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4-15 10:10:37

[摘 要] 电影《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电影;《青春之歌》;林道静;现实意义

《青春之歌》是杨沫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一部产生重要影响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同年,就被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由杨沫改编,崔嵬、陈怀皑导演,谢芳、康泰、于洋、于是之等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成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之一而受到广泛欢迎。

电影《青春之歌》何以能够产生轰动效应?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林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的力量和勇气。

一、林道静形象特点

林道静纯洁、善良,有时表现得乖僻、执拗、倔强,有时又感情脆弱而缠绵。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服饰非常固定,通常她身着的服饰色系都是以冷色调为主,首先在色彩上,给人一种镇静、恬淡、祥和刚毅的感觉;其次是她的服饰种类,她通常都以旗袍为主,因为旗袍是最适合也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神韵的服饰之一,相对也较简单,给人一种纯洁质朴的感觉,当然,有时也会配着一些其他的装饰,譬如林道静最常用到的便是围巾,而且是白色的围巾,这在外貌的塑造上就更加强化了她的质朴、纯洁与明净。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都是独有的。她从一个富有正义感、反叛封建婚姻的个人奋斗者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要不是空前的民族危亡、激烈的学生运动,要不是党的教诲,要不是她亲身的实践,她也许会走向另一条道路。林道静的不幸、追求、抉择处处扣人心弦,她的方向在30年代的知识青年之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在今天的现实中无疑也有她特别的教育意义。

林道静由一个幼稚而单纯、热情而进步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人民革命战士,其间苦难和坎坷、追求和失落伴随着她成长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经历了洗心革面的四重天地。

(一)首先是反抗:不满既定的生活

在一个男权势力强大的社会,任何女性的反抗都必须义无反顾而大义凛然。不幸的林道静一出生就意味着她无法逃脱像她生母秀妮那样的命运,即长大后成为权贵人家的“玩物”,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有女性的必然归宿,即只有在依附男性的婚姻里寻求生活的意义。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可以心安理得地当余永泽的“全职太太”,但是她都果敢地放弃了,“要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

(二)其次是追求: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那个封建家庭里,林道静丝毫没有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一离家,她就像跳出笼子的鸟儿,仿佛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她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文艺作品。她在阅读中理解和憧憬着生活与世界的真谛与美妙。逃婚成功后,她一直在追求个人的价值,当然她更渴望爱情的降临,一旦当余永泽温馨、美好的爱情给予她后,她一度彻底陶醉了,认为这就是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可是当她发现余永泽仅仅把她作为摆设的“花瓶”,她苦恼而失望了;尤其是和革命者卢嘉川接触后,感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学生,他和余永泽大不相同。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的故事;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谈出的都是一些她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她开始了真正具有时代价值的人生追求。

(三)再次是考验: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刚刚走出封建家庭的林道静犹如一只雏燕,只有经受暴风雨的考验才能成为翱翔蓝天的娇子,影片里林道静参加了革命斗争,并不意味着她就是一个合格的革命者,那么必须经受肉体的和精神的双重苦难,这是她成长的必经之路。第二次被捕后,她严词拒绝了胡梦安的利诱,被敌人施以压杠子、灌辣椒水、铁条炮烙,直至昏死过去。还有比肉体受苦更痛苦的是必须接受精神的炼狱考验,那就是要在余永泽和革命之间做出选择,林道静会在渴望自由、渴望独立但却在现实中屡碰壁的情况下,与余永泽结为夫妻,婚后她仍然还是会和余永泽提起她是要独立、要走向社会的,但仍然只是止步于思想层面,因为她不懂得怎样去实现。直到后来,卢嘉川开导她:“只有投身到集体斗争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和大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出路”,然后再通过一系列革命书籍的思想洗涤,经过思想的炼狱,她最后放弃了余永泽,选择了投身革命,直至最后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投身到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中。

(四)最后是成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到这时,可以说林道静已经成长为革命战士了。这就是影片所追求的政治价值建构,为林道静重新命名,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把个人命运和社会解放联系起来才有出路。

