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天方诗经》著译简考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27 10:12:53

摘要:著名阿文版赞圣诗《伽绥达-布尔达》由13世纪的埃及诗人卜西里所作。清光绪年间,在马德新、马安礼师徒等人的努力下,将其译成中文,取名《天方诗经》。

关键词:《伽绥达-布尔达》;《天方诗经》;卜西里

Abstract: Tianfangshijing, a long classical Islamic poem of eulogy about Muhammad, was translated from the Egyptian poet Busyir’s Gasuid—Burda, by Ma dexin and his disciple Ma anli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 Gasuid—Burda; Tianfangshijing; Busyir; Ma dexin; Ma anli

《天方诗经》是埃及诗人卜西里所著《伽绥达-布尔达》的中译本名字,光绪年间,由马德新整理,马安礼与马学海合译。该书是一部赞颂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诗篇,我国第一部汉文阿拉伯诗歌作品,它系统地描述了先知穆罕默德的品性、奇迹和他在伊斯兰史上的至高无上地位,是了解与欣赏阿拉伯诗歌以及我国伊斯兰文化事业发展及其内涵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一、《天方诗经》原著作者

《天方诗经》原著的音译是《伽绥达-布尔达》(Gasuid-Burda),直译为《斗篷之歌》,为埃及诗人沙里夫丁·穆罕默德·本·赛义德·蒲西里(Sharif al~Din Muhammd Bin Sayid Busyir )所著,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歌颂先知穆罕默德的代表作。

蒲西里祖籍马格里布,柏柏尔人血统,1212年3月7日(伊历608年开斋节)生于埃及的代拉斯城(一说埃蒲西里(Abūsīr)港,故以蒲西里为姓),约殁于1294~1296年间(伊历694~696年),生活在埃及阿尤布朝(1171~1250年)后期和马穆鲁克朝(1250~1517年)前期。蒲西里家境贫寒,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 早年以撰写墓志铭为生,后任东方省土地丈量官员。辞职后去开罗,拜在大苏非麦尔西[1]门下,在比勒比斯任过文书,在开罗城创办过学堂。马安礼在《天方诗经》第九篇“真悔”中说:“为此诗者,前曾为国王近臣。侍奉于王之左右,作为诗章。”可知蒲西里曾在宫廷供过职。此外,蒲西里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圣训学家。

蒲西里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马安礼在《天方诗经-衮衣颂》之注释中说:“补虽里(蒲西里)天方大学士也,才雄天下,学富古今,妙年蜚声,文章绝世。常以诗词称天下之贤俊,贬天下之奸佞,鸿章一出,四海流传,是以王侯卿大夫,一时显者,皆爱而畏之。”他的诗高雅洗练,质疑设问,淋漓尽致,擅于褒贬。常讽刺官吏贪污失职,揭露社会贫富不均,嘲弄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他对苏非派教义颇有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充满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被人称为苏非派长老。蒲西里以颂扬先知的诗篇而著名,主要作品有《伽绥达-布尔达》、《罕姆宰韵基诗》、《乌姆古拉》、《来世幸福的贮备》等。由于当时神秘主义在伊斯兰教中盛行和十字军东征唤起了穆斯林心中的宗教热情,他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蒲西里死后葬于亚历山大港的一座清真寺内,后该寺就命名为“蒲西里清真寺”。马德新在《朝觐途记》一书中提到他到过蒲西里的墓地:“西历十月二十日,由谜思尔(开罗)出,在尼里海(尼罗河)中,向一思刊德令叶(亚里山大港)行,二十四日始至,又住九日。其国有……尊者母哈姆德·补虽里之墓。《改虽德·补尔德》其手笔也。” [2]马坚教授在《天方诗经》1956年影印本中的序中说,1936年,他在埃及留学期间,也到过蒲西里墓地。

二、《天方诗经》的译者和注释者

《天方诗经》由马德新译,马安礼、马学海二人整理、注释后才得以问世。

马德新,字复初,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云南大理人。祖上世习伊斯兰经学,30岁前后在胡登洲四传弟子周老爷帐下就学。1841~1849年朝觐麦加,游历天方,据此著有《朝觐途记》。回国后,在云南临安(今建水)的回陇、玉溪等地设帐任教,并开始了伊斯兰译著工作。

