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自我鉴定 时间:2021-07-07 10:39:55

十七大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继提出了“五化”目标明确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目标,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不仅仅局限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简单问题上。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综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要能够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五化”就可以解决的。从一些典型试点的经验不难看出,在新农村建设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绩,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五化”只是最基本的指标,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跨越突破。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未能统筹兼顾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中,急功近利、过分地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建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导致环境恶化、不和谐发展。

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居住环境有所改观,但农村的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1 各种经营单位和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重。随意倾倒、排放的“三废”常见于道路两侧、河滩河流,对农村环境、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水源污染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化肥、农药和地膜因使用不当、利用率低,残留在土壤、水体及大气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人畜造成了危害;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的露天堆积,导致有害病菌病毒扩散传播,成为疾病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病源,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1.2 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有增无减。长期以来由于村庄建设无规划,村中无卫生公厕、道路缺少硬化,农民多注意自家内的卫生,畜禽散养、农家肥和废弃物在村内乱堆乱放、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司空见惯。农村水体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染饮用水源,或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生产安全。

1.3 能源利用方式仍以作物秸秆、薪柴和煤炭等原始方式为主。农民炊事、取暖等采用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较少,更多地燃烧秸秆、薪柴、杂草等,在造成木材浪费,破坏植被,加剧污染排放的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即使在一些条件稍好的地方,利用秸秆量较少后,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却屡禁不止,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既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还往往影响交通,酿成事故。

2 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措施与对策

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一是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二是广大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差距;三是长期以来对农村环保治理监管不力,投入不足、欠账太多造成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把保护农村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2.1 营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传。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建议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科教片、宣传图板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

2.2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建议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有机肥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2.3 加强环境管理,保障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建议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

2.4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资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

2.5 建立生态维护补贴扶持体制,促进农村环境良性发展。建议要抓住水库上游、流域两侧、湿地等关系重大的区域,设立确定自然生态恢复或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结合搬迁改造,引导在这些区域内对环境影响大的村庄,迁移到符合环保要求的宜居地域。同时,确立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体制,建议设立生态维护奖励扶擀卜贝占资金,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村镇和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3 着力解决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结合实际,找准着力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应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上,切实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工作重点应放在强化农业基础上。一是大力发展种植业。围绕粮食产量建设,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屯、村和乡镇。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依托半山区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力争使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务工。加强投资创业服务,鼓励农民多业增收。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必须从农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做起。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树立“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加强村村通饮水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村村通饮水工程,县乡村主要领导亲自抓,解决了农村的饮水问题。三是加快农村住房建设。采取统一改造、分散建房等模式,努力让贫困户居有定所、居住安全。落实泥草房改造政策,探索撤点并屯,集中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四是加强村屯环境整治。努力实现村村屯屯都有新面貌。五是帮助后进村转化提高。采取领导包、部门帮、财政扶等办法,帮助后进村抓好班子建设以及道路建设、饮水工程等重点工作。六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低保扩面,同时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试点。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推广互助合作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种田大户牵动型土地流转模式。二是发展农村金融。围绕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在现有两个资金互助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民互助性质的金融机构。同时,探索发展村镇银行。三是发展农业保险。采取财政补贴、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在农民参保积极性高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的乡村,进行保险试点。

加强农村管理,不断提高领导农村发展的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必须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搞好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为农村着想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惠民政策和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在建设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推荐访问:新农村 实际问题 文明建设 着力解决 生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