林道静参加革命后在虎穴狼窝的白色恐怖中经历了血雨腥风的三场斗争。

第一场是农村斗争。林道静第一次被捕出狱后,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尤其是意外地遇见了当年父亲欺压过的老佃户郑德富,了解到了他一家悲惨的遭遇,她才真正地感受了阶级仇恨的滋味,也真正地、深深地恨起地主阶级和一切压迫阶级。以后又参加了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割麦斗争,识破了宋贵堂儿子宋郁彬的阴险狡诈,冒险带着敌人开列的黑名单连夜离开了宋庄。通过农村的见闻使林道静阶级觉悟空前提高,彻底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

第二场是城市斗争。

自从林道静结识卢嘉川后,白天上街游行,晚上出去贴传单,参加秘密集会,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卢嘉川保管秘密文件和传递信件,后来,在革命者江华的指导和领导下,林道静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才真正经历了地下斗争的坚苦卓绝。在饥寒交迫、身无半文、居所不定的境况下,她举目无亲、职业不稳,要组织发动学生投身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和游行示威外,还要和叛徒周旋、做老教授的工作、争取进步青年学生和帮助软弱的朋友。

第三场是监狱斗争。

她的第一次被捕是被叛徒出卖的,很快被共产党员林红组织营救。她从农村回到北平不久又第二次被捕了,这一次她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特务的暗中刺探,尤其是坚贞的女革命者林红在失去丈夫后,在监狱中仍然积极乐观地生活、刻苦认真地学习,最后大义凛然地走上刑场,她临终那段话给林道静以极大的震撼:“我在监狱里看见了好多好多的共产党员,几分钟以后他们就要拉出去枪毙了,但是在这几分钟以内,他们还要愉快地生活,还要努力地工作——因为他们是不死的!”

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有层次地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在卢嘉川、林红等战友的帮助下,林道静经受住了考验,逐渐摆脱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上沉重的因袭负担,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青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切最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用所有最美妙的想象来穷尽。蘸着激情与血泪,伴着荣光与骄傲,20世纪的有志青年怎样才能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振兴融为一体,影片用雄壮而嘹亮、清丽而单纯的声音唱出了:青春是神奇的,神奇的青春只有在火热的斗争中才能爆发她的无穷力量;青春是美好的,美好的青春只有在壮丽的事业中才能显示她的灿烂光华。

二、林道静形象的现实意义

当看完了这部影片之后,你会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或许时下的青年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今天仍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试想现在的青年人,“青春”到底被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值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他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他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静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他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他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翻开五千年的历史,笔者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 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用青春回报祖国。

电影《青春之歌》很成功,它以它青春的节奏行进着,看着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它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看这部电影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你,燃烧你。作品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或许你可以从余永泽那里获得短暂的歇息,从卢嘉川紧张有序的脚步就会迫使你跟着他顺风疾走!那是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那是一个冲破一切的时代,那是一个青春放声高歌的时代。

作品写的人物大都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是那么有力,那么昂扬,他们找到了青春的节拍,并跟上了,所以,他们是幸福的。而我们,生活在现今这个幸福安逸的时代,我们找到时代的节拍了吗?我们有勇气跟上它吗?我们的青春也这样昂扬,这样上进吗?

电影《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那么一部“青春之歌”。

三、结 语

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可能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这是上一代革命勇士留给世界的印记。他们身上闪烁的不屈和顽强是那个残酷时代造就的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不仅仅只敬佩他们的精神,更要学习和行动起来,从我们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面对生活。对社会和国家尽到自己绵薄之力,就可以说无愧于我们的青春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部.《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2] 王晓琴.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张客.余音绕梁——讨论影片《青春之歌》导演艺术创作上的特色[J].电影艺术,1961(02).

[4] 老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十大银幕经典形象[OL].时光网.

[作者简介] 张杏丽(1976— ),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推荐访问:之歌 现实意义 形象 青春 电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