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开发研究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05 15:00:13

zoޛ)j馟iF۽m5]5iچ个人在从事特色工艺普查保护工作中,建档形成的不同形式的信息记录。开展利用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对促进白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有以下意义。

1.树立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凭借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理白族地区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其中以白族传统手工艺最具特色。依托传统手工艺建档形成的少数民族档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发掘利用增添了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形式[8]。如周城村得益于白族扎染业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推动了白族扎染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中心地区[9]。随着扎染市场的开拓,大理的街市中随处可见扎染制品。扎染成为畅销、重要的旅游产品,工艺融入箱包、服饰、围巾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扎染非遗档案,可以深度挖掘扎染文化,进而丰富扎染图案、发展扎染针法,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形成独具一格的“扎染文化”品牌,成为白族旅游标志。

2.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利用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资源,研发特色纪念品,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可挖掘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研发民族特色工艺品,发展白族特色产业。目前,大理地区利用白族传统工艺品,发展大理石、木雕、银饰品制作等企业,开拓旅游市场,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10]。为使游客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享受,白族工艺品需持续进步,走上精品化的道路。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拥有文化研究和美学价值,内容上记载着历史发展和制作技艺;形式上载体多样,体现出不同时代特定的历史文化。将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应用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必能唤起游客心中的审美愉悦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加游客数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二、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开发滞后

就目前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而言,现有的开发方式有汇编、展览、影视拍摄等。如2009年,由省文化厅编撰、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该名录记载230位传统工艺传承人,其中对部分白族传统工艺传承人成长经历、生产工艺、特色作品、荣誉称号等进行详细介绍[11]。大理州于2011年拍摄的宣传片《剑川木雕——匠心独运》,对宣传白族传统手工艺发挥了作用。大理白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对白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以下滞后问题。

1.传承人培养机制不健全。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传统手工艺发展。其原因诸多,如很多工艺是独门绝技并不外传,造成传承中断[12];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工艺后继无人;民族技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小,學习耗时耗力,大多中途而废;部分技艺的分布区域小,传承面较窄,仅由少数人掌握。近年来,多有传承人的死亡或后继乏人的情况,导致技艺逐渐失传或消亡[13]。徐国珍(已故)于1999年被列入云南省级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传承人,其项目名称为“泥塑、塑造、释道和白族本主像”;段臻然于2002年被列入云南省级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传承人,其项目名称为“砚台制作”。然而,这两项非遗项目在传承人名录中也仅有该二人。显然,传承人是极短缺的,传承千年的民族特色工艺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威险。

因此,如何利用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培养白族特色工艺传承人,为白族地区特色工艺产品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储备人才,是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开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传统工艺产业规模限制。如今的旅游市场是快速的、经济的。传统工艺品大多为手工制作,往往供不应求。传统工艺品的生产面临转型问题。目前,白族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处于小企业的生产模式。小规模生产方式在成本控制、融资、市场开发以及工艺创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18]。白族传统工艺品生产主体“小”“散”“弱”,导致产品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的衰退。传统特色工艺以手工为主,较少使用机械设备,导致生产成本高、规模小、周期长等问题。因此,生产主体只能退缩在广大乡村[19]。

此外,市场上存在冒充名家名店产品的行为,价格扰乱旅游业,打击消费者的购物信心。旅游市场虽飞速发展,但纪念品质量却平庸。游客大多只看不买,限制了销售市场的发展。

3.产品创新内生力不足。白族传统特色工艺在生产加工和经营销售上处于原始状态,各环节难以把关,产品质量差异大,生产质量和设计理念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白族传统特色工艺品缺乏现代设计理念,缺少深入的市场调研,造成产品单一。