咸丰七年(1857)始,马德新领导回民起义。后与清廷讲和,被授予“二品伯克、滇南回回总掌教”称号。同治二年,随着形势恶化,被迫任“护理云贵总督”,不久挂冠而去。其间,他利用清王朝所给予的特殊“优渥”,刊刻了大批伊斯兰书籍。

同治十三年(1874),云南回民起义失败,4月13日,马德新被清廷残杀,时80高龄。

马德新一生著述宏富,已出版和未出版的达60余种,代表作是《大化总归》、《四典要会》,其著作不仅在伊斯兰后世说方面弥补了王岱舆、刘智等人的不足,在中国伊斯兰人性论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从而丰富了已有的汉文伊斯兰译著之思想体系,掀起伊斯兰译著的又一次高潮。马德新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回族伊斯兰经学大师。他在云南教学,使云南成为伊斯兰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弟子众多,马联元较为著名,余者要数马安礼、马开科的成就最为杰出。

马安礼(?~1899),字敬斋,号率真子,为清代回族学者、译著家。云南泸西县(1966年前属师宗县)白水乡巨木村人。原籍南京柳树湾,其先人于明初随沐英入滇。出身于书香世家,少时从父就读,勤学好问,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不熟读贯通。清嘉庆癸酉(1813)科举人,曾任贵州安隆县、开泰县知事。为人廉洁奉公,安贫自处。1850年前后,辞宦归里,受业于经学大师马德新,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经书典籍、天文性命、辞法义理均有造诣,后与其师合作从事译著工作。马德新常言:“余幼习我教经典,不暇学儒,年过四十,方从事儒道,惜已晚矣。” [3]因此,就汉文功底而论,马德新并不如几位弟子,他的著作也多由弟子润色完成。白寿彝曾指出,“德新的撰述,在汉文方面,得力于马安礼、马开科者不少,而安礼的助力尤多。《四典要会》大概就是经过安礼修润的。” [4]马安礼还翻译、修润了《古兰经》单行本(即《宝命真经直解》五卷)[5]、《礼法启爱》、《真德称维》、《朝觐途记》(马德新的阿文著作,咸丰十一年安礼译)、《性命宗旨》(同治二年安礼序,成都刊本)、《尔勒壁春秋》(二卷,咸丰十一年安礼译)等著作。后又与马学海合作,完成了《天方诗经》的译注。著作有《祝天大赞集解》(1878年序)、《天方认一宝珍四字经》(1892年序)等。[6]

马安礼自1850年起追随马德新,见证了同治年间的回民大起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实事。据姚国梁《马复初传、杜文秀传》一书所记,安礼于同治八年曾以“借人头交差”的计谋从马如龙[7]手中救下云南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长女杜凤杨,因之被马复初称为“小孔明”。马安礼评价马复初与清政府的合作时说:“避风而言,马复初降清;逆风而言,马复初反清,其实老爸爸生平逆风驶船,遥控三军,运筹帷幄,谋而不宣。” [8] 据国外有关资料,1874年马德新被杀,安礼于1876~1877年避入法国驻中国公使馆,任汉文录事。出于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安礼对这一暴行仅以“变故”(《天方诗经-自序》)、“公以小人鼓簧,致有武穆风波之厄” [9]之类的“微词”记之,并不敢多说一字。但他对恩师的感情深厚,积极完成马德新未了心愿,整理出版了《天方诗经》这部马德新倾注了一定心血的瑰丽诗篇。

马安礼精于儒学,致仕后,又精研阿拉伯、波斯文法及伊斯兰性命之学,他在学术上所走之路与其师“晚好儒学,深通大义”不同,但在“怀西方之学问,习东土之儒书”和“伊、儒兼通”这方面,马安礼与当时其他“天方学人”一样,是典型的“回儒”。

协助马安礼译注《天方诗经》的马学海,只知为马德新的弟子,其他情况不明。

三、《伽绥达-布尔达》的创作、传入中国及翻译

《伽绥达-布尔达》可译作《斗篷之歌》或《斗篷颂》,马安礼将《天方诗经》译作

“衮衣[10]颂”,其中“伽绥达”的意思是“诗歌”,“布尔达”是“斗篷”,这里专指穆罕默德经常使用的斗篷。据马安礼在《天方诗经-衮衣颂》之注疏(原序)中的介绍,该诗的创作可总结如下:

蒲西里“思慕圣人,备极忧伤”。一天晚上,他梦见圣人穆罕默德率诸弟子,“如太阳之统群星,觉而异之,愈加欣慕,辗转不释。笃爱之光,充满于心。著诗赞圣,积累多篇。”蒲西里“后得一疾,半体不仁,乃作诗赞圣,以其内性外行、天人感应之奇,组织成章,颂扬至德,包括宏富,以为药石,冀得痊可,名曰 《衮衣颂》,言称颂至德,如以锦衣进献也。”所谓心诚则灵,是蒲西里在梦中见到先知穆罕默德,先知以手抚摸其病体,他惊而起,病愈。次日出门,一长老对他说,昨晚梦见他对穆罕默德吟诵诗,便向他索取。蒲西里大惊,遂赠之以诗。

当然,这虽是一个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传说,但它却使《衮衣颂》更为人们传颂。“于是远迩传述,至今吟咏不置焉。”直至15世纪波斯著名诗人毛拉威·台巴迪喀尼·图希(Malawei Tabadiknal-Tusi)对《斗蓬之歌》作了增补,使之变成“五句”体诗歌,取名《穆罕麦斯》,即五联诗,实是《伽绥达-布尔达》的变种本。《穆罕麦斯》进一步流传到阿拉伯半岛。我国伊斯兰教的“哲赫忍耶”门宦的道祖马明心(1719~1781年)早年到麦加、也门等地朝觐和留学,回国时带回老师赠送给他的《古兰经》、《卯路提》、《穆罕麦斯》和《曼丹夜合》等经典。这可看作是蒲西里诗篇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从马德新在《天方诗经》初序中的“厥后朝觐天方,得我教诗经、注解”一句可知,《伽绥达-布尔达》是1849年马德新朝觐归来时带入中国的,他应该清楚《伽绥达-布尔达》与《穆罕麦斯》的关系。他在《天方诗经》的初序中说,“但此诗虽久传东土,因无注解,遂非庸俗易知”。此或指自《穆罕麦斯》由马明心带入中国后,一直是以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形式流传,没有汉文注解,“遂非庸俗易知”。在以汉文译注形式摆在士大夫们的案头之前,这部诗集在中国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中间流传的情况是虔诚而又不为外人所知的。马德新掀起新的伊斯兰译著高潮后,就开始着手翻译《伽绥达-布尔达》。

据《天方诗经》的马德新序,马安礼拟定的例言、自序、《天方诗经》的背景材料解释及其他资料,《伽绥达-布尔达》的翻译目的及过程可归纳如下:

马德新、马安礼师徒抱着为现实服务的想法进行翻译,认为诗歌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他们引用儒家理论“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又曰:不学诗,无以言。诗之有益于人不浅也。”(初序)“诗之为教大矣,孔子删诗三百,被之管弦,所以正风俗,和人心,使自化于道也。”(自序)是说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和观察力,有利于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端正社会风气,团结人心,使之合乎正确的道德规范。无疑,这一原则也适用阿拉伯诗歌。

而《伽绥达-布尔达》诗集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容,乃是“词则抑扬,法则渊博,义则肫挚,理则精深”。因此,“余自返中华,思以汉文译出,不特为我教习经者知其蕴奥,即业儒者亦得以知其美焉。……使知天方之诗固有合于兴观群怨[11]之旨,而可以感发后人兴起百世者,其于诗道将毋同”(初序)。

显然,马德新师徒译注《伽绥达-布尔达》有以下几层考虑:将它的深奥内容以汉文的形式介绍给中国穆斯林,为他们提供一版教材,让人们领悟它的底蕴,从中得到教诲;将这部诗集介绍给儒家士人,让他们知道阿拉伯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文化意蕴;希望这部诗能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马德新自携回《伽绥达-布尔达》后,“朝夕研究,……思以汉文译出”。认为“有从学者,必先习其字义文法,次究其立意遣词”。因此,“兹于著经训徒之余,令马生(马安礼)讲习,先将天方诗法著为《诗海》[12]一帙,并将此诗研练揣摩,译而传之”。马安礼在《天方诗经》的《自序》中说:“复初师有志缵述,意欲译为诗经,以公世尝命礼讲习其文,综其大略。”在马德新的指导下,马安礼对《伽绥达-布尔达》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他后来的译注打下了基础。

