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宏伟场面,写广大科技人员和工农群众在科学实践中的智慧、技能,写他们在科学创造中的热情、意志、强烈的愿望、克服困难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还要写一个个科技成果给千百万人民群众带来的欢乐,科技所创造的优美环境和生活的幸福。一句话,当代的中国文艺就必须为科学立传。

文艺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为科学立传,就要大力提倡发展科学文艺。

什么是科学文艺呢?简单说来,就是为科学立传的文艺。也就是说以科学为基本主题的文艺。但是,科学并不只是指科学家的创造活动,而且包括千百万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在各项工作中的智慧创造。因此,概括起来说,科学文艺是写人们从事科学实践并将科学转化为生产的现实活动的。

这样说来,科学文艺包括科学幻想小说,但不能等同于科学幻想小说。因为科学幻想只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一部分;而科学文艺则要求反映、表现人们的全部的科学实践,以及科学转化为生产的实践。科学文艺也不能等同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主要以儿童为对象,为儿童而创作;科学文艺则既要为青少年而创作,同时也要为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工人、农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城市平民等等全体成年人而创作。科学文艺也不同于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借艺术化形象以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文艺当然也有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意义,但科学文艺的主旨不在于宣传普及科学知识,而在于创造富有思想、情感的具有智慧头脑、坚强意志的、有着无限奉献精神的为科学技术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物的艺术形象。科学文艺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在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去陶染人们的情操,去丰富人们的知识,去诱发人们的智慧,培养、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科学素质,进而推动我国“科教兴国”的事业,为发展科学、发展千百万人的智力,为科学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为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所以,大力发展科学文艺,为科学立传,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时代向文艺提出的光荣、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文艺家应该迅速地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发展科学文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事业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提出发展科学文艺、为科学立传,这也就是说,文艺要反映、表现今天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特点,就是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因素的人的体力,将逐渐被智力所代替。左拉在上个世纪就预言:未来的世纪“都以知识为基础”(注2)。现在,这个时代正在到来。目前,西方几个发达国家,知识化的劳动者已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根据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指出,“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科技型人员将会成为主体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同书又预测,未来一百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科学劳动,将在二十一世纪普遍地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可见,世界正在向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成千上万的劳动群众正在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地得到解放,他们的智力正在逐步得到开发,一个千百万劳动人民能够自由地开放智慧之花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特色。

现代的智能性的科学技术,彻底地摆脱了技术要依靠人体的手脚的自然力,即体力,而主要依靠人的智力。依靠人的智慧和知识,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智能化,这是技术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从此以后,人类将彻底摆脱体力劳动的沉重负担,因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自然消失,脑力劳动再也不可能是特权阶层的专利品了。同时,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为城乡差别的消失开辟了前景,农业劳动的机械化、自控化,使农民也都成了智能化的工人,工农差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失,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消失,从而也就为阶级的消灭奠定了物质基础。三大差别消失了,“生存斗争”自然也就“停止了”,从而“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异己的力量”也就消灭了。这样,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也就取得了真正的自由,成了自然界的和社会的真正的主人。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样,人类就从必然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人类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也就实现了。所以,不断地取得人对自然的自由、不断地扩大人对社会的自由,这是当今时代的重大特色,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表现。而这一时代精神的特色、它的基本内涵、它的基本动力,就是科学技术,就是科学精神。时代精神,是时代生活的灵魂。它标志着时代社会生活的走向,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因,也标志着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最普遍的心理,最强烈、最突出的要求和愿望。文艺要反映时代,就必须把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也即时代的主旋律反映出来。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群众性、速效性。这是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能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或自觉追求。今天的科学,已不是少数几个人关在小屋子里孤立地进行实验、研究,与生产隔绝、与群众无干的事;科学,在今天是与国家、地方、企业的现实需要密切地结合着的,是与社会经济、物质生产密切地结合着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它已经成了千百万群众的事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追求的目标,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的许多生动事实,使广大群众有了深刻的感受,使人民群众对发展应用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巨大热潮,就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中国的文学艺术应该把中国人民这种“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巨大热情表现出来,应该把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工农群众大搞科学技术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现出来。目前,我国的文艺,虽然对科学技术已有所关注,有些地方如湖南还办起了《科学诗话》这样的文艺刊物,但是还没有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更不要说在文艺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文艺对于科学虽也有所表现,如描写中国十大女杰的电视剧之一《星空浩瀚》,写了天文学家叶淑华,如何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发展现代天文测量新技术,但这种作品不仅寥若晨星,只是点点滴滴,而且在表现和描写上缺少力度和深度。如《星空浩瀚》既没有充分地显现出作为天文发现背景的浩瀚星空之自然美,也未能充分地揭示出天文学家的内在的心理动力、巨大意志和热情,而且其创造成果的意义也未能得到充分的显示,因而看过之后未能留下深刻印象。同样是写中国十大女杰,《牛玉琴的树》《希望之光》等作品却动人得多。这说明文艺描写反映科学,为科学立传,需要进行许多探索,需要中国当代文艺家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文艺为科学立传,也是实现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需要。

