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欧洲传统唱法中科学嗓音训练的本土化研究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12 10:12:27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漸受到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在此“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结合欧洲传统唱法中的科学元素探究适应我国声乐的科学训练方法,同时也会为我国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 嗓音训练的基本原则

歌唱者嗓音的音色和强壮的体魄是天生的,但歌唱家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歌唱者,都是经过长期的多种复杂的科学训练和培养成就的。对歌唱艺术家来说最起码的底限是强健的体魄,聪明的才智,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音乐知识,高超的演唱技能,曲目量,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对钢琴,乐理,视唱听音,和声,舞台表演等综合能力的掌握。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带领下,更是需要歌唱家在运用本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汲取周边国家的音乐文化的精华,达到更完美的演出效果。

各国文化交融的今天,作为一名专业的歌唱艺术家,以下三点是不可或缺的:

1、发展歌唱智力

嗓音是声乐演唱的前提条件,因此也是意识创造的前提,我们在人体生理机能或声音机能开发之前,不管怎样都要首先开发歌唱智力,思索、研究是因,显露、呈现是果。所以这样说来,并不是歌唱嗓音如此,我们平时生活工作中都要运用智力因素支配和掌控。嗓音训练的终极目的是用音乐来呈现自我,它是一种既体现正确思考,又体现正确嗓音活动的艺术活动方式。简而言之,歌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主要涉及到规律、规则和技巧、方法学、意图和目标。艺术则关系到最后的成果,完美的表达。科学可以被看作是学习的手段,艺术是学习的目的。歌唱嗓音的训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它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受音乐内涵和外延、音乐主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支配的正确轻巧自如的歌唱肌肉从而为歌唱服务的活动方式。这是成为一名歌唱艺术家的根本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在实践上取得巨大进步,理论内涵上也日渐由模糊变清晰。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四大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总目标和发展大方向。随着一带一路中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求同存异、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歌唱艺术的技巧方法等方面吸收欧洲唱法中科学、先进的演唱方法,结合我们本民族的一些优秀唱法,发展我们的美声歌唱。

2、意识支配艺术歌唱

假设我们把新掌握的演唱技能勤加练习积累到一定的量,那质变就会使之成为条件反射式的歌唱而起效用。那这样的训练过程需要多长时间?这决定于个人的勤奋与智力以及想要表演的作品复杂程度。在每种情况下形成习惯的最终结果是不费力的自动化活动,如果能够下意识且正确无误地完成训练活动的话,活动就成了已养成的习惯,在此之前还不能成为习惯。学会如何流畅地讲一种语言,如何成为一个演员,如何歌唱,都同样运用复杂的控制,这时一切艺术训练中,实际上是一切教学中的自相矛盾之处,你必须学会首先控制自己,然后才能使自己放松,只有形成正确习惯后,自我控制才能给活动带来自由。意大利美声唱法大师们说:“没有说话就没有歌唱”,你必须像说话般歌唱,怎样理解说话般的歌唱呢?既不是朗诵,也不是演讲,更不是生活中的说话,而是歌唱的讲述法,它包含了三个要点:(1)夸张的讲述法;(2)把字甩到音上去;(3)讲在气流上。

歌唱要求自然。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错觉中的自然,因为任何东西唯有经历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成为习惯,才能做到非意识下的自然歌唱。舞台上精湛演绎的歌唱家艺术家们始终令观众觉得表演和演唱都是那么轻松自如,其实任何歌唱嗓音训练的紧要目标确实是轻松自然的歌唱(放松喉咙)。要让歌唱变的自然如说话一样就要使自己服从于习惯。当然,前提是习惯必须是好的。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的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同样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

3.要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行,多元化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音乐的领域,而作为一名专业的歌唱者,我们同样要遵循互学互鉴的原则。侨居英国的意大利著名声乐家荷伯特·凯沙利在他所著的《心的歌声》第四章那种致命的“向前发声方法”中,谈了这样的观点:所谓的“向前的发声方法”就技巧范畴说,应对歌唱的低水平和无数歌喉的损害负大部分责任,这种向前的发声概念,给人获得的印象,好像是在他的嘴唇边上发出声音。所有的声音,不论音高和母音,应该完全向前的被置放在(也可以说被逼向)硬腭上,甚至认为更好的是刚好在上牙的上面,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常常带有可怕的鼻音。如果,这种向前的单共鸣点(单焦点)的发音代表整个歌唱的话,那对于任何一个用嗓子歌唱的人来说,在技巧方面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说不论音高和母音,把所有声音都集中在硬腭或鼻梁上,那声乐技巧的教师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尽管经常向前的唱法需要过度的劳力,致使声带的负担达到极点,而使人误入歧途,但它对很多声乐学习者仍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人们较容易支配和应用它。另外,不论音高和母音,一般学生和歌手非常喜欢感到和听到一个巨大的音响在他的嘴中作响,越往前靠就越喜欢它,因此他深信一切都妙极了,尤其是在高音上“巨大的声音感觉”,使他得到所谓的满足,他认为声音越大越好,大多数人落到这个圈套中去了。

