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大数据智能化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应用探讨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6-29 10:28:43

摘 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普及,有力推动了规划信息化支撑能力的发展进步,进一步提高了规划编制及规划实施水平,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建立了基于用地、建筑、人口、城市运行状况、支撑体系“五位一体”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监测动态体检体系,实现了“现状分析-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规划评估”的大数据智能全过程反馈与再优化,从而增强了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高了规划编制及实施水平以及提升了城市管理能力。

关键词 大数据;智能化;五位一体;规划编制;实施评估

引言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全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有规划、有人管、依法管”思路,全面完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刚性约束和基础支撑四大体系,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

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的要求,以及关于城市提升行动集中调研工作专题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支撑规划编制和实施,进一步提升规划引领性、前瞻性、科学性。

1 数据基础

近年来,重点围绕提高大数据对规划编制、实施的支撑能力,我局构建了以地理空间数据库、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交通综合数据库为基础,综合市情系统为枢纽,规划电子政务平台、空间规划信息平台、规划公众服务平台、交通决策支持平台为应用的城乡规划大数据基础支撑体系。其中,地理空间数据库包含各类基础地理信息,建成我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提供空间定位服务;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是服务我市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运行监测的空间数据库;交通综合数据库为城乡综合数据库中交通专题子库,是我市交通状态实时运行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应用数据库,目前随着机构改革的步伐,所有数据均已经整合成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1]。

2 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动态监测体系建设。

2.1 工作体系建设情况

(1)建立了年度城市空间发展报告制度。通过归纳统计年度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数据,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态势与趋势,对城市空间要素布局进行功能结构、人口聚居、产业发展等多维度的分析,提出年度空间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编制了交通发展及运行系列报告。通过对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机动车发展状况,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交通管理与环境以及对外交通灯建设和发展情况,交通运行指数、平均运行车速、运行状态分布、拥堵时间分布及拥堵空间分布进行跟踪监测,编制覆盖年度、月度、周和实时等多时间维度的交通监测和分析系列报告,指导主城区交通建设,全面支撑市交委、市公安交管局等部门进行交通管理,为市民提供准确可靠的交通出行信息。

(3)建立了年度城镇建设用地卫星遥感监测制度。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等手段,每年对城镇建设用地现状进行识别,实现对建成区边界的描绘、城镇用地使用性质的判断,通过多年的记录分析,实现对城镇发展态势和趋势的分析和预判。为全市各级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估、规划管理、规划督查等工作提供权威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4)开展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实施态势分析评估。结合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各类规划成果及规划审批许可情况,综合分析各类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实施态势,统计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已实施量、已批量、在建量及存量。实现对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全局掌控,对城镇建设发展态势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对城镇建设总量、结构、功能、布局均衡性的判断,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决策建议。

(5)建立了综合统计制度。通过全面统计年度全市业务开展、完成情况,包括现状基本信息、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及专题统计信息,实现对年度业务完成情况、管理绩效、城乡规划发展的综合性数据统计分析,为科学制定规划发展计划提供全面的数据基础。

(6)建立了城乡规划遥感督查制度。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等手段,每年对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为城乡规划监督检查提供依据。

2.2 指标体系建设情况

利用人口、用地、建筑、基础支撑、城市运行“五位一体”的数据体系,初步建立了“成熟度、匹配度、协同度、运行效率”四大类、77个指标的城市体征监测指标体系,并基于监测评估指标策划了系列评估报告,持续、定期监测规划实施与城市运行健康状态。

(1)初步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数据体系。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整合城市现状发展、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城市运行等综合信息,建成了人口、用地、建筑、基础支撑、城市运行“五位一体”的数据融合体系。

(2)初步建立了城市体征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成熟度、匹配度、协同度、运行效率”四大类、77个指标的城市体征监测指标体系。其中,成熟度主要衡量现状与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從人口聚集、用地开发、配套完善、经济热力四个方面评判研究区域是否已经发展成熟。匹配度主要衡量人与设施的总量匹配关系,从职住匹配、人地匹配两个方面来评判研究区域现状设施量是否满足需求。协同度主要衡量人与设施的时空匹配关系,从空间协同、时序协同两个方面来评判研究区域现状设施的分布与人在空间的分布、与人的集聚态势是否同步。运行效率主要衡量已建成并运行的设施是否真正发挥作用,以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体设施、交通设施和地产设施等五大类设施为对象进行监测。

(3)在专业细分领域建立了城市道路运行监测指标体系。针对交通专业特点,建立了更为全面、丰富的城市道路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包括5大类共520个指标,涵盖道路交通实时状态、每日、每周、每月、每年运行状态全方位监测,包括车速、指数、拥堵里程与比例、拥堵时长、拥堵天数(频率)等指标。

