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献学考察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31 10:49:00

[摘 要]1843年夏秋之际,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历史和政治的著作和文章,并做了摘录,形成五本《克罗茨纳赫笔记》。随着MEGA1、MEGA2的出版,这本笔记才被世人周知。《克罗茨纳赫笔记》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思想宝库,对马克思思想的转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克罗茨纳赫笔记》进行文献学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了笔记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和特点,才能把握马克思摘抄笔记的用意,有助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解读。《克罗茨纳赫笔记》作为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媒介,促使马克思从经济上思考历史发展的根源,启迪了马克思的从物的关系出发思考世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地继承了人民主权说、自由平等观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克罗茨纳赫笔记》在经济、哲学、政治方面形成的合力影响着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促使了马克思从宗教批评转向政治批判,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后期思想中的唯物史观形成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克罗茨纳赫笔记》;马克思;文献学;考察

[中图分类号]A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140-04

马克思的文本包括读书笔记、著作和书信三种形式,其中著作和大部分书信都收录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之中,而笔记作为马克思著作思想的资料库,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克罗茨纳赫笔记》从不被人所知到MEGA 出版后的众所周知,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作为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媒介,有必要对其进行文献学研究。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背景

(一)理论背景

在马克思的学生时代,黑格尔哲学是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哲学,一度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在一段时期内几乎控制了整个思想领域。随后,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冲突与矛盾,分裂为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和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也存在着各种思想分歧,蕴藏着再分裂的因素,以施特劳斯《耶稣传》的出版为标志兴起了青年黑格尔运动。马克思正是在这时通过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了对国家与宗教的批判的。

在青年黑格尔运动中,费尔巴哈开始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的批判,用唯物主义代替了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一个新方向的确立。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在日后所说的那样:“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1]马克思利用了费尔巴哈“主谓颠倒”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革命中来,同时也从根本上清算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又落到了费尔巴哈身上,在费尔巴哈那里找不到解决国家问题的方法,并且指出“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

(二)现实背景

《莱茵报》在青年黑格尔派的领导下,迎合了当时德意志政府的政治主张,成为当局支持的宣传自由主义的合法刊物。而在马克思担任主编后,认为黑格尔哲学与现实相脱离,他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让《莱茵报》为革命思想和人类的解放而服务。但是这种做法很快引起了普鲁士政府的不满,致使《莱茵报》遭到了查封。

在《莱茵报》的这段时间,马克思遇到了很多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开始意识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觉得自己应该从历史的角度重新思考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于是,马克思退出了《莱茵报》,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对世界历史、早期资产阶级作家以及法国启蒙主义者的政治理论进行了研究。马克思按照他在大学时养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读过的书做了著作摘要,于是形成了《克罗茨纳赫笔记》。

二、《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基本情况研究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的保存及发表

根据马克思自己在笔记封面上的记载,《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于1843年7、8月份。全书共五册,255页,主要是对24本政治历史著作的摘录。马克思用序号1—5在每册笔记的封面上都做了标记,第一册与第三册上写着“历史—政治笔记” , 第二册笔记上写有“法国史笔记”,第四册与第五册笔记没有标题, 但内容上与前三册完全相同。《克罗茨纳赫笔记》并不是在写作之后随即就被大家知晓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传入到我国更是近几十年的事。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及书信中从未提及《克罗茨纳赫笔记》,所以世人并不知道此笔记的存在。最早把《克罗茨纳赫笔记》名字公之于世的是在1927年梁赞诺夫主持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1)第一部分第1卷(下)中,使其得以亮相。梁赞诺夫在这一卷的导言中对《克罗茨纳赫笔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作用的评价是:“笔记体现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阶段。”[2]由于俄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很快把《克罗茨纳赫笔记》中如第二笔记中马克思摘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第四笔记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一段评论等重要文段翻译成俄文,发表在一些理论性的刊物上,俄国学者开始研究《克罗茨纳赫笔记》,这对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了开创性的意义,也使其领先于西方国家,享有《克罗茨纳赫笔记》的优先解释权。

