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问题的再思考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4-06 10:12:29

近年来,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状况并没有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加大投入而得到根本改善,农村青少年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厌学现象明显。本文在对河北省一典型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生产形式、组织方式、价值观念离现代化的城市相距甚远,城市的现代化知识在主导着农村教育的话语体系。农村青少年学生无法通过目前的教育体系实现向城市的流动,也不能学习到与农村生活实践相契合的本土性知识。

农村青少年学生 厌学 城乡二元结构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对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农村社会,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但是调查却发现,农村青少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仍没有实现,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存在厌学现象,能坚持读完初中的比例非常低,高中入学率更低。现代化的教育在农村遭遇尴尬,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从另一个方面也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转型。

关于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梳理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农村青少年学生辍学的研究,辍学与厌学密切相关,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和生活不需要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获得理论的指导及专门培训的技能,仅凭上辈人传授下来的经验完全足矣,即便是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也没发挥相应的功能。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教育处于次要地位。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活习惯使得农村青少年学生对上学兴趣不大[1]。第二,厌学原因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应试教育给农村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最后导致厌学。同时农村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2]。一些学者认为,厌学与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长的学习观念、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农村家长认为上学用处不大,还不如早点出来挣钱[3]。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了河北省中东部的一个典型农村C村作为研究区域,该村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这也导致该村青少年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小学生就已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调查对象包括农村青少年学生、农村教师、青年家长共15人。

三、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的现实表征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4]。通过调查发现C村青少年学生厌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用处不大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在初中阶段,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厌学的现象,不愿意去学校。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还能坚持上学,按要求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也抱着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初中以后,农村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关注外面的五彩世界,开始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看到很多青年人在外务工,内心也受到冲击,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这个时期,农村青少年学生开始厌倦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上学用处不大,能读书看报就可以了。

“上到初中就可以了,现在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盼着早点出去打工,学校生活太枯燥了,烦的慌。”(C1,农村青少年学生,男孩,正读初一)

“上学没意思,根本学不进去”(C2,辍学男孩)

“感觉还是出去打工好,又能挣钱,又不像上学这么枯燥。”(C3,农村青少年学生,女孩,正读初二)

“感觉上学没意思,压力大,经常考试,也考不好。”(C4,农村青少年学生,女孩,正读六年级)

2.经常逃学,不完成作业,上课不听课,课堂效果差

调查发现,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尚且服从学校的纪律,但是初中以后,表现出很强的厌学特点,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上学期间经常旷课、迟到,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甚至一些青少年学生迷恋游戏。

“我们班坐在后边的一部分同学上课根本不听老师讲,在下面看小说,有的趴在座位上睡觉,有的经常不去学校,老师留的作业不愿意写,有的迷恋玩游戏,整天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老师拿这样的学生也没办法。”(C5,农村青少年学生,女孩,正在读初一)

“我家孩子就是经常逃学,当时以为他去学校学习了,后来才知道经常逃学,跟同学出去玩了,所以初二就辍学了,他自己对学习没兴趣,也没必要强制他,顺其自然吧。”(C6,农村青少年学生家长)

“我家孩子也是回家就看电视,根本不愿意写作业,上学一点也不积极,我也没空管他。”(C7,农村青少年学生家长)

“现在的农村孩子根本不珍惜学习机会,上课很多同学都不注意听讲,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业完成率较低。”(C8,初中教师)

通过以上访谈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村青少年学生在求学阶段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青少年学生没有正确的求学观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缺乏有效监督,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对学习都是自我管理。家长对其学习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导致逃学、不完成作业等情况很多,最终导致厌学。

四、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1.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形塑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处于现代化的城市与传统农村并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也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在中国社会的结构体系中,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尽管可以看出C村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仅凭这些并不能说明中国农村已经迈入现代化的门槛,外在物质的东西很容易获得和改变,但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这些改变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仍然具有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从C村来看,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在农闲时节一些剩余劳动力到附近县城打零工、干建筑活等维持生计,也有一些年轻人到外地城市务工,但是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劳动,基本上处于靠体力吃饭的阶段。这与现代化的生产形式、组织方式相差甚远。在C村人的生活中,根本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是否接受较高的教育在村里的生活差距并不大。

很多C村人对目前农村的生活现实比较满意,在他们看来,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初中阶段厌学、辍学,然后出外打工挣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孩子长大了有了劳动能力,就应该外出挣钱,根本没必要读那么多书,相反上学越多家里投入越多。

从目前来看,之所以农村青少年学生出现普遍的厌学行为,与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虽然在生活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多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仍处于传统社会的阶段,农村人在本地的生存形式主要依靠体力,生活轨迹主要沿袭传统的习惯,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在这种社会结构背景下,根本不需要接受太高的教育。小学、初中毕业足够可以应对,大部分厌学的青少年学生辍学打工以后的生活是适应农村生活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厌学必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2.农村教育功能的制约

农村教育的本应目的是培养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从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功能趋于一致,选拔精英人才。从个人角度看,教育的功能是实现个人的阶层流动。由于多年的城乡差距,对于农村人来讲,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走出农村。“离农”成为大多数农村孩子选择上学的唯一动力,也是他们看得到实惠的唯一出路。农村孩子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城市阶层所需要的优势文化资本,最终改变农民身份[5]。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与社会背景下,多年来大批农村精英人才通过到高等学校求学,离开了落后的农村,到城市就业然后在城市生存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农村人通过报纸、电视以及周围人的案例也深刻了解到这一现实。甚至许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很难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待业。在农村家庭投入大量财力供子女读书以后,最后发现一无所获。农村人想通过教育改变向城市流动的梦想随着高校扩招破灭了。

从教育的实践来看,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城市知识一直主导着这个中国教育的话语权,这也包括农村教育。很多教育知识是脱离农村现实的,很多农村学生发现,知识懂得越多,离农村生活现实越远。很多农村青年完全接受了来自城市话语的知识体系之后,这些知识却教他们背叛了他们的故土。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6]。在这种背景下,上学怎样、是否勤奋、读多少书看来用处并不大,甚至很多农村人看来,读书只能加快家庭的贫穷,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教育不能保障自己的孩子跻身上流社会,另一方面无法提供孩子留在农村继续生活所需的技能和本领,无法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农村社会及农村社会的生活规则,无法为他们继续在农村生活提供各种便利,这种种判断使农村家长坚决地认定,读书是无用的[7]。在整个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家庭对于农村青少年学生的上学是没有积极引导,对于厌学的青少年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直到学生自愿辍学为止。甚至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家长也并不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在做一些负面的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对人生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对学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厌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五、结论与思考

我国的农村教育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一种教育体制,近年来虽然政府一再加大对农村教育扶持的力度,无论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努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调查发现,农村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并不重视。“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得到普遍认可。通过对C村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与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虽然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更大改善,但是无论在生产形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的阶段,无需太多现代化的知识。而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是以城市知识、现代化教育为主流话语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很多知识不是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而是让青少年学生背离农村生活,走向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生活根本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接受的教育越多,对故乡生活越疏离。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农村传统的通过求学改变自身命运,实现阶层流动的梦想也破灭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农村遭遇尴尬,无法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厌学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中,我们如何设计农村教育的体系,使得农村教育既适合农村的发展,又能得到农民的认同,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张士菊.农村青少年学生辍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理论月刊,2003(4).

[2] 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项丽萍.农村初中生“厌学性辍学”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农业教育,2005(6).

[4] 王玉峰.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 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卫倩平.免费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辍学背后的实践逻辑.教育学术月,2011(3).

【责任编辑王颖】

推荐访问:厌学 转型期 青少年学生 思考 农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