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常见气象词汇解读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10 15:40:30

一、气象要素

人们经常和各种气象要素打交道。气象要素指的是什么呢?原来,为了对地球大气进行科学研究,人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征大气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一些物理量,并综合研究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变化状况。这些表征大气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物理量就称为气象要素。

目前,世界各地的气象台站所观测记载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风、云、降水、能见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等。

在这些主要的气象要素中,有的表示大气的性质,如气压、气温和湿度;有的表示空气的运动状况,如风向、风速;有的本身就是大气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如云、雾、雨、雪、雷电等。

它们各自的定义是:

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

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云: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

能见度:人的正常视力所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空气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当然,气象要素还远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最主要的气象要素而已。一般地说,气象要素选择得愈多,就能愈客观地表达出大气的各种状况。

二、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冰雪圈、水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些圈层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系统自身的动力学作用和系统外部的强迫作用下(如火山爆发、太阳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气候系统不断地随时间演变(渐变与突变),而且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变率(月、季节、年际、年代际、百年尺度等气候变率与振荡)。

三、海拔高度与海拔零点

地面上每一个地方都有海拔高度。那么,何谓海拔高度?海拔高度的零点又从何算起呢?

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它是根据当地测潮站的多年记录,把海水面的位置加以平均而得出的。

解放以前,我国的海拔零点很不一致。解放后,从1956年起,统一改用青岛零点作为各地计算海拔高度的水准零点。所以,目前我们计算的海拔高度都是以青岛的黄海海面作为零点算起的。

四、“三九”与“三伏”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9天为一个九,每年9个九共81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9天为一九,每年9个九共81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夏九九”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3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是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的一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中国气象局)

五、流凌和冻雨

1.流凌

在河流封冻前,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还有河流在解冻后也是冰块顺流而下,都叫做“流凌”。在封冻的时候,浮冰较薄,而且随时可以全面封冻,危害不大。但是在开化时的流凌,厚度大,而且容易拥堵成为“凌汛”,造成水灾。

凌汛是由于冰凌阻水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也较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偏北风较多,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流域内冬季气温的分布是:西部低于东部,北部低于南部,高山低于平原。元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上游-25~-53℃,中游-20~-40℃,下游-15~-23℃。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现象出现。这些冰情对冬季的水运交通、供水、发电及建筑物等有直接影响。

2.冻雨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体,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 “雨凇”或冰凌。如遇毛毛雨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大雨滴或降雨强度较大时,往往形成明冰凇。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及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六、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便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大气的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很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热带地区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和改变了南北方向的经圈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七、强对流天气的定义和种类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可分为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种类。强对流天气灾害是因发生强对流天气而造成的灾害。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暴雨、局地洪涝、山地灾害多,北方冰雹、雷雨大风灾害多的特点。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明白了强对流天气的定义,让我们分别来介绍强对流天气的种类: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很严重。

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常见的冰雹大小如豆粒,直径2厘米左右,大的有像鸡蛋那么大(直径约1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多厘米以上。冰雹是由于冰晶或雨滴在对流的积雨云中几上几下翻滚凝聚而降落的固体降水。它通常是产生在系统性的锋面活动或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过程中,但也有局部性的。

冰雹一般多出现在春夏之交,空气对流发展旺盛的午后,且多出现在内陆山区。在垂直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都有冰雹存在,但冰雹要在落地之前不被融化,云中的冰雹就必须增至足够大。空气中很强的具有明显起伏的上升气流能使冰雹在空气中反复升降而增大。

雷雨大风指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天气现象。当雷雨大风发生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夹伴强降水,有时伴有冰雹,风速极大。它涉及的范围一般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这一量值的规定,全国各地气象台站不尽相同。

八、降水量

“降水量”这个气象术语,在日常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或电台广播的气象节目中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降水量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降水量(以毫米为计算单位)。

按气象观测规范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个六小时观测一次。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九、倒春寒

