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后现代语言叙事策略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25 10:08:38

摘要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以女性主义为主的现代文学作品。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它继承并发扬欧洲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从女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在二战时期共产主义的兴衰以及冷战时期、殖民地民族斗争的两大阵营对立等历史事件,为读者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画面;从作品的形式上来看,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以及戏仿、分裂、碎片式的手法,在情节上融合了不确定性以及虚构性的叙事模式。《金色笔记》将后现代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内容相融合进行叙述,实现了对历史的追问与反思。

关键词:《金色笔记》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历史书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三年里,在英国的文学界掀起了一场研究莱辛小说的高潮,出现了众多评论莱辛的论文,比较集中的版块有:宗教哲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形式研究批评以及主题批评等。本文以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为研究对象,对后现代主义语言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 叙事内容的后现代主义

莱辛的文学创作多效仿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司汤达这些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创作的先贤,她以他们为自己的启蒙老师。在她的作品中,莱辛总是运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讲述自己的故事,描绘小说的主题思想。而站在现今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使莱辛对于描绘历史的着眼点更加的广阔。她的创作已经超越欧洲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以一个国家为背景的创作手法,融入了更多的“世界观”。首先,她的描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化的问题,诸如:冷战、女权、殖民主义等。其次,她所描写的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超越国界和洲界的世界。莱辛将20世纪下半夜的世界景象,全部囊括进自己的作品。《金色笔记》这部作品最能表现出她的这种创作思潮。小说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世界为背景蓝图,描述主人公安娜的思想变迁。

在《金色笔记》中的“黑色笔记”部分,主人公安娜书写了小说《战争边缘》,通过数名英国皇家飞行员的角度,讲述了对二战有重大影响的不列颠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并以历史学家的思路将战争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分水岭,划分出由被侵略到反击,直至二战胜利的前后两个阶段。书中作者着重书写的是殖民主义,她以“黑色”表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被英国为主角的欧洲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大陆。在《战争边缘》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中非的“马西比”小镇与一群英国白人共度周末的故事,分别从四个层次展现了殖民统治的历史画面:欧洲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用暴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在二战中,英国和德国是交战国,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殖民地更多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殖民地给殖民者带来的利益就连主人公都流连忘返。

大量的财富被掠夺到宗主国,而留下的贫困和灾难是殖民地人民永远的痛。书中描写非洲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每天都处在战战兢兢的境地。有殖民者的地方必有种族压迫和歧视,而非洲黑人受到的欧洲殖民者的伤害最重。在《战争边缘》中描写的因种族隔离而发生的仇恨和残杀,是书中主人公安娜认为最具有历史价值的。而可笑的是,在英国人以种族制度来残害非洲人民的时候,却又在二战中反击希特勒邪恶的种族主义优越主张。种族主义不仅存在于形式上,还被现实化和制度化。其书中描写黑人不能落户白人区这样的规定,在黑人与白人之间无形的绘出一条界线,而这些歧视性的规定竟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无形的枷锁深深地禁锢着殖民地人民。殖民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书中描写过的白人飞行员保罗的假想,竟然真的成为现实。肯尼亚的“茅茅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非洲最具代表的反侵略、反歧视、反种族主义的运动。它的爆发寓意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而殖民地题材对于莱辛来说,又是其最擅长的。她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及《暴力的孩子们》前四部,都是以非洲殖民地为背景的作品。她在作品中,常以殖民者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描绘在战争浪潮中涌起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巨浪,阐明殖民主义灭亡的历史趋势。

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相互进行抑制,形成“冷战”,这影响全球的政治背景,莱辛又怎能放过呢。《金色笔记》中的“蓝色笔记”,描述了安娜由于心理原因放弃写作,用蓝色笔记本收集剪报(关于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等新闻报道)的形式,从一侧面描绘出“冷战”的历史。其一,朝鲜战争可谓两大阵营在冷战时期最直接的面对面的较量,女主人公通过收集报纸的报道将战争爆发、双方和谈,最后到战争结束,以一种另类的形式表现的鲜活生动。其二,麦卡锡主义是美国为了抑制共产主义的蔓延在意识形态推广的一种冷战“思潮”。主人公安娜同样以报纸报道的收集形式,从一个侧面描写出麦卡锡主义的“冷酷”和对当时不同背景、政治主见及信仰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与禁锢。冷战的重大历史背景的描绘及真实历史的借用,使得莱辛的作品更富有真实感、时代感,同时也表现出她对重大国际问题左右历史进程的关切。

