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教育国际化前路在“中西合璧”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3-25 10:11:3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一大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教育国际化的价值何在?怎样推进教育国际化?我们认为,教育国际化绝非西方化,它包含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两个维度,其前路在“中西合璧”——以中西合璧的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国际性人才。以此为出发点,我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一、从建设世界城市思考教育国际化的使命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首都北京未来发展的目标。世界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擅长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化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建设世界城市,教育必须承担责任和使命。

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能否经得住挑战并抓住机遇,对于中国教育今后的发展,尤其是一流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国际化本身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要想制定好这个目标,则必须要弄清我们的教育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我们认为,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要重视交流和借鉴,一方面要在借鉴中做到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中国教育国际化承担着为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使命,所以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就应该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融合、创新,促进我国高中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最终服务于推动国内高中课程改革,服务于培养中国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模式,近年来国内多所高中与外国机构合作开办国际部,引入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课程(SAT)或大学先修课程(AP)等,以满足学生出国升学的需求,这是中国高中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表现。然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学生并没有条件走出国门。中国的教育国际化不能只停留在为少数人出国提供服务,而应该惠及绝大多数没有条件和机会出国的学生,让他们同享教育国际化的成果。

二、以“中西合璧”的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基于上述思考,北京三十五中国际部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并与美国凯沙通高中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建设“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整合融通中美高中的优势,进行课程融合与学分互认。育人目标最终通过课程实现,而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人才质量,所以我校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课程,而是以中国的基础课程为主,吸收美国课程中为中国学生所需的内容为辅,追求西为中用、中西合璧。

目前,国际部课程内容涵盖四个单元:中国高中基础课程、美国高中特色课程、青年素质教育课程、中国国学文化与艺术课程。课程形式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中国高中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包括所有高中会考科目,占课程总额的81%。美国高中特色课程单元为选修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商科英语、国际文化英语、理科英语等衔接国外大学专业课程的学术英语课程,以及基础微积分、统计学、基础经济学、市场营销、职业生涯规划等特色课程。

在确保中国教育主权的基础上,学校重点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与日常英语的应用水平,使其熟悉国外教学方法、考评方法及跨文化差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着重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青年素质教育课程单元,引进的课程涵盖职业素质、审美素质、生活素质等多个层面,开设20种素质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如生活素质系列课程包含西餐礼仪、红酒品鉴、马术等,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国际化竞争环境中的实力。此外,每项课程都强调实操训练,以期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锤炼综合素质。我们还为学生设计了中国国学文化与艺术课程单元,开设了中国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欣赏和书法等课程,力求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使其能够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我们还在不同阶段开展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使学生做到出国之前了解中国、出国之后关注中国、学业有成后报效祖国。我校希望通过“中西合璧”的课程培养既有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又有独到的世界眼光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三、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设计课程

近年来,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迅速攀升,但是单纯地考取语言高分早已无法满足海外大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在语言适应能力、学术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方面的缺失正在凸显。因为思想准备不足、自理能力太差或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原因,有不少学生甚至半途而废。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国际部的课程设计原则上,我们力图跳出分数的桎梏,摆脱学科中心的思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对学生实行全人格教育,培养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综合素质。

从个体成长的需求出发,我们决定在学生出国前从15个方面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学术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学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

案例:城市探访

7至10个学生为一组,每人100元经费,在12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公共交通,跋涉120至140公里,到达20个指定地点,并完成一项城市项目的调查。例如连锁型小超市的经营现状、成本估算、促销手段,北京地摊生意的现状与未来等。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要研究路线,要完成小组沟通和组长领导力训练,要完成项目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视频和海报的制作,感悟学习经历,总结生活,并对其体验进行精炼、生动地表述。

除了真实的城市探访,我们还有一个虚拟的城市探访。鉴于多数中学生出国前都是从中介公司获得外国大学的信息,可能只关注专业排名和入学要求,到了大学后仍是“一头雾水”。我校的素质拓展课程开发了一个虚拟的“城市探访”项目,要求学生全面翻译自己心仪大学的网站,包括大学概况、院系设置、专业排名、研究方向、入学事项、学生社团等所有信息,并形成整体报告。此外,学生还要分组制作外国城市的地图,出国前就在脑海中建构起大学和城市的“地图”,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人情有所了解。

四、将国际部作为课改“实验田”

探索开发自主课程

对于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项目,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为学生出国服务,而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开发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拥有独立知识产权、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中西合璧的国际高中课程。为此,我们将国际部定位为教改的“实验田”,率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试点探索,助力高中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例如,吸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2013年我们将在高中部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导师制、学长制和学分制改革。目前,这五种改革都在国际部试点,并初见成效。

以学长制为例,国际部高一新生入学,报到事宜全部由高三学长负责,他们负责带路、搬运行李、安排宿舍等。此外,不管是学生自管会,还是选修课程,都是不同年级的学生混搭,由高三学长为高一学生提供指导。实验证明,学长的工作对新生帮助很大,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同时也锻炼和提升了学长的组织管理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正义感和责任心、协作精神等。

在中国高中基础课程和美国高中特色课程单元,我们实行分层走班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A层或B层。在社团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方面,我们实行完全走班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课程。针对“走班制”的利弊,我们也专门进行了调查。总体而言,同学们对走班制的效果比较认可;不过学生也感受到了走班制带来的压力。这些反馈为我们改进工作、在高中部大规模进行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为使教师深入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深入了解美国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打造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带动全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专门选派了高学历、具备中英文双语教学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美方教师共同授课,并且要求初中部和高中部的教师每周都去国际部听课。通过课程班的实验和深入持久的借鉴吸收,改革后的学校教学使不能出国的95%的学生都享受到了教育国际化的成果,而5%的学生顺利出国升学成为了项目的“附加值”。

五、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后,我们全面落实总理讲话精神,提出了“办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的共同愿景,以及“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国际化的题中之意是让学生关心国家、了解世界,让他们把责任深深地写到心中,把学习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在举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之前,我们已在高中部开展了多年的国际理解教育,尤其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国际交换生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已派出三批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第四批学生正在做行前准备。在这个项目中,高中学生作为文化交流小使者赴美国或加拿大,到当地公办学校插班就读半年,住在当地志愿者家里,与当地学生上相同的必修课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并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各项活动。

学校采取定期访谈、成绩跟踪等方式对每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留学”归来后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显著增强,他们学会了面对压力与挑战,学会了理解责任与感恩,并且开始学着规划人生。

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我们将境外课程列为“六年一贯制”课改项目班和“二四制”课改项目班课程套餐的一部分。同时,我们正在开发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的校本课程,在学生出国前后对他们进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教育,并着重帮助他们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理性地接受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视角看世界。

在课程开发上,我们鼓励参加境外课程的学生分组选择主题进行研究,并以全英文形式进行汇报。同时,要求参加境外培训的教师带回一手资源,建设三十五中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资源库。

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长,国内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国外教育注重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唯有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未来教育的竞争力所在。北京三十五中将继续深入探索教育国际化的路径,融合提炼中西方教育精华,打造中西合璧的课程,以国际化的教育培养心系华夏、放眼全球的国际性人才。

编辑:孙彦川

推荐访问:中西合璧 前路 国际化 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