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改革开放3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25 10:12:0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回顾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第一,留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学生的主体由政府间协议的奖学金生为主变为自费生为主;第二,留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非洲、东欧少数几个国家为主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均有学生;第三,教育层次和体系发生了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为主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概况和所取得的成绩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与新中国的建立几乎同步。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出于外交事业的需要,我国开始为东欧的友好国家培养人才。1950年,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到中国。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周培源先生为第一任班主任。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该机构后并入北京大学。1962年,北京大学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出国留学预备部”合并,专门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就是今天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所以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从1950年~1978年,囿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亚洲、非洲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学生人数很有限,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制要改革,教育要革命”,留学生教育也搞开门办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处于低谷。截至1978年,全国各高校累计共接受培养的留学生仅有12,800名,他们几乎全部是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恢复和上升期,这个时期的两个重要标志为:一是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扩展到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二是在政策上许可一些有资格接受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从此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1979年,全国自费留学生数量为300余名,1989年发展到了2,500名,增加了7倍多。这一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层次上,都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自费留学生的来源国主要是日本、美国等二十几个发达国家。

从1990年起到现在,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期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学习者的层次稳步提高,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日趋多样化。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上希望了解中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社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人数猛增:2004年达到11万人;2005年超过14万人;2006年突破16万人;2007年超过19万人。他们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层次由语言预备教育延伸到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科分布由语言类、中医类、农学类等少数学科扩展到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多个门类。目前,我们来华留学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教育体系都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成效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凸显出来。目前,来华留学毕业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建校45年来已经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0多万人才,他们中已有两人成为国家领导人,有多人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有16位成为驻华大使,40多人成为高级外交官;还有很多人在大学任教,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或者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为本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出谋划策;也有很多人投身商海,开办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事业。这些人很显然已经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重要桥梁。

二、改革开放3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动因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几代国家领导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有关部门和高校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得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3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国际政治格局变革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出现了新旧格局交替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管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依然占据着强势地位,但由于东方文明的崛起代表着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加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的关注,因此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数在急速增长,来华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留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2.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3.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对来华留学事业的影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我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采取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方针,使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人交往,中国未来的前景给了他们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他们纷纷来到中国留学。

4.历代国家领导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对来华留学事业的影响。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6月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交换留学生问题,会议决定:我国首先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5国实施交换留学生计划。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收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74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刚刚复校的“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校名。2002年,北京语言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你们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成绩。希望你们继续锐意进取,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更进一步,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李鹏总理亲笔题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也非常关心,在汉语走向世界的战略问题上都有明确的批示。

5.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法律法规的健全保障了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外国人来华学习的愿望,规范和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稳定和积极鼓励的政策,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新的法律和管理制度。1989年,中国政府将接收来华留学生高校的审批权下放给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来华留学生的数量由高校自主决定,不再由国家下达计划招生指标。199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为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家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长城奖学金、优秀生奖学金、HSK优胜者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项目奖学金和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项目奖学金。最近几年,部分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如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鼓励外国人来华留学。为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法制化管理,规范和简化外国留学生来华申请手续,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7月21日教育部令第4号)和《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9号),从管理体制、外国留学生的类别、招生和录取、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校内管理、社会管理、出入境和居留手续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操作细则。2003年,我国在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前后,不仅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为“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我国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育部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并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了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名额。

6.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来华留学。在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一支懂得语言教学理论,具有丰富对外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除了传统的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外,国家还通过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和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量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同时,对外汉语教材研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推出各类对外汉语教材和辅导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已经推出了2,000多套对外汉语教材和工具书,仅2007年,就新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教学工具书、教学辅导书等300多套。目前,国家已经在全球建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加,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同时,有关高校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本校学习,纷纷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和根据特定留学生群体所开发的课程,推出了一批深受留学生喜爱的课程;与此同时,留学生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形成了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精通、懂管理、会外语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这些工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展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会愿意来中国学习,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将还有一个较长的高速发展期。

在今后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中,预计会有两个较为重大的转变:一是教学理念的转变,由单纯的语言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转变为博雅教育;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式的课堂教育转变为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教学空间和教学环境。尽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实行了走出去的战略,但希望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士还是会选择来华留学的,一是因为语言学习需要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二是因为语言学习离不开社会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三是很多学习汉语的人都是因为对中国有兴趣,真正喜欢中国的学习者只要有条件一定会到中国来学习一段时间;四是因为汉语比较难学,不到目的国来很难学得好。

语言水平的评估标准有3个层次:一是准确,能够使用准确的语音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二是得体,有较强的语用能力,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文体、词句表达思想;三是文雅,词句使用中透出优雅的综合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只有在目的语国家经过长期浸润才有可能达到文雅的层次。

长期以来,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语言层次上,把语言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强调习得语言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文化学习和体验。虽然近些年来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的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但这个课程更多的是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和习俗的简单介绍,还没有达到博雅的层次。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这种教育并非中国独有的理念,古希腊文化中也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不要没有灵魂的专门家。中国文化同样崇尚“博雅君子”。“博”指博学通文,“雅”指雅正高尚,都是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以摆脱庸俗,追求高洁。对来华留学生所进行的博雅教育就是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会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培养出知识渊博、心胸阔达、行为儒雅的真正的中国通。留学生教育要从功利主义的狭隘空间中跳出来,进入更深更广的层面,承担起向世界介绍、推广中华文化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的迅猛增长,使得高校已成为多元文化在各个层面相遇、冲突和融合的主要场所。继承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培养知识渊博、行为儒雅的学生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目标的要求。

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是把人家请进来,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不矛盾,两者相得益彰。“请进来”模式是让来华留学生不仅能够在汉语语境中学习语言,而且能够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实了解中国国情、民情和风俗习惯;“走出去”战略则是方便当地民众学习汉语语言和概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真正有志于研究中国或者希望跟中国打交道的人最终还是会选择来华留学的,因为这是了解这个古老国家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推荐访问:教育事业 留学生 改革开放 年来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