早在几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就正确地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要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力。科技力量的发展,是综合国力诸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也就自然成了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江泽民同志在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也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我国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地方甚至落后于韩国和新加坡。按照华长明主编的《各国科技实力研究》一书所提供的资料,科技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以美国为100,那么日本是89,德国是53.6,英国是40,2,而中国则只有13.1,比韩国的20.1还低,比新加坡11.6略高。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注3)而就劳动生产率来说,我国目前还不到日本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五十分之一,即我国现在需要四十个人或五十个人去顶人家一个人。从农业上来看,形势仍很严峻。譬如到2000年,必须增产五千亿公斤粮食,却又面临耕地日益减少、人口日益增多的威胁。唯一的出路,只有靠科学技术。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说:“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现党中央、国务院这个伟大决策,需要各个方面的持续不懈的努力,其中文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靠好的科技政策,而且要靠公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目前,我国一亿多工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的占70%,七千万技术人员中,初级技术人员占80%。根据一九九五年第三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葛霆、刘薇、李大光的《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国际对比》一文,在一九九二年中美公众科学素养抽样测试对比表明: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国只有0.3%,美国则为6.9%。所以,在我们面前还摆着一个相当严峻的任务,这就是必须普遍地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科学素养。而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科学素质,不仅要依靠教育、科学普及工作,而且还必须依靠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对于发展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质、激励科学研究、科学创造,增强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动力,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的。

首先,依靠文学艺术去描写、表现科学美,科学创造的生活场景,创造的成果和意义,从而激起人们对于科学的热爱,增强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加深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本身充满着丰富多采的美。“毕达哥拉斯的门徒把十颗行星围绕着火(还不是太阳)的运动比作音乐的和声。”(注4)马克思在评论培根时说:在这位哲学家那里,“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注5)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用优美的笔调这样写道:“宇宙以它的无比巨大、无限多样、无限美妙照亮了四面八方,使我们惊叹得目瞪口呆。如果说,这样的尽善尽美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那末,当我们考虑到这样的宏伟巨大竟然来源于唯一的具有永恒而完美的秩序的普遍规律时,我们就会从另一方面情不自禁地心旷神怡。”(注6)哥白尼在他的第一部著作的开头几行里,他这样写道:“科学就是这样的东西,它研究世界的神秘的转动,星球的流动,它们的大小、距离,升起和陨落,甚至探索天体其他现象的原因,最后,还要解释宇宙的整个形状。有什么东西能够跟天空相媲美,能够比无美不臻的天空更美呢!”(注7)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洞察,达到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由,达到了这种目的,也就进入了美的王国。坚持并发展哥白尼学说并遭到教会迫害的科学家布鲁诺,在《论起因、起源和唯一》及《论宇宙和世界的无限性》两篇论文前,写了五首诗、三首十四行诗作为序言,其中一首十四行诗是这样写的:

“是谁唤醒良知,给我插上轻快的翅膀?

是谁让我不再惧怕厄运或死亡?

是谁砸碎了锁链,开启了大门?

让唯有少数人能开的门大敞?