而完整版的《克罗茨纳赫笔记》刊载在1981年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第四部分第2卷中,是由鲁缅彩娃负责编写的。MEGA2的特色是每一卷都分为正文卷和附属材料卷。而《克罗茨纳赫笔记》所在的MEGA2第四部分第2卷附属材料卷的内容包括:文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摘录与所摘著作之间的异文目录、修改文字的目录、注释、人名索引、名目索引、引用和提到的著作索引。根据这些材料,我们能够更为真实地了解马克思摘录笔记的目的及想要了解的重点问题,一目了然地看到他所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理论。因此,只有综合利用正文卷和附属材料卷的信息,才能得到一个接近原本的《克罗茨纳赫笔记》版本。鲁缅彩娃为这一卷中的《克罗茨纳赫笔记》部分撰写了长篇导言。在导言中,她明确指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照亮了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段行程。”[2]

可以说,MEGA1让人们知道了《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存在,MEGA2则让世人全面地了解了笔记的基本情况和内容。《笔记》中的唯物史观思想已经萌芽。国内学者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对《克罗茨纳赫笔记》还是很长时间都不识其真面目的。我国是在1980年出版的《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1辑和12辑中发表了转引自197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史论丛》中关于《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第四笔记本的,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克罗茨纳赫笔记》正式进入了我国理论界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是,截至目前,也仍然只有第四笔记这一本中文译本。国内学者都是以它为中心而开展研究的,这样难免视角狭隘,不能全面把握《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内容,从而造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准确的后果。

(二)《克罗茨纳赫笔记》研究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俄国在开始研究《克罗茨纳赫笔记》之际刊载到一些理论性刊物的文段,还是我国主要发表的关于《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内容,唯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出现的此笔记中的文段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那段评论:“……主词变成宾词,而宾词变成主词,被决定者取代决定者,总是构成例行的革命,而且不仅从革命者方面来说是如此……”[3]这段评论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整个笔记中论述最多的一段,它足以引起国际上以及我国学者关于它的讨论,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克罗茨纳赫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时间的先后问题,从而说明《克罗茨纳赫笔记》与马克思著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国外学者曾经引起过多次讨论,并试图从二者写作时间的先后问题上来把握马克思思想脉络的进展过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文本,马克思标记的写作时间为1843年夏。而《克罗茨纳赫笔记》明确标明的时间为1843年7、8月,从这个时间上看不出哪一个更早。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克罗茨纳赫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交叉写作的关系,以梁赞诺夫、拉宾、鲁缅彩娃等为代表,他们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前后部分文本发生断裂推断,马克思在这期间感到了自己历史知识的匮乏,于是进行了历史学的文献研究,开始做《克罗茨纳赫笔记》;二是认为《克罗茨纳赫笔记》写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以陶伯特为代表,他是从马克思那段时期本人自己记得的时间表推算出来的,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时间可能是没有忙于其他活动的5、6月份这段时间,他同意拉宾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前后思想不一致之说,但解释为那是马克思的写作习惯所致,后面是对之前内容的补充。在这个问题上,本人比较能接受《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之间这一观点。《克罗茨纳赫笔记》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做了资料性的准备,从上面引用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论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头足倒立,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后部分的思想较为一致,这可以看成马克思受到《克罗茨纳赫笔记》思想影响的最有力的证据。

《克罗茨纳赫笔记》不仅影响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写作,其成果更深刻地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本著作。

(三)《克罗茨纳赫笔记》的主题、内容及特点

这五册《克罗茨纳赫笔记》分别标记有马克思自己的编号(1—5),除去第五册外, 第一册与第三册注有“克罗茨纳赫, 1843 年7 月”,第二册与第四册上则注有“克罗茨纳赫,1843 年7 月、8 月”。从这些笔记的自然情况可以看出,笔记不是按照1—5的顺序写的,而是符合马克思以往记笔记的习惯,几本笔记同时展开记录。除此之外,第二册和第四册笔记附有马克思自己拟定的主题索引,从这可以看出在摘录笔记之后马克思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研究,索引中包含的主题应该都是他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马克思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仔细研究笔记的内容索引就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国家问题,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以及国家机构的发展;二是所有制问题,包括各种不同形式的财产和所有制问题;三是阶级问题,包括各个阶级的形成和阶级特权的起源。这三个问题都有着明显的现实性的特征,应该是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触碰到的物质利益问题所引发的思索,而且这三个问题与他当时正在创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涉及的主题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在内容上也存有密切的关系。