倒春寒,指初春(北半球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它主要是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频繁侵入,或常在冷性反气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等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后春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度以上,则认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可以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特别是前期气温比常年偏高而后期气温偏低的倒春寒,其危害更加严重。它常可引起我国南方的早稻烂秧,以及北方的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烂种或死苗现象。防御倒春寒,除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和保温育苗等措施外,还必须依据各地倒春寒的发生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播种期,以避其危害。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因而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倒春寒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不仅中国存在,日本、朝鲜、印度及美国等都有发生,其形成原因并不复杂。中国春季(3-4月)正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其间常有从西北地区来的间歇性冷空气侵袭,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一般来说,当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这说的就是春天的气候。春天是个气候多变的季节,虽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还是比较寒冷,冷空气活动的次数也较为频繁,有的年份还会出现明显的倒春寒。过早脱去棉衣,一旦冷空气来袭,可能会一下子适应不了,身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很容易着凉感冒,甚至发热。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抵抗力较弱的儿童,要穿得稍多一点,避免感冒,诱发疾病。

(中国天气网 )

十、人工影响天气知识

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等目的的活动。现阶段主要以人工增雨、防雹为主。

什么是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有哪些方法?

人工增雨是指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向目标云播撒适量的催化剂,以影响云物理过程,从而实现增加地面降水的活动。

人工增雨常用的方法有:飞机播云增雨作业、地面高炮发射含催化剂的炮弹入云增雨作业、地面火箭发射含催化剂的火箭弹入云增雨作业、地面燃烧炉燃烧含催化剂的焰条增雨作业等。

什么是高炮作业?

高炮作业是在地面利用高炮向空中具有一定条件的目标云发射含有催化剂的炮弹,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催化剂播撒在云中,以影响云物理过程。

什么是火箭作业?

火箭作业是在地面或在地面附近的某个平台上利用火箭发射架向空中具有一定条件的目标云发射含有催化剂的火箭弹,火箭弹在到达空中某一位置以后,火箭弹内的催化剂被自动点燃,随着火箭弹在云中的飞行,催化剂沿途燃烧播撒,以影响云物理过程。

什么是飞机作业?

飞机作业是利用飞机直接入云,在具有一定条件的目标云中直接播撒含有催化剂的物质,以影响云物理过程。

催化剂包括哪些?常用的催化剂有哪些?

人工增雨催化剂分为三类:成冰劑、制冷剂、吸湿剂。前两种用于冷云催化,后者用于暖云催化。

碘化银是人工增雨作业中常用的一种成冰剂,将碘化银播撒到云中合适部位,即成为人工冰核,这些冰核吸附周围的水分形成冰晶,冰晶可通过冰水转化效率较高的蒸—凝过程,在混合云中直接长成雪晶,雪晶在下落中可通过与过冷云滴碰冻结淞增长,与其他冰晶碰连聚集增长,并可在暖区融化,再经重力碰并进一步形成较大的雨滴。

(中国气象报社 )

十一、气象、天气和气候有区别

气象、天气和气候有区别当你打开收音机、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就会听到或看到天气预报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气象”、“天气”、“气候”这3个名词经常碰到;当您要到某地出差,总要向别人打听一下那里的气候、天气情况如何?然而,“气象”、“天气”和“气候”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可能有些人会将其混为一谈,认为反正都是天气呗!其实三者的含义有着较大的区别,相互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等。

所以说“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

谈。

十二、什么是 “空气维生素”

什么是 “空气维生素”众所周知,一阵雷雨过后空气格外新鲜,若在旷野、山林、海滨、瀑布等风景区,呼吸特别舒畅,倍感心旷神怡。原来,气体分子在这些“催离素”的作用下,就会产生阴离子(又称负离子)。这些难得的阴离子,对人们健康大有好处。据研究,人体吸入后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具有镇静、降压、止痛和利尿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气喘、流感、失眠、关节炎等。还能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所以,有人称之为“空气维生素”。

(陕西气象)