在特色工艺产业转型中提出要将小企业进行转型,提倡现代技术加入传统工艺的制作中,但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则出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现象。如传统刺绣为手工制作较为精致,但规模化生产下,尽可能减少刺绣的针数以求经济利益,使绣制的图案品质与手工制作相差甚远。利用机器规模化生产,使得传统手工制作的唯一性丧失,降低审美价值,民族特色工艺品变成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可见,两种生产模式相互矛盾。因此,解决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平衡传统手工制作与工厂规模化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积极创新产品,注入新鲜血液,保障旅游商品开发的经济利益,又保证传统工艺在规模开发中不被取代。

4.品牌宣传力度有限。市场化水平低,传统工艺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甚至难以形成独一品牌。经营者缺少资金,宣传力度不够,且产权意识弱,产品难以迅速上市,并受规模化生产的影响,量大价廉的仿制品占据市场份额。如有着“中国木雕艺术之乡”之名的剑川,其生产的剑川木雕,尽管在造型、质量上为木雕工艺的上品,可与东阳木雕媲美,声望及社会认可度却远远不及。究其原因,还是存在管理、宣传、营销问题,导致未能“走出去”做大做强,使得产品销售和名气仅限于西南地区。

三、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开发策略

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的发掘利用工作[20]有着国家层面制度的保障。结合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多元属性,需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带领,如档案局、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等,建立非遗档案保护与利用工作部门,专门规划并执行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近年来,大理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在文化旅游开发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当地档案部门对档案资源进行汇编;对传承人进行建档保护;积极举办资料与实物展览;拍摄电影、纪录片进行宣传等。但要想实现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与文化旅游市场双收益,需创新开发方式,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效用[21]。在实践中,转化理论成果,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借助档案信息及编研成果,重构具有大理地方特色和白族特色的旅游景观,增强其文化旅游的魅力和竞争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重视人才培养,形成传承性开发。白族特色工艺品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遗产性质,但该资源脆弱且不可再生,因此需树立保护和传承的观念,妥善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进而实现传承性开发。所谓传承性开发包含两方面,一是创新传承人培养机制;二是开展传承活动。

创新传承人培养机制。传承人承担着白族特色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传承人培养和引进,以提供人才保证。可利用高校和文化部门共同作用,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和引进有关文化、艺术产业专业人才,向白族文化旅游业输送专业人才和管理干部。从2010年开始,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工作[22]。从中,可用于传承人资金支持和荣誉表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代传相传[23]。

开展传承活动。首先,对传承人建档保存。白族现存特色工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拜师、课堂、培训等途径;利用文字、声像等形式,记录传承人拜师学艺、家庭传承等活动。其次,通过特色工艺非遗档案,编制专业学习教材、课件等[24]。最后,吸引游客开展传承活动。景区商店为吸引顾客,提供“工艺品刻字”“DIY”等服务。“工艺品刻字”是指将自己的名字、生日等具有个人特色的标志篆刻在工艺品上,形成独具个人色彩的旅游商品,能够吸引顾客购买。“DIY”是指游客参与工艺品制作,参与性强,提高游客兴趣。工艺品现场制作展示、手工制作体验等其实都是变相的传承活动,其内容真实,可持续发展,是对白族特色工艺品最有利保护和发展[25]。

2.加速行业转型,走向产业化开发。调查发现,超过50%的人支持纯手工制作,因为手工制作最能体现特色工艺品的价值,保证其原汁原味;30%的人认为机器与手工结合生产较好,既能保证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少于10%的人赞同机器规模化生产。笔者认为,白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考慮经济效益,走规模化道路,又要传承传统的手工技艺,保留其原汁原味。建议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产业集团为主心骨,中小型企业围绕产业集团的生产模式。

首先,让规模大、业绩好、市场意识强的大公司或集团作为文化旅游市场的引导者,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社会资金投入工艺品的开发。中小文化企业的大量建立,可以与大集团形成优势互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26]。

其次,放宽对手工作坊的限制,允许“前店后坊”“店里作坊”的传统经营方式。突出特色工艺的优势,彰显其灵动、独特的特点,开拓高端市场,使手工生产的产品与机器生产的产品形成错位竞争[27]。