这种杂乱错误的梦想必须抛弃,不论用什么母音,高音越高,被集中的声音感觉或共鸣点必须越小,高音的长而窄的声束意味充分的共鸣,也就是他们具有坚实性、力量和传送力。最后,我们可以大胆断言,没有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歌唱家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经常向前”的发声方法。学习歌唱,需要的不是生理学、声学上的深奥学识,而是对他自己艺术的特殊法则有一种实践的工作知识。

二、艺术嗓音训练的规范方法与手段。

我认为要把嗓音训练得如乐器般优美动听、自如耐用。在训练开始时必须引导学生们做到“四不寻求”,即:不寻求音量,不寻求腔体共鸣,不寻求音域,不寻求声音位置。实践告诫我们有些天然嗓音资质较好的学生,当他们学习声乐后,由于受到不恰当的指导和速成心理的影响,过早过急地去发展嗓音,特别是过急地喊叫高音,结果使许多学生美好的嗓音遭到毁坏。为了使学生的嗓音能按科学的规律、健康地发展,我在声乐教学与研究中确立了一条训练规则,即: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必须使学生们能做到“四不寻求”。这一严格的训练规则是我声乐教学的第一规范。

为了能准确地达到艺术嗓音的训练目标,我结合了多年来演唱中外文不同歌曲的各种方法以及自己的一些求学经验,确立了第二个训练规范,归纳出来是四十八个字:“鼻吸到腰,后腰用力,膈膜发音,字守丹田,腔体震动,松开喉头,绕过口鼻,直达脑门,高低一致,前后同型,循环自如,变化多彩”。其实这与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口语所提运用的腹式呼吸发音法很相近。前二十八字是嗓音训练的手段、方法与要求,后二十八字是嗓音训练的规范与目标。也是歌唱训练的高度技巧。要经过严格地训练,才能逐步地去实现。

“隔膜发音、腔体震动”是指人体的下胸部和腹部相连接之处,做为歌唱发声的运动部位。“隔膜”它是歌唱的起音点,要求在正确歌唱呼吸的震动下科学地掌握人体声波发射技术。“松开喉头,绕过口鼻”是声波要从鼻后通过。当今中外的一些声乐学派有的则主张发展鼻腔共鸣,因为这一共鸣腔最容易被人们去支配和使用。关于共鸣声音的产生与运用的标准,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各派的主张都不相同,但人们在实践中会不断发现和认识,并掌握某一学科的规律,并依法去指导实践。我们认为人体诸共鸣腔中咽腔是主要共鸣腔。我国嗓音研究科学家林俊卿博士所倡导的“咽音”练声方法是一套完整的主张,也在于此。我们研究歌唱嗓音科学旨在发挥和强化每个声乐学生发声器官的全部功能,造就一种坚实流畅、自如而优美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嗓音,绝不应该片面地提出共鸣位置,这样就和我们嗓音科学研究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后二十八字中,“高低一致,前后同型”是嗓音训练的成果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即低音是什么形状,高音就是什么形状。我们发现有些歌唱家甚至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毕业生,他们嗓音的结构是低音空虚无力,高音挤卡尖亮刺耳,这些人中有的还发生了职业性声带功能病变。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不能科学地运用嗓音之外,与怎样在唱歌时调节共鸣,怎样去鉴别嗓音音质的关系极大。此外,向前和向后的歌唱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界谈论了近40年。我的训练主张是使每个声乐学生和歌唱者,能够循规蹈矩地、完美如乐器般地掌握自己的嗓音,特别是训练女声一步喊、二不啸,发出类似假声的真声—艺术真音。达到音质统一、间域均匀。音色圆润,持久耐用。“周转自如,变化多彩”是歌唱嗓音训练要达到的技术规范最高目标,就是能依照樂曲的要求,嗓音能高低转换自如;大小强弱变化自如;亮暗刚柔对比自如,具备了这一完善的嗓音即可唱出优美动听的曲调和生动的歌唱语言来。由此可见,“腰腹支撑,气息循环流动歌唱技巧”是嗓音科学研究与歌唱表演艺术训练都需认真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我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发展起来,推向世界,同时也要广泛吸取西方音乐元素中的长处,相互融合,推崇创新,共同发展,才能为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2]《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3]《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

[4]《歌剧概论》钱苑 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推荐访问:唱法 欧洲 本土化 嗓音 训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