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上海市黄浦区居民50年期望寿命变迁分析

自我鉴定 时间:2023-07-20 15:10:28

摘要: [目的] 收集黄浦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指标,探索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及相关因素。

[方法] 通过上海市死亡数据登记系统软件和手工报表资料,分析近50年黄浦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指标。 [结果] 1951年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南片为13.55‰,北片为9.44‰;出生率南片为44.00‰,北片为29.20‰;1976年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南片为6.89‰,北片为6.66‰; 出生率南片为7.10‰,北片为6.56‰;2006年黄浦区居民全死因(南北片合并)为8.50‰,出生率(南北片合并)为5.08‰。1951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47.56岁(南片),1976年期望寿命为71.18岁(南片),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1.98岁(南北片合并)。

[结论] 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出生率大幅下降;居民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较1951年上升72.37%,较1976年上升15.17%,比上海市同年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高1.01岁,与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期望寿命相近。

关键词: 出生率;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因中图分类号:R 195.3 文献标识码: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人民生活指标第8项明确列出居民期望寿命2010年预期达到80岁以上。这是涉及卫生领域的唯一标志性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列为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已将期望寿命列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之一。鉴于《纲要》对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及黄浦区的区情,对黄浦区近50年生命统计资料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近50年黄浦区生命统计资料研究,在全面了解和掌握黄浦区近50年居民出生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主要疾病死因顺位等指标基础上,重点计算居民期望寿命指标,并对相关因素作出分析,与上海市该项指标比较,为黄浦区制定相应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黄浦区1951—2006年生命统计资料及数据库中南片的生命统计资料相对完整,北片资料1978年后相对完整(南片系指黄浦区合并前的南市区,北片系指黄浦区合并前的黄浦区,2000年两区合并为现在的黄浦区),2000年以后为两区合并后资料。1980年前资料根据[沪卫统]上海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类统计月、年报表,1980—2002年根据ICD-9编码建立死因数据库,2002年后根据ICD-10编码建立死因数据库。人口资料来源为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为上海市户籍人口数。

1.2 数据处理 

应用上海市死亡数据录入和分析软件Death Reg和SPSS 11.1分析软件包对1951—2006年黄浦区生命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出黄浦区居民出生率、死亡率、居民期望寿命等指标,并对以上指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黄浦区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出生率

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51年(50年代)的44.00‰(南片)降至2006年的5.08‰(南北合并),降幅为88.45%;婴儿死亡率由1951年(50年代)的41.12‰(南片)降至2006年的3.61‰(南北合并),降幅为91.22%;人口死亡率由1951年的13.55‰(南片)降至2006年的8.50‰(南北合并),降幅为37.27%。1986年(80年代)黄浦区人口出生率为15.78‰(南片),婴儿死亡率为16.42‰(南片),人口死亡率为7.34‰(南片),与2006年比较,2006年的3项指标分别下降67.81%、78.01%、15.80%(图1)。

2.2 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

1951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47.56岁(南片),其中,男性47.23岁,女性48.11岁;1986年期望寿命为74.75岁(南片),其中,男73.11岁,女76.38岁;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1.98岁(南北片合并),其中,男79.55岁,女84.36岁。2006年与1951年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72.37%,其中,男性提高68.43%,女性提高75.34%;2006年与1986年(80年代)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9.67%,其中,男性提高8.81%,女性提高10.45%,总体趋势稳步上升。将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与上海市比较,2006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比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高1.01岁(图2)。

2.3 黄浦区居民1996—2006年前10位死因

2006年黄浦区居民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死亡率为298.40/10万,构成比为35.09%;肿瘤死亡率为260.74/10万,构成比为30.66%;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95.97/10万,构成比为11.29%;内分泌代谢疾病,死亡率为49.82/10万, 构成比为5.86%;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为29.82/10万,构成比为3.51%;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2.33/10万,构成比为2.63%;泌尿生殖系病死亡率为11.50/10万,构成比为1.35%;传染寄生虫病死亡率为11.00/10万,构成比为1.29%;精神障碍死亡率为10.50/10万,构成比为1.23%;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50/10万,构成比为0.76%。2006年黄浦区居民死因顺位与1996年比较,前3位没有变化,内分泌代谢疾病由1996年的第5位升至2006年的第4位,损伤和中毒降至第5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由1996年的第9位升至2006年的第7位,精神障碍由1996年的第7位降至2006年的第9位(表1)。

3 讨论

死亡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对常住居民进行长期和连续的人口学监测和全死因监测,能掌握固定人群死亡模式的动态变化,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情况,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1]。

WHO官员Kenji Shibuya博士指出,WHO对生命统计数据相当重视,他强调“死亡统计对健康不可或缺”,并帮助建立疾病负担、疾病经济后果的评价等方法。“人口统计学的监测点和全球卫生的新挑点”中强调已吸引了具多种背景专业人士,如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临床医师、经济学都参与其中。他们研究能持续进行并从多方面对健康问题进行检查,同时为研究人员的培训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2]。目前国内对此亦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最近,杨功焕[3]编著的《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在此方面作了很好的研究和探索。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卫生部信息中心在全国12个试点省也作过相关的卫生政策研究,此份研究的基础资料均来源于生命统计监测。

黄浦区从1951—2006年生命统计资料时间跨度为50余年,内容完整,基础工作相当扎实,是作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良好基础。2006年黄浦区平均人口数为600 209人。每户平均人口3.10人,陆地人口密度54 079人/km2。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出生率大幅下降,这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密不可分。在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医疗卫生水平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黄浦区人口总死亡率已降至8.63‰,黄浦区婴儿死亡率已降至1.80‰,孕产妇死亡率为0,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与国家调查点资料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4]。

期望寿命是根据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用寿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一个统计指标。它是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反映,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水平的基本指标。世界各国的期望寿命有很大差异。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西欧和北欧等国家期望寿命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寿命较低,目前,我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属于偏上水平。1951—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6年与50年代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72.37%,2006年与80年代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9.67%,总体趋势稳步上升。与200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比较,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比上海市水平高1.01岁,已达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将会稳步提高[5]。

2006年构成居民死亡疾病主要原因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损伤中毒等非传染性疾病,此5位死因占居民全死因的82.90%。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占57.68%,心脏病占39.14%,65岁以上占91.90%;肿瘤疾病中,男女性别比为1.35∶1,肿瘤部位前5位分别为肺、胃、肠、肝、食管,此5位肿瘤占总体的64.28%,6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71.88%;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2.19%,65岁以上占95.66%;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中,糖尿病占99.00%,65岁以上占93.31%。从心脑血管、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发病年龄看,65岁以上人口均占90%以上。从每种主要死因中寿命损失年来看,先天畸形、损伤中毒、传染病、精神障碍是具潜在危险的死因,这几种死因的死亡率若持续上升,表明将来会有更多低年龄组人口中途死亡,将会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对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慢性病进行防治的同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主要影响低年龄组有关死因的防治工作。

20世纪50年代,黄浦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传染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主要死亡原因开始由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作为主要死亡原因的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中毒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始成为上海市黄浦区居民面临的影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水平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此种情况符合黄浦区亦是上海市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学特征,符合上海市与发达国家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特点。在经济以两位数持续增长,同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继续加强急性传染病防治的同时,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与干预,加强对主要影响低年龄组有关死因的防治工作是今后黄浦区也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亦是继续提高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的关键所在。

4 参考文献

[1]戴志澄.疾病与监测——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5.

[2]WHO.世界卫生报告[R].2005,2006.

[3]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荣清.中国人口死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08-02-18)

推荐访问:黄浦区 上海市 变迁 寿命 期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