说到书中的“红色”,不言而喻讲的是共产主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共产主义国家的不断建立及阵营的形成,成为二战后的世界性的另一个旋律。作为追求现实主义真谛的莱辛又怎么能不关注呢。她笔下的共产主义区别于别的西方作家,以独特的世界观审视共产主义。描写共产主义在《金色笔记》中笔墨之重,可以明显地体会作者对其重视程度。书中的主人公安娜是在非洲参加的共产党组织,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在当时的非洲,共产主义表现为一种正义力量。正如安娜在“黑色笔记”中讲的那样,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将种族隔离从被压迫的国家驱逐出去,带给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解放。二战结束后,共产主义相继崛起,并一度辉煌。主人公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追其原因与几个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其一、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的苏联发生这样的恶行,沉重打击了共产主义的声誉,并毁坏了共产主义的形象。书中以“蓝色笔记”中的两则剪报从侧面进行表达。其二、斯大林的去世。对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难以言喻的重创,也是作者比较关注的事件之一,通过剪报的表述,作者表达出悲喜交加的情绪。接下来的赫鲁晓夫上台并全面否定斯大林及匈牙利事件又从另一个方面重创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信仰在西方知识分子的心中产生动摇。小说借主人公对以上两个事件的看法,表达了以上的历史事件使那些信仰共产主义的诸多西方知识分子逐渐放弃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开始从辉煌走向衰亡的历程。

莱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过,她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及期望,认为社会主义会在二战之后,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与旋律会改变世界,是真正的乌托邦。但事实证明,乌托邦并不存在。由此看来,通过书写历史和对历史的亲历,莱辛的思想在不断地变迁,对历史的思考愈加强烈。

二 叙事形式的后现代主义

莱辛在《金色笔记》的创作内容上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而在形式上则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这样就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写作手法交替发展,于20世纪上半叶呈现出“钟摆”的现象。现实主义在18至19世纪一直占据着英国文坛的主导地位,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不列颠帝国的逐渐衰退,致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领域出现了现代主义创作风格,随之产生了“意识流”为主的新写作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在建设福利国家的过程中,人们又开始留恋于旧时光,随之在文学领域再次出现了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创作手法。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复苏,英国的文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莱辛在创作《金色笔记》中做了勇敢的尝试,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结构上运用了复式多层、分裂以及碎片式的结构形式,颠覆了传统历史书写中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在作品中,包含着主人公安娜的作品《自由女性》,被分为五个部分,而在这五个部分中穿插了安娜的四个笔记本的内容,包括她的非洲经历、她参加的政治活动、她撰写的故事以及她本人的日记。整部作品由五个独立的碎片组成,又被分裂为22个小的碎片,这些小碎片又共同组成了三个层次的复式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将多层复合的结构域分裂碎片的形式相结合,同时颠覆了传统的按时序叙事的书写习惯,对此,莱辛曾解释:“这样创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书的结构形式来阐述作品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文字表述。”

其次,“拼贴”和“戏仿”两种手法是莱辛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最常使用的,她的历史书写,通常与其他文学家的大相径庭,她是通过讲述虚构的故事来展现真实的历史。莱辛使用“拼贴”的技巧,利用某些报刊标题、新闻以及新建、摘要、书评等等,来阐述真实的历史。例如,作品中插入关于冷战和共产主义世界以及朝鲜战争的相关报道,虽然缺乏文学的味道,但是它却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这种创作方法与之前分析的“碎片”相呼应,使读者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那段历史,这同时也是莱辛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想要表现的文学效果。在《金色笔记》中,就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来讲,它们之间存在着互文性的西方,例如安娜在“自由女神”中的形象就是嵌入了《战争边缘》里的“我”。莱辛在很多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都运用了“戏仿”的手法。

再次,不确定性和虚构性也是莱辛在情节安排上所运用的形式。例如,《自由女性》就是莱辛虚构的一部小说,是一部具有准确时间背景的虚构故事,作者是运用虚构的故事来反映整个真实的世界,同时也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现实情节。这种虚构情节与现实历史相结合的创作形式,不仅阐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且使读者和作者都参与到故事中。《金色笔记》中运用循环式的不确定性写作手法,例如,摩丽对安娜说,“他们应该变得比我们更聪明吧”、“这种情况与我们原来很相似”等,给读者留下了参与的空间以及无尽的想象。

三 结语

《金色笔记》是一部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的小说,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在《金色笔记》的前言叙述中,莱辛曾经写道,在作品出版以后,她收到了众多的读者来信,有的读者说“看到的是精神病的主题”,有的读者说“谈的是政治”,有的读者说“谈性战争”,等等,因为读者的眼光是多视角的,因此对同一部作品会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正如伟大的文学评论家西里尔·康诺利曾经说过:“无论她收到怎样的评价,作品都体现了她想要展现的东西,它是一部在文学界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

《金色笔记》是莱辛创作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部文献小说,作品的历史书写,运用了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现了真实历史、个人经历、情节虚构的多重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由此把传统英国小说的历史书写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才宇:《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2] 刘雪岚:《分裂与整合——试论〈金色笔记〉的主题与结构》,《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3] 严思佳:《秩序和混乱——马丁·莫泽巴赫〈月亮与女孩〉》,《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6期。

[4] 陈萌:《解读自杀——〈金色笔记〉中的死亡主题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 黎会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6期。

[6] 张晓红、宋阳明、李立锁:《〈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文教资料》,2008年第5期。

[7] 姜红:《〈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与笔记之间的对话与认知》,《外国文学》,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胡江波,男,1979—,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推荐访问:莱辛 叙事 后现代 金色 策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