同治六年(1867),马复初最初将《伽绥达-布尔达》译成汉文,[13]然而同治十三年(1874),德新以80高龄惨死于清廷屠刀之下,以致译诗心愿未能得偿,书稿却有幸得以留存。后马安礼“兹于无意之中,忽得旧编,适遇马子学海,博通经籍,因与朝夕讲论,纂译成章”。他仿照典雅的《诗经》体裁,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译述了《伽绥达-布尔达》,并作了详细注疏。之后,“又得纳子相廷[14]书其天方原诗,俾习天方者有所考证(《天方诗经·自序》)。”因此,《天方诗经》乃是马德新最初整理、马安礼与马学海二人合译而成,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马如龙的资助下,成都“宝真堂”以中文和阿拉伯文合璧形式正式出版。因是仿我国古典诗歌经典——《诗经》体,故称《天方诗经》,也称《字法全诗》、《天方诗法》。[15]马德新在《四典要会-正异考述》中提到《格随德集注》之书名。因《天方诗经》以传统的章句集注形式注释,而《格随德》当为原著《伽绥达-布尔达》,可证《格随德集注》即《天方诗经》之另一别称。从马德新1849年开始进行研究到诗的问世整整花了41年,可说命运多舛。

《天方诗经》的成书是在马德新掀起的伊斯兰译著新高潮下得以实现的。白寿彝教授指出:“汉文译述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王岱舆至刘智是一个阶段。马德新、马联元是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译述和发表的地域以金陵(南京)为主,内容或专译一经或专述一理论体系,其兴趣全限于宗教哲学和宗教典制方面。第二阶段译述和发表的地域以云南为主,内容较广,已由宗教哲学、宗教典制扩大及天文历法、地理和《古兰经》之汉译了”。[16]马安礼在《天方诗经》自序中说:“吾教自隋唐入中国,历代以来均有著作,及介廉刘子性理、典礼、至圣实录诸书出,发明天人性命之理、修身行道之程至矣、精矣,而于诗道无闻。”在这种情况下,到了马德新进行译著的时代,就掀起译介诗歌、文学、天文历法、地理和《古兰经》等的高潮。可以说,《天方诗经》正是这一阶段伊斯兰经典翻译的代表作品,它的问世,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伊斯兰的翻译文库,同时,也揭开了中国阿拉伯文学翻译的帷幕。[17]此外,《伽绥达-布尔达》译为《天方诗经》是与东土儒家之经典《诗经》为比照,以显天方学人所治之《伽绥达-布尔达》之贵。这正好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完美的结合。因此,这部诗集一方面对了解阿拉伯诗歌与文学艺术、宗教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了解我国伊斯兰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内涵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

注 释:

[1]阿布·阿巴斯·麦尔西(Abū al- Abbas al-Marsi, 1219---1277),北非沙兹里教团创始人沙兹里的女婿和继承人。

[2]马德新:《朝觐途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3]《天方诗经-初序》。

[4]白寿彝:《马德新》,载《中国穆斯林》,1983年第4期。

[5]马坚:《古兰经》译者序。

[6]部分内容参见马恒丰:《云南桃巨三营回民史话》,载《中国穆斯林》1985年第1期。

[7]马如龙(?~1891),又名马现(马献),号云峰。云南建水县回龙村人。家贫,武秀才出身。咸丰六年(1856)起义,十二年降清。同治二年(1863)正月获清廷嘉奖,署理云南提督。十三年,调任湖南提督;光绪四年(1878),赴叙州府(今四川宜宾)养病,后病死。

[8]姚国梁:《马复初传、杜文秀传》,楚雄师专印刷厂印装,第49、333、387页。

[9]马安礼:《钦赐二品伯克护理云贵总督滇南回回总掌教马公墓志》,收于白寿彝《回民起义》史料丛编。

[10]古代帝王或王公服饰,此处极言其高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12]昆明市南城清真寺有《天方诗海藏版》,是否即此书,待考。

[13]任继愈主编:《宗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3页。

[14]纳相廷,阿訇,曾在沙甸中阿学校教授《哲俩来尼》。

[15]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08页。

[16]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17]李荣建、程伟红:《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翻译与研究》,载《中外文化交流》。

推荐访问:天方 诗经 著译简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