这五册笔记与马克思之前的《博士论文》笔记有所不同的地方是:几乎都是摘录,很少有自己的评论。他在之前的文本摘录中,都是透彻地解读与批判,并在一旁做了大量的评论。对此,张一兵教授把这种在历史事实面前没有积极在场的情况称为马克思在进入新的历史学研究时原有哲学理论话语的失语状态[4]。由于这是马克思一段思想转变的特殊时期,他的理论目标四处游荡,从痴迷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到研究历史事实背后的唯物主义倾向;从希冀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到发现资产阶级革命后人民仍然维护私有财产……这些都是在他独立研究历史学以后确立的自己的立场。

整个第三册笔记和第四册笔记的很大一部分是摘录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近1500年的英国历史,其中包含了英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第四册笔记其他部分和整个第五册笔记基本是摘录德国历史、瑞典历史和美国历史,记录了德国和瑞士分别从建国开始到17世纪这段时期的历史大事,以及美国在19世纪前30年中的发展概况和独立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第二册笔记记录的是波兰与意大利的历史发展概况,但并没有像对英国、德国、美国等那样对其历史展开描述,而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特征介绍,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历史笔记摘录的过程中是有其侧重点的。

《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重要部分占中心位置的是有关法国历史的摘录和对法国大革命的记载。除了第三册笔记外,其他笔记基本都有相关内容的摘录:第一册笔记里有对法国历史的简要概括和介绍;第二册和第四册笔记中有对法国历史及法国大事件的记录;第五册笔记依旧包含着对法国革命和历史的摘录。这几册笔记分别记载了各个时间段的法国历史。从整体的时间跨度上来讲,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摘录的法国历史的内容是从公元前2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长达2 100年的法国历史。此外,马克思特意整理出来一个关于法国历史和法国大革命的文献主题索引,并且编辑了所研究的图书文献的目录。这个索引和目录更为直观地展现了马克思对法国历史关注的重点问题和研究方向,同时这个书目提要也提醒他应该收集哪些有关这一主题有价值的著作。

除了上述马克思对各国历史文献的研究摘录,他在第二册和第五册笔记中还记录了一些政治理论,其中包括政治哲学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以及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在这些政治理论的摘录中包括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法、国家理论、等级制度和政治制度史问题的观点。从这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马克思探索他在《莱茵报》时期未能解决的使自己“苦恼的疑问”。仔细研究这两册笔记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这些著作的摘抄几乎是逐字逐句的,并没有其他的评论性语言,并且标有准确的页码,说明马克思在这一部分的文献阅读中采取的是学习的态度,为补充自己这方面知识的不足而进行的摘录。

三、《克罗茨纳赫笔记》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无论是MEGA1的主持者梁赞诺夫,还是MEGA2的编辑负责者鲁缅彩娃在附录中都写道:“《克罗茨纳赫笔记》对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起到了过渡性的关键作用,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此外,拉宾、莫洛索夫、陶伯特等外国学者以及我国学者孙伯鍨、张一兵等无一不是此观点的拥护者。

与《克罗茨纳赫笔记》同一时期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提法、《论犹太人问题》中“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都是受到了《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影响。这些著作相较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之前的著作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是政治历史研究的直接成果。其中《论犹太人问题》中“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受到了第二册笔记的有关卢梭的摘录的影响。在有关卢梭的摘录中,卢梭为了提出“个体意识”和“共同意识”相统一的问题和个体性和普遍性相统一具有同样的逻辑结构,借助“人的内向性原则”解决这个问题,希望通过人摒弃自己的利益而上升到共同意识,而马克思在摘录中继承了卢梭分析问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寻求人类解放的意义。

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通过《克罗茨纳赫笔记》开始了对经济关系的重视。在第二册笔记的索引中“所有制及其后果”占据了中心地位,在摘录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注意到生产关系对社会制度的作用,与之前马克思对经济学不屑一顾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马克思在研究2 500年欧洲列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的过程中,意识到了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在政治学方面,马克思在摘录笔记中找到了批判黑格尔主义理性国家观的依据,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继承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这个潜在的巨大物质力量。在哲学方面,在他对黑格尔批判的评论中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的主谓倒置,走向唯物主义。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形成前后,马克思的思想是有很大变化的:从早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观向共产主义转变,由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初步过渡到了唯物史观。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5—27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6.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2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9.

[4]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51—154.

[5] 陈浩.《克罗茨纳赫笔记》与三种社会形态理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5(1):68—72.

〔责任编辑:徐雪野〕

推荐访问:克罗 文献 考察 笔记 茨纳赫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