时间啊!你的武器,

是否是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钢铁钻石都经不住时光的冲刷,

但我今后不再受时光的摆布。

我充满信心地由此冲向高空。

晶莹的天体不再是我的障屏,

认识天体之后,我要向无限之处高升。

就像人们探索其它的领域一样,

我要洞察整个太空,

把银河留在脚下,让别人去作考证。”(注8)

教会为了迫使布鲁诺放弃自己的信念,对他施用了各种酷刑,甚至把沸油浇到他身上,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他坚定地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能冷却我心头的火炬,即使我被烧死,也不忏悔。”(注9)布鲁诺所以如此坚强,不怕酷刑、不怕死,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达到了无限自由,正如他诗中所言:“我要洞察整个太空”,“我要向无限之处高升”。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对客观世界的自由,因此当科学发现转化为巨大生产力时,其所创造的生活场景,其所展示的生活意义,自然就是美的。当武汉长江大桥快要落成之时,毛泽东填《水调歌头·游泳》一首,词下阕云:“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宏图的赞美,而且也是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歌颂。词下阕接下去又云:“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诗人在这里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美丽的豪迈理想,但这一美丽无比的豪迈理想,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科学理想。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是密切地结合统一着的。在今天,在掌握了高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的手中,正在气势磅礴地实现着这一理想。所以毛泽东的词,也是对今天正在实施的宏伟、壮阔的跨世纪的三峡工程立碑志铭。

今天,我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许多自由,有许多是前代科学家的理论成果。今天我们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等浅海地带都发现了石油或天然气,这可以说是前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实践的光辉成果,是他的这一理论所结出的一朵朵鲜花。因为正是他的理论断言:中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打破了中国无油、贫油论。大庆石油会战就是这一理论的光辉实践。我们在反映表现大庆工人的战天斗地的精神时,也不应忘记科学家的理论和探索。

科学和艺术都要求和谐、对称、秩序,都要求达到认识、实践的自由,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都要求以“完美的数学关系”为基础,因此,“人们认为整个希腊建筑艺术是欧几里得学说的外部表现,而埃及金字塔则是几何学的‘无声的讲述’。”(注10)

第二,依靠文学艺术去描写、表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克服来自自然的社会的种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对于年青一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的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他又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沿着崎岖小路不畏劳苦进行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国的前代的有着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正是这方面的榜样。今天我们要实施党中央的“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就特别需要发扬这种精神,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创造艺术形象去发扬光大。

“科学技术工作人员是我国现实中的真正英雄”,“他们是真正的新人物”。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高尔基就曾这样说过(注11)。现在到了九十年代,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的年代,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也就显得更为耀眼夺目了。所以他们应该成为今天文艺描写的主人公。特别是老一代的科学家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的作用,文艺就更应该描写他们,歌颂他们。

如钱学森,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辉的代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以后,他就十分激动地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急需科学技术,急需建设人才,我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注12)尔后,他经过五、六年时间,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回来之后,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现代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又如在三十年代就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在国外颇有名声的并受到原子核物理大师卢瑟福器重的高能物理学专家赵忠尧,同样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的。一九五0年,他在归国途中轮船途经日本横滨时被美军拘捕关了起来,后来又要送他到蒋介石代表团那里去,赵忠尧接到通知后,当即向美军上校表示:“如果要送我去台湾,不如把我再送进巢鸭监狱吧!”(注13)后来终于取道香港回国,实现了他立志报国的意愿。

又如在三十年代就在日本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并享誉日本的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当时他的导师藤原教授劝他留在日本,而陈建功十分坚定地回答说:“先生,谢谢您的美意。我来求学,是为了我的国家,也为了家里的亲人,并非为我自己。”(注14)

再如在这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曾为打破技术垄断研究揭示苏尔维法制碱技术奥秘,而誉满全球,并在以后又创建亚洲第一流化工厂——永利铔厂的化工专家侯德榜,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火逼近南京,侵略者对这个亚洲第一流化工厂垂涎三尺,不断向该厂施加压力,企图迫使该厂与他们进行所谓的合作,当时作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与企业家范旭东,发出坚定的誓言:“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注15)