最后,不论是规模化生产还是传统手工生产,都需追根溯源,保证工艺品的传统和品质。以白族扎染为例,坚持使用植物染料。白族扎染工艺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植物染料种植和手工扎花技术。扎染纪念品在包装上要足够精致,精致的包装能提高产品档次,吸引高端客户。白族特色工艺在生产中要理顺传承与开发关系,形成“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的生产理念。为产品做长远打算,注重品质,保留其原汁原味,产品精致化,避免粗制滥造。创新研发中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融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3.研发新产品,倡导创新型开发。传统工艺品多出自手工,具有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特性,但产生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产业化产品大批量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但千篇一律、质量较低。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需结合二者优点,研发新产品。利用档案资源挖掘传统工艺品有关信息,掌握其发展历史和演变,保留其寓意与作用,了解其制作流程和细节,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调查旅游市场实情,将挖掘到的档案信息与当前市场情形相结合,研发适合旅游市场的新产品。

4.注重宣传工作,注重宣传性开发。创新开发方式,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了解白族特色档案在旅游业中的文化价值,实现档案开放,加强与媒体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使档案走向旅游者,树立档案事业开放、亲和的形象[28]。

(1)实物展览。其一,凭借文化局、档案馆等机构,设置主题展厅,集中展示工艺品和生产用具,进行展示宣传。白族特色工艺品的展览可参照苏州的中国刺绣艺术馆。馆内设有刺绣历史陈设厅、刺绣展示厅、表演厅及购物厅。其二,白族特色工艺品还可以借助传统节庆活动打造品牌效应,增加其历史感和生命活力。在节庆活动中开展传统手工艺展览会,邀请优秀技艺传承人与观众互动,现场展示特色工艺的制作方式。此举可提升游客对白族特色工艺的文化兴趣,提升市场知名度,进而构建品牌文化。游客可从实物展览中了解白族特色工艺非遗档案对白族文化旅游的价值,喜爱并接受它们。

(2)影视传播。影视传播较为成熟,受众度大,宣传范围广、力度大,是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宣传途径。除2011年纪录片《剑川木雕——匠心独运》外,2015年云南卫视还拍摄了《手工云南》,开播三天就拥有超过60万的网络点击量。该片展示云南少数民族雕刻、印染、刺绣、金工等技艺[29]。档案馆、旅游部门积极配合广播、电视台等机构,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等进行宣传。还可利用新媒体、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着重发展网络宣传。

总之,特色工艺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为旅游市场带来经济利益,旅游业的扩大对档案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做好档案的收集、保存、开发利用是文化旅游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文《云南少数民族实物档案资源开发研究》)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7-11-26].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唐煜.实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4):278.

[3]丁杰.企業实物档案数字化加工初探[J].中国档案,2017(8):65.

[4]黄静涛.3D打印技术在实物档案抢救和档案展览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档案,2018(1):64-65.

[5]章敏秀.数字档案馆实物档案可视化探析[J].浙江档案,2013(6):57.

[6]金白杨.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及其再生性保护与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7]郑琪,郑琰.网络时代历史文献的保护与开发[J].图书与情报,2002,(1):69-70+80.

[8]马建平.馆藏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初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9-31.

[9]李国文.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调查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51.

[10]我州列入云南省档案珍品荟萃的档案.[EB/OL].[2017-11-27].http://xsbnzdaj.xsbn.gov.cn/302.news.detail.dhtml?news_id=138

[11]云南少数民族专题[EB/OL].[2017-11.26].http:///s?__biz=MzIzNzM0Mzk0MQ==&mid=2247483982

&idx=1&sn=9c668f7da699d6055554a4dbf5cd14d0

[13]蒋武宏,申永军.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架构设计[J].软件,2012,33(5):40-41+45.

[14]王仕莲.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以楚雄彝人古镇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1):16-21.

推荐访问:白族 特色 工艺 档案 开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