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小康社会国际比较指标体系初探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4-06 10:14:23

摘要: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活用传统文化遗产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康社会具有横向国际比较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康社会国际比较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的分析,在考察国际比较常用的方法和对学术界的分析借鉴的基础上,综合各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有关指标,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到实际数据支持的可行性,初步探讨了小康社会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小康社会; 国际比较;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8-0029-03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将处于小康水平的中国与国际上其他的一些国家进行比较与分析。学术界对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的关注并不多,目前主要有:(1)选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及综合发展五个指标,把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比较,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前、进入小康社会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相关预测,并分析了这些发展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2)通过选定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生活与人类发展、信息技术等三个方面将我国初步小康社会水平和全面小康社会(预测)与同组平均水平(见表1)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能性以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主要任务与难点问题。(3)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综合发展等九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横向比较,分析了我国小康社会当前发展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并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4)主要通过对小康社会进行历史比较(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小康社会)、现实比较(当代地球村中的中国小康社会)和小康阶段中国的国际环境分析,提出了中国大开放、大协调、大综合的国际交往基本准则。涉及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的论文有五篇,其中有三篇是吕书正教授的著作和博士论文分解而成的文章,其余一篇主要侧重小康水平的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我国小康社会国际地位的指标体系,另外一篇则从分析我国小康社会现状入手,通过国际比较得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我国今后建设的重点。以上对于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的可行性

国际比较属于比较方法的一种,是一种方法论。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对于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项研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且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因而国际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可以用于对小康社会的研究中,而且能极大的推动对小康社会的研究。

另外,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有其坚实的平台。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我国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以国际社会衡量标准为参照系的。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早在1970年就对小康社会生活水平设计了一个指标体系,并分别就赤贫、贫困、小康、富裕四种类型定出了一个粗略的标准。中国社科院的有关人员根据这些标准把2000年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界定为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采用综合指数法,把小康标准与世界中等收入、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行定量比较,确定小康的起点水平与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均GNP800美元)相当。而我国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时,3000多美元左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相当于现在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上限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下限。可见无论是小康社会的起点水平、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水平还是小康社会的实现水平都有相应的国际标准作为参照值。这使得进行具体的国际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表1:

注:转引自李培林等:《中国小康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二、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的必要性

1. “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等概念在中国形成并发展,是中国式的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这种特色,只有在与国际的联系和比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这是因为,中国进入小康的起点标准大体相当于国际通常的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走出小康的标准(即“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相当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国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小康社会问题,国外使用的小康概念的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译法各种各样: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有翻译为“comparative prosperity”,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 “xiaokang”;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well-off society”。由此可见,小康、小康社会的概念已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2.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不是自给自足的、自我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更加充分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会遇到国际竞争更大的压力,受到经济规则更多的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康社会进行国际比较是有其必要性的。

(二) 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活用传统文化遗产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康社会具有横向国际比较的重要意义。

1. 清楚的认识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动态的把握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状况。为了正确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工具,国际比较正是这样一个工具。通过对小康社会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其发展状况,这一方面有利于从实证的角度驳斥国际上对中国的种种言论,如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日本《世界日报》发表题为《中国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的社论中认为:凡是人均GDP为1000美元到1万美元通常被称为中等发达国家,而中国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因而摆脱了发展中国家身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激发人们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和共产主义奋斗的热情,打消目前国内存在的某些消极情况。

2. 正确的看待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科学的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今天,我们走进小康之家的大门,实现温饱与小康的衔接,这是一个胜利;明天,我们走出小康之家的大门,实现小康与现代化的衔接,那将会是一个更大的胜利。今日之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漫漫征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中国承上启下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是一个分阶段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随着“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小康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小康社会也日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逼近。通过对小康社会初步的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现代化” 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内涵是一致的。邓小平提出的进入小康社会的起点标准,是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所列的“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而“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概念和“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前列”在内涵上大体是等同的,这就实现了小康社会起点标准的国际接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目标。

3. 深刻的反思中国发展的缺漏,理性的借鉴国际发展的经验。历史早已证明,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发展与前进离不开世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拓展发展的空间和寻求发展的新动力。这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我们的不足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以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这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取长补短而无往不胜。而通过国际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到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更加清楚的认识我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缺漏,并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与方法,如国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及福利政策,国外扩大就业的政策与措施,国外一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做法等。

三、 小康社会国际比较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小康社会的国际比较,国内很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一方面,他们在对小康社会进行国际比较时都是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既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反映国家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大多选用国际上通用的若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来进行比较,往往忽视了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这一特点。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侧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在制定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时,既考虑了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的概念和要求,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比较的方法和惯例,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体评价我国小康社会国际地位的指标体系。

在国际比较领域,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法(PPP)、物质生活质量指数(CQLI)、人文发展指数(HDI)、美国卫生协会(ASHA)指数、社会进步指数(ISP)现代化国家十项标准、中国社科院社会指标综合平分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学术界在对小康社会进行国际比较时采取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有以下几种: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及综合发展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国际比较;②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生活与人类发展、信息技术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国际比较;③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综合发展等九个方面来进行国际比较。

考察上述国际比较常用的方法和对学术界的分析借鉴,本文认为,要对中国小康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选用若干国际通用的核心指标,组成衡量小康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这样既可以避免用单一指标衡量的片面性、量化反映小康社会发展状况,又能反映社会发展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情况,揭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参照前述若干方法,综合各指标体系涉及的有关指标,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到实际数据支持的可行性,本文确定小康社会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构架:

(一) 经济子系统。笔者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最重要的统计指标,也是联合国推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所以,通过这一指标的国际比较,不仅可以正确反映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和地位,还对于评价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和经济效率上的差距,有十分重要和直接的意义。

人均国民(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凡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发达国家,都是人均GNP(GDP)较高的国家。世界银行人均收入分类中的“高收入”和部分“中上收入”的国家都属于联合国分类的“发达国家”。除此之外的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所以,虽然人均GDP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但以人均GNP或GDP的国际比较来反映我国发展的基本状况是可行的。

经济结构转换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所以,经济结构也应是经济子系统的应有之义。经济结构,首先是指产业结构,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产业结构变革相联系的是就业结构,这是经济结构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流向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各个产业中就业比重: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行业劳动力份额会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大幅下降,而工业部门劳动份额会有所上升,服务业劳动力份额就会明显上升。

(二) 社会子系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发展的做法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水平,而发展若不能促进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就不能承认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社会子系统中所包含的国民素质(科教文卫)和社会结构的二个主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概括地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中稳定人口、改善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科技水平以及适度发展城市化水平,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平等基本内容。

(三) 生活子系统。生活子系统主要考察居民生活水平,而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因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历史等因素,都对居民生活水平以重要的影响。所以,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消费水平侧重于直接反映居民的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消费结构的比较则采用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来衡量。

(四) 环境子系统。耕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条件是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指标主要决定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但它也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人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及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如森林、水等一些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还同时兼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如果恣意掠夺性开发而不加爱护,就会使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失去其宝贵的自然资源基础。

环境质量主题试图直接反映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以及人类在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但限于环境统计信息来源十分缺乏,研究中仅收集到少量指标作为代表,不免以偏概全,某些国家的数据还结合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了必要的数据估算,也对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有所影响(见图)。

参考文献:

[1]吕书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2.

[2]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江小涓.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陆学艺,李培林,朱庆芳.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5]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 初探 国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