为科学技术竭尽精力、鞠躬尽瘁如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当他85岁高龄得了胰腺癌在几天未吃东西的情况下,还不忘写作。为了能坚持写作,他艰难地喝了一杯麦乳精,当他吃力地写下一个“燕”字后,就再也动不了笔了,奉献了生命的最后一息。一生中他写了300万字的著作,为教育事业和机械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我国核弹先驱王淦昌,1960年底他投入原子弹的试验。风沙、酷日、高血压、高山缺氧、气喘、呼吸困难、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都没有难倒他,他在办公桌上放一只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他对科研抓得十分紧,无日无夜,一天到实验室去检查工作,实验室锁着门,他就找到他的学生当时担任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问他:“实验室里为何无人工作?”当听到邓稼先解释说:“老师,今天是星期天”,“是我让大家休假的”的时候,他要邓稼先把他们请回到实验室里去,邓稼先感到为难,他进而严厉地盯着邓稼先说:“我什么时候跟你说过,科学家有星期天?不,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没有星期日,只有星期七……你懂吗?是星期七……”(注16)“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却仅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当时戴高乐总统感到非常震惊,曾批评了他的一些核科学家。后来法国的一位著名的核科学家到中国访问,向中国同行打听:“你们氢弹搞得这么快,赶在我们的前头爆炸成功了,到底有什么诀窍?”(注17)有什么诀窍?有的只是竭精奉献。正是如王淦昌那样的竭精奉献的精神,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光荣。1978年,王淦昌和光学专家王大珩两人促膝长谈,王淦昌说:“转眼间,你、我都老了,趁现在还有点时间,为国家的强盛再做件事。人活着总要为国家办事,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东西,否则,岂不枉活了一辈子……”(注18)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包含着巨大的光和热,也正是这种光和热,是我国的两弹试验迅速成功的秘诀。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马克思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中国的那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走过的道路,又何尝不都是如此呢!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在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工人、农民的科学实践中有着这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的文艺家何不去尽情地吸取呢?

譬如生物物理学家祝总骧,他和他的助手们经过18年的努力,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难以忍受的困难,最后终于用现代科学手段证明了中国古典医学的光辉成就——人体十二正经的存在。谈到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习惯上人们总是讲四大发明,事实上,中国的第一大发明是在生命科学或者说人体科学领域内的,这就是针灸经络学。虽然宋代铜人把十二经络一根根来龙去脉确切无疑的经络线表示得清清楚楚,但是它的存在始终未被现代科学证实。祝总骧和他的助手们是如何取得这一证明的呢?它经历了哪些困难呢?张抗抗的《千古之谜的“破译”者》一文,这里面有一定的描写和叙述,大家不妨去读一读。

科学研究就是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就很难搞科学研究,搞了也很难出成绩。我国化学工业先驱侯德榜,在四十年代置办铔厂的时候,特别是有一段在纽约的时间,更是内外交困、身心交迫。政府腐败、母亲去世、家中被盗、自己又患上了很重的“枯草热”,可是他仍坚持工作。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这些事“无一不令人烦闷,设非隐忍顺应,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业’,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其实目前一切困难,在事前早已见及,故向来未抱丝毫乐观,只知责任所在,拚命为之而已!”(注19)

要搞科学研究就要忍受艰苦的生活,就要克服环境的种种不协调,战胜自然的、社会的以至个人的种种困难。陈景润这个哥德巴赫猜想者,世界有名的数学家,他对于生活的忍受精神因为徐迟的文章,已为大家所熟知。

科学研究,“严、细”当头,不得有丝毫烦躁、半点马虎。如当初研制原子弹要进行理论计算,在只有几台台式计算机的条件下,单调机械的动作,每个人都要重复千万次,把得出的数据画在比桌子还大的图表上,一次就要填几万个(注20)。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成百上千个部门的配合,几十万人的协作,各个方面都要严丝密缝,不得有丝毫差误。

任何发明创造,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汉字输入电子计算机是个重大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无可奈何地断言:“汉字是中国文化进步的绊脚石!”“汉字输入,是一个癌症,不废除汉字,中国便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但是这个妨碍现代化进程的拦路虎,却被一个文化程度不高名不见经传的王永民解决了。他创造了“五笔字型”,沟通了汉字与计算机之间的联接,使汉字输入电子计算机成为广阔的坦途。“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交口称赞:这个划时代的科学创造,其意义不亚于我国活字印刷的发明……”(注21)对于王永民的这样伟大的创造,郭洪波等同志虽然写过文章,但其影响怎能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比?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生活的问题,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他有着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崇高目的;因为他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又天然地决定了科学家们总是处在社会生活的先进行列之中。科学研究总是一个不断地克服社会的、自然的以及个人的困难的过程,因此,就要求科学家们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定达到目的的信念、顽强地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冷静的头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细密不苟的工作作风。因为科学研究要求科学家具备这样一些高品位的素质,科学家们也就自然高瞻远瞩,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有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有痛苦、悲伤,也有喜悦、欢乐。科学家是必然具有丰富的人性、深厚的同情心的人。文学艺术是表现、描写人性的,那么科学家的人性也就自然在描写、表现之列。在高科技的时代,这种描写和表现,自然还应该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高尔基在《论被捧起来的作家和“初学写作者”》一文中说:“我认为工人的头衔是崇高的头衔,高过它的只有“科学工作者”的头衔。”(注2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艺创作对科学工作者的描写和表现是很不够的,是不适应高科技时代的需要的,也是不适应党和国家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的需要的。