2.3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动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局陆续发布了《关于设立<城乡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动态监测报告>编委会的通知》、《城乡规划实施評估与城市运行动态监测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了明确了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动态监测工作组织机构、协调、督办、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建立了局内数据信息资源开放和共享制度,满足新形势下规划和测绘大数据建设、管理和应用的需求,为推进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动态监测提供了数据保障制度[2]。

3 大数据支撑规划编制及实施应用实践

3.1 支撑规划研究,辅助宏观决策

基于大数据,逐步开展了人口、用地、建筑、基础支撑、城市运行“五位一体”规划研究工作,构建了包括人口特征监测、主城区产城融合、商业商务用地与建筑细分研究、交通发展年报、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年度报告、城市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影响研究、地下空间运行专题研究、历史文化保护等多项研究研报工作,及时、精准掌握城市人口、用地、建筑等发展状况和城市运行特征,及时为规划“纠偏”,对未来供需关系进行了预研预判,城市开发强度刚性约束、服务配套同步建设、住宅品质疏密有致、区域层面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调控措施和决策建议。近年开展的研究包括:

(1)主城区重大交通设施开通影响与管理措施实施影响评估,完成了对典型学校医院、泰山立交等重要交通设施投用、公交优先道实施等重要城市功能及重要交通管理措施效果进行交通评估。

(2)主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细化研究,评估各级中心体系的规模及功能配比,摸清当前商业地产实际类型、空置率及空间分布,研究各类业态的市场需求特征与转型趋势,制定主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细化的指导性方案,提出差异化、精细化的配套政策。

(3)重庆市人口特征研究报告,研究了人口规模、流动、结构、人口布局等方面内容。

(4)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年度报告,分析各类设施现已建设情况和建设情况,评估已发件设施的建设情况,基于所收集的数据,评估主要设施的负荷是否满足需求,从各类设施的建设时序、设施量等方面对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意见。

(5)主城区职住平衡持续性研究,摸清主城区居住人口与工作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评价人口的增长态势和职住关系变化情况,形成用地、设施布局等公共政策建议或规划的时序开发政策。

3.2 支撑规划编制,提高编制科学化水平

基于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为全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规划提供各类基础数据和数据分析服务1000余次,全面保障了全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规划工作顺利完成;为全市“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提供了全市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各类规划信息,支撑了全市“多规合一”规划编制顺利推进。

(1)全面掌握全市现状、规划用地、建筑、人口、社会经济等信息,为规划编制论证提供数据支撑,提升规划编制的准确性。

(2)基于城乡规划大数据开展定性定量分析,如:要求交通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过程需开展模型预测以评估其未来实施效果,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

(3)基于规划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各类规划编制、审批流程化管理,提升规划编制质量。

3.3 支撑规划实施,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1)基于规划电子政务平台,进行了规划审批许可数据空间化和集成,实现了从规划条件、用地许可到工程许可及规划核实的全周期、全过程带图运行及动态监督。

(2)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实现规划设计工作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立体设计、从单一工程设计到整体优化打造的转变,强化了城乡生态本底和城市空间形态管控,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3)基于主城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实现了多部门规划成果共享及调用,为推动规划协同修改、项目跨部门并联审批奠定了基础,助力我市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

3.4 支撑监测评估,助力城市提升

(1)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试点,重点以南岸区为例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进行现状描述、规划评估、预测未来并分析评估,以规划实施用地均衡、建设总量均衡、结构均衡、功能均衡、时序均衡为目标提出建议,助力城市提升。

(2)开展城市交通和运行监测评估,持续监测主城交通运行,建立了全年、月度、周度、实时四个时间维度的交通运行报告发布机制,提交给市领导、主城区缓堵保畅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和向社会发布。开展重大交通事件、交通政策、通道开通等分析评估,提出对策建议,为市政府及部门准确把握交通特征、制定计划、调整规划提供参考。特别是为缓堵保畅工作提供智能辅助决策,建立了从堵点预警—拥堵成因分析—流量模拟预测—方案效果评估,覆盖缓堵全过程的“缓堵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为交通规划编制、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严谨的数据支撑,提高缓堵工作科学性。

4 结束语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支撑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实践规划编制,辅助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描绘重庆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 龙瀛,李派.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增长边界规划实施评价[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106-111.

[2] 李燕萍,虞虎,王昊,等.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研究响应与应对方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7,(10):1-10.

推荐访问:智能化 规划编制 探讨 实施 数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