十三、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地方性的雷雨云,一般是垂直发展的云,范围也小,放电现象是从上至下而来,便叫“直雷”。这种云造成的雷雨,下雨时间轻短,雨量不多。当冷暖空气交锋或低气压区产生的雷雨云,是成片的,范围较大,并有个平斜面,闪电形状较平斜,这种平斜的放电现象叫“横雷”。这是天气系统造成的雷雨,降雨时间较长,雨量也大。

(吉林省气象局)

十四、雨量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当我们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广播时,常常会听到“小雨”、“中雨”、“中到大雨”等名词,这就是雨量的等级。

雨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作用,而以积聚的深度来确定的。我国规定以毫米为深度的单位。雨量的等级根据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小雨:降雨量在十毫米以内,雨滴清晰可辩,落到屋瓦和硬地上不四溅,雨声缓和淅沥;通常需两分钟后,始能完全润湿石板和屋瓦,水洼形成很慢。中雨:降雨量在十到二十五毫米之间,可听见沙沙的雨声,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到屋孔和硬地上略有四溅,水洼形成较快。大雨:降雨量在二十五至五十毫米之间,大雨时,雨落如倾盆模糊成片,雨滴落到屋瓦和硬地上四溅可达数寸,雨声如擂鼓,水潭形成极快。暴雨:降雨量在五十至一百毫米之间,马路积水。降雨量在一百毫米至二百毫米之间的叫大暴雨;降雨量在二百毫米以上的叫特大暴雨,地势低处受淹。阵雨:指阵性降水,雨点较大,时降时停,强度变化急剧,下雨时天空阴暗,有时忽然开朗,露出晴天,有时还伴有雷声。

十五、冻雨、冰冻、雪凝等现象的区别

冻雨和冰冻、雪凝这三个词在气象上常用的是冻雨这个概念,冰冻是降水或者说是下雪以后转化承德一种现象,并不是天气现象,而是一种固体降水的转化形式;雪凝是地方上起的名字,气象上没有雪凝这一概念,但是它和冰冻的概念有点相似。

具体解释的话就是说冻雨是气象上的一个大气现象,或者说是天气现象,在三千米高度以上的气层中的大气或者空气的温度都是在零度以下,在冬季的话一般都是在零下十几度的温度,在三千米这一气层上有一定的厚度,这个空气是在1-4度之间,温度高于零度,相对比较暖和,在这一气层当中水分不会冻结称冰,到3000-2000米一直到地面温度又降到了零度以下这樣一个比较冷的空气层,发生冻雨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结构。在3000米以上如果出现了下雪的情况,那3000米以上下来的是雪片或者雪花,到1-4的这一气层的过程中雪花融成了水滴,水滴再往下的时候温度又降到零度以下,这些非常小的小水滴落到地面上或者树枝上或者是一些附着物上的时候马上就冻结起来了形成冰了,这种情况就被称作为冻雨。很形象地说就是雨下到地面上冻结以后就是冻雨。

冰冻的概念就是雪下到地面上还是雪,但是白天温度升高以后雪就化成水了,但是到了不同的时间段,比如到晚上以后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化成的雪水又再度结成冰,这种情况就被叫做冰冻,这种情况在南方比较多见,北方还是少见一点。

雪凝没有这样的具体概念,但是我理解和冰冻有点像,也就是说雪下来以后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的过程中,融化的这一部分在温度再度下降(比如太阳下山以后或者再遇到冷空气)的时候使温度急剧下降,融化的这部分再冻结就称之为雪凝。也有可能是在瞬间突然融化以后再度突然冻结的情况也有,也可能并没有完成融化成水只是雪花稍微软一点,再度冻结,这种形式也可以说是雪凝的现象,和冰冻有点相近。

(新华网)

十六、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1.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使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天气预报的时限分: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2.天气图

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 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 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 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30°N ─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用。

(北京市气象局)

推荐访问:气象 词汇 解读 常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