第三,文学艺术还有启发、发展人们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创造,可以说,常常得益于文学艺术的启发。

在前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高尔基就非常重视通过文学艺术去发展人们的智力。他要求开辟人们的“求知的道路”,“培养群众的求知欲,把它培养成一种和传种接代一样的生物本能”,“把求知的努力变成一种快乐”。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智力上武装每个人”,“无限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保证改造世界的智力得到广阔而自由地发展”(注23)。在高尔基看来,理智力乃是劳动大众从事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劳动的最具活力的能力,同时,也是新人类的主要的品质。开发人的创造性能力——理智力,这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大力发展科学文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任务。

从文艺史上来看,艺术想象常常是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开端,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常常是在艺术的鼓动、启发下产生的。前苏联著名作家同时又是科学家的普利施文认为,“每个科学家最初实际上都像一个‘皱皱巴巴的瘪气球’。艺术家给他以力量,那么就已经听命于自然规律,气球就开始上升了。”(注24)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自然科学家往往利用艺术提供的自由去推测、自由地编织幻想之网(注25)。伟大的科幻作家凡尔纳“他是无数项科学技术的首创人。仅细看一看,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一百多项属于首创的建议,其中六十六项到了本世纪六十年代已全部实现。”“凡尔纳很早就预见到潜水艇、电动汽车、飞机、宇宙火箭、彩色摄影、有声电影和电视将会出现……”(注26)卓越的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火箭装置对空间的研究》一书的前言中说:他心中到宇宙旅行的理想,是著名的幻想家凡尔诺培养的,是他启发了他在这方面的思维(注27)。潜水艇发明者西蒙·莱克在自传中第一句话就是:“凡尔诺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注28)原子物理专家卢瑟福直到1937年仍然坚决否认把原子能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可能性,他宣称,这永远也办不到。当时许多颇负盛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对原子能的应用都抱怀疑态度。然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早在1904年就说,当能源主要支柱煤炭在地下仓库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然而,只要不到五磅的镭,就可以使全世界得到温暖、光明,还可以使所有的船只机床和车辆运行。”(注29)另一位英国幻想小说作家威尔斯在他的长篇小说《被解放的世界》中,也讲到了原子能可以用于经济目的。至于俄国诗人别雷在诗中就干脆这样写道:

“世界在居里的试验中挣扎,

似乎听到了原子弹的爆炸

……”

最为出奇的则是爱伦堡,他在一部小说中讲述了美国人用一种大规模的杀人武器来对付日本人,不仅预言本身,而且连细节都和以后发生的事一样(注30)。这都说明艺术家比科学家更有超前意识,更具有想象力,他们的眼光、视野更为开阔。所以,科学思维常常在艺术的想象中取得营养。

