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全媒体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热点观察的思想引导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21 10:16:53

【摘要】全媒体环境给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矛盾凸显的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热点观察过程中显现出要求被尊重、被引导、被认同以及追求进步和提升自我等需求,重视其需求变化,转变思想引导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成为加强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和重点。

【关键词】全媒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热点;思想引导

新时期,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体制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大众社会生活节奏随之加快,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的同时,社会矛盾凸显,各类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诸多新兴媒体传播手段的不断出现,更是促成了社会问题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报道,使其被传播、被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加大。因此,全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在获得更大信息量和更多体验的同时,因需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视角、更深层次的社会认知,进而改变受众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实践行为等,直至对受众个体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更为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一、全媒体环境下的社会热点观察

“全媒体”这一概念是对当下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一种高度概括,是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提升的必然产物,全媒体时代给大众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学界早在2009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人的报道体系”。如今从这种报道体系的发展过程来看,全媒体时代的“全”主要体现在:

第一,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采集与传播。在这一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被采集成为用于大众传播的信息,运用现存的所有传播载体,使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手段将被传播对象的特征呈现给受众。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而受众感受事物的效果也更为直接、全面和具体。

第二,全覆盖、多角度的全员信息传播与资源共享。所有人和事物都于该环境的包围当中,每个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传播者或者被传播的角色,时刻接受着方方面面的、多样化的信息。相同的事件会有诸多不同角度的诠释,不同的事物可能指向同一个结论。分享即时快速,真假与对错在未及辩驳之时,可能已被新的信息所代替。

第三、全新的思考和挑战。全媒体时代如何能够在信息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引导”之间、在“自我服務”与“自我管理”之间,实现社会进步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成为一直被关注的焦点。

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观察是人们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前提。收集与细致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关注热点信息的开始,分析环节是从表象观察认识到认定本质属性的过渡。经历在此基础上的提问和释疑后,会形成一定的主体认识,从而指导后期实施特定社会实践行为和活动以实现特定计划和目标。全媒体环境下,这一过程的各阶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信息量大而杂,信息收集和筛选的压力增大,观点杂陈的信息从各种渠道干扰着受众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由此对后期形成积极向上的、有正确指向作用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其次,传播途径多样化,使得受众的认识形成过程的可控性降低,产生的疑问呈现出不稳定性、多样性、涉及面广等特点,如果思想引导的不及时、不全面,疑问获得解释的程度和引导方向都会收到影响。最后,传播覆盖面广这一特点也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借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影响个别群体的认识形成,并进一步控制个体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行为。

当然,受众个体思想成熟程度及其对社会热点关注程度的不同,以及受众对各类媒体接触程度的不同,都直接影响上述过程的发展。在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中,深入把握对象的认识特点和需求变化,利用各类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实现个体发展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协调统一发展。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热点观察的需求分析

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地区,各类社会问题也因为受到文化、宗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显得尤为复杂,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更为艰难。近年来,在新疆乃至全国各地频发的各类暴力恐怖事件,已日趋成为影响全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给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十分恶劣影响的同时,也给新形势下新疆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析和把握教育对象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需求特点和作用方式,是对其实施有效思想引导的重要前提。就当前更为复杂的成长环境而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显现出新的需求特点。

1.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的需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摆脱原有成长环境向个体步入社会生活过渡的重要准备阶段,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的高关注度。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要求而配备的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更大限度的开拓了大学生的观察视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农牧区来到城市求学,在独立自主的个性引导下,自由开放的新环境刺激着他们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深入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需求变得愈发强烈。

2.认同的需求。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既是个人调整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接纳和包容个体的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努力适应社会以促使自我角色满足社会期待,得到社会认同;另一方面进行内在思想认识的调整,达到个人认同社会,即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在社会热点观察过程中的认同需求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个别族群成员逐渐融入社会,积极发挥个人族群属性与其他社会属性的良性互动作用,从而使个人对社会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需求。这一需求会随着社会热点聚焦于“族群”这一要素的频率不断提升而变得愈发强烈。

3.被尊重的需求。个体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被尊敬和重视的需求,期待被社会接纳和欣赏,被认可和赞扬。然而针对社会热点产生的舆论,难免使得一类群体被“标签化”,甚至是“边缘化”、“异化”,从而使得那些具备这一群体某一属性特征的人受到批判。如2014年5月1日,国内不同高校的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共同署名公开信,强烈谴责暴恐分子乱杀无辜的罪恶行径。此举体现出当代青年勇于担当、正义坦荡的精神面貌,也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求澄清社会事实、端正社会评价以及所属的族群形象和文化传统等得到尊重的需求。

4.提升自我的需求。新疆少數民族大学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其理论知识水平、双语表达与应用水平、电子设备应用水平等与社会期待和大学生的普遍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信息的整理分析水平、对社会热点舆论的评价能力等方面,也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观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引发了个体对于自身的反思,由此产生相应的提升自我的需求。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热点观察的思想引导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由关注到观察思考是“接收—接受—更新”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出发,把握教育契机以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

1.尊重是首要前提。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族群文化等多方面特殊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刺激,需要教育者与其共同努力细心呵护。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更需要被关注、被关心、被关爱。尤其在社会热点事件聚焦于“宗教极端分子”、“暴力恐怖事件”等热点时,公众对个别民族存在误解,会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时他们更敏感,被尊重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教育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思想引导时要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也要尊重他们的族群文化传统,尊重其风俗习惯,以及各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在传播社会热点信息的过程中,客观描述和评价社会热点的同时,注意文字的措辞表达,既要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方向地位,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被尊重需求。

2.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引导。教育者不能被动的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不能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困惑甚至是已经对社会热点形成固有的认识之后才采取引导措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是应该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伊始积极发声,主动占据引导阵地,对社会热点要有客观的认识、有全面的解读、有深层的见解、有坚定的立场、有表达的艺术,吸引学生深入思考来自各方面的社会热点信息,积极主动的形成端正的认识。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要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决择”。全媒体时代的新环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引导青年思想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契机。教育者应当在课堂、图书馆、学生公寓、周边社区等校园生活空间内外,运用宣传刊物、校园广播、互联网、虚拟社区、各类手机社交应用平台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传播极具引导作用的正能量信息。组织形式多样而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活跃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彰显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促进他们与其他族群大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亲近感,减少可能产生的矛盾和摩擦。

3.专业队伍建设是保证。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和思想渗透渠道日趋多样化,这要求高校在借助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力量外,建立专职人员队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观察的思想引导。专职人员的政治敏锐性、理论知识水平、媒体应用能力、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能力、少数民族历史传统和风俗文化了解程度,甚至少数民族语言的日常交际水平等都需要达到相当水平,以确保教育者的思想引导行为产生说服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热点观察是持续多变的过程,个体的成长进步、媒体环境的更新变化以及社会进步要求的不断提升等因素,都会促使受教育者需求发生变化,从而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持续的新问题、新挑战,这关系到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忠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曹海娟.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5]陈春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才智,2011(11):283-284.

[6]努尔古丽·卡地尔.改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255.

作者简介:李华,1985年3月出生,女,籍贯甘肃武威,教师,讲师。

推荐访问:热点 新疆 少数民族 引导 观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