艺术的想象不仅间接地而且还直接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这方面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乌赫托姆斯基,他揭示了大脑思维的优势规律。所谓“优势就是大脑中的主要兴奋点,这个兴奋点有这样的力量,以至来自外部的任何脉冲都会增强它的兴奋。”一九二三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优势就是神经细胞的工作原理》。乌赫托姆斯基发现这个大脑思维的优势规律,就直接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的启发。他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出现的斗争着的思想与人物的忧郁和思绪中,显出了三个规律的轮廓,即优势规律、有功交谈者规律和仁慈规律。”(注31)前苏联作家卡赞采夫,他在小说《北极桥》中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桥梁结构,六十年代中,日本就按照《北极桥》的原理研制出一种桥梁结构,用来连接两座海岛(注32)。杰尼秀克根据叶弗列莫夫的小说《过去人留下的影子》发明了全息摄影。地质学家根据叶弗列莫夫的《钻石喇叭》这篇小说的指引,找到了钻石矿。十九世纪英国故事家卡罗尔在他的幻想故事《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提出了控制论和相对论。十八世纪英国女作家雪莱在她的长篇小说《弗朗肯什坦》中,讲到了机器人、机器人的造反,结果制造者本人成了牺牲品(注33)。至于歌德的伟大作品《浮士德》,可以说是一部描写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创造了人工智能。作家在诗剧中说:“思想家万能的大脑,能把思想家人工制造”。阿·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在《宇宙的斗争》中描述了狭窄的死亡射线,两者也就是今天的激光。怪不得前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尔齐莫维奇在激光器讨论会的开幕式上说,这个会议照理说应该吸收阿·托尔斯泰。因为阿·托尔斯泰已基本上理解了这个课题,他对此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线性透视,这是达·芬奇的创造,但是“过了一百年后,科学界才对这种想法发生兴趣。”(注34)高尔基曾经提到,文艺家曾经有过两项发明,其一就是法国小说家奥诺莱·巴尔扎克,他在自己的一本小说中指出了在人体中大概有某种有力量的和科学尚未知道的液体在起着作用,可以用这种液体来解释人体的各种心理物理学上的特点,过了几十年之后,科学才在人体中发现了“荷尔蒙”,并且创立了“内分泌”学说;其二是小说家斯特林堡,他在自己的小说《科尔船长》中第一次提到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的可能性(注35)。

爱因斯坦说:“作家的天地一般比科学家的天地广阔得多”,“因为艺术更便于讲述一切新的、充满疑团的、被禁忌的思想”(注36)。“艺术可以在科学家心中唤起自由和思想解放的精神”。空气动力学专家彼得罗夫写过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意味深长:《数学的简单性与文学的复杂性》。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不错的幻想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学”,“由于文学,我才避免了片面地看待我的思维对象。也就是说,尽量不单纯从专业知识内容所决定的那一方面去理解,而要以一种观点,可能的话,甚至从另一立场去理解。”(注37)

但是文艺作品驰骋想象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它也必须有一定的事实的科学的根据,依据事实的科学的根据进行推测。因此文艺作品的想象性的描述,常常是相当准确的。阿·托尔斯泰在他的幻想小说《阿艾利塔》中描述了一枚巨大火箭的发射情景,其描写的准确,简直与现代火箭发射场面相差无几。怪不得宇航员列昂诺夫说:在按《联盟—阿波罗》计划进行飞船发射的准备工作时,可以说许多“外部”情况都是按幻想作家的作品写到的那样发生的(注38)。马克思称“想象力”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注39)。文学艺术中这些丰富多采的幻想、想象,在启发、诱导、促进、推动科学思维、科学创造中,起到了多么巨大的作用啊!

左拉在上个世纪宣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正在到来。在这个社会里,主宰着人们生活的是五光十色的科学技术。科学家、科学工作者成了这个时代的主人,他们负有最巨大的社会责任。同时,科学也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行普及,千百万劳动群众也都开始知识化了,他们的智力也得到了空前规模和深度的开发,也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蓬勃地自由地发展。文学艺术作为时代的喉舌,就应该反映、表现社会生活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急剧的变化;应该反映、表现积极推动着这一时代前进的科学巨子;应该反映、表现组成这一时代的洪流的劳动群众的智力竞放之花。

衷心地希望中国的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也投入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中去,因为只有熟悉科学、热爱科学,才能写好科学。科学文艺的发展,只有依赖具有远见卓识的、具有科学头脑的文艺家。

(注1)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注2)(注4)(注5)(注6)(注7)(注8)(注27)米·贝京《艺术与科学——问题·悖论·探索》,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97、108、226、86、227、224页。

(注3)《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页。

(注9)《世界100科学家排行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注10)(注24)(注25)(注26)(注29)(注30)(注31)(注32)(注33)(注34)(注36)(注37)(注38)苏霍金《艺术与科学》,三联书店1986年版。

(注11)(注35)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80、159页。

(注12)(注13)(注14)(注15)(注16)(注17)(注18)(注19)(注20)(注21)《宇宙探秘人物》,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注22)(注23)高尔基《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515、520页。

(注28)汤正华《科学与文学的美学情趣》,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科普创作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注39)《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页。

推荐访问:要为 文艺 科学 立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