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医药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自我鉴定 时间:2021-08-04 10:18:45

摘 要:本文就医药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药院校 公益创业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课 题: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众创引领下医药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路径研究”(项目标号:16SKGH235,项目主持人:李文辉)系列研究成果。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通常被翻译为“社会创业”“社会创新”,指在个人或组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民对更多更优质的医疗资源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而且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在医药卫生领域开展公益创业大有作为且势在必行。医药院校因其专业性及特殊的办学定位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开展公益创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医药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可行性极高。深化对医药院校实施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医药院校实施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公益创业教育是适应和促进“健康中国”和“双创”战略的需要

“健康中国”和“双创”战略作为当前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致力于解决新时代公众健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双创”战略则致力于解决经济转型期创新驱动发展和动力问题。“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成为未来中国越来越关注的领域。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资源分配不均、医疗领域投入不足、疫病防治缺乏保障体系等重大难题。如何以创新创业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能否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实现“健康中国”与“双创”相互

促进?

公益创业是运用商业运作的方法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创新性与公益性二者的完美结合。公益创业主要集中于医疗卫生、养老、助残、社区服务、疾病救治、医疗服务、抗震救灾等社会领域。“健康中国”战略下,医药类公益创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和产业先导性,能构筑起创新创业和护佑健康的创业新模式,理应成为“双创”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优先发展的领域和行业。因此,医药类公益产业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青年是公益创业的主体,高校作为公益创业的主导,应该有所作为。通过青年学生包括医学生的公益创业实践,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相结合、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期效应相结合,助力“健康中国”和“双创”战略。因此,医药院校应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功能,围绕公益创业开展教育及实践探索,实现专业性与公益性二者的完美结合,构建公益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助推“健康中国”和“双创”战略。

2.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和教学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师制、学徒制、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等方式是各高校普遍备受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大学年限比其他普通专业多一年甚至两年的医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他们已经面临学业紧、学习任务重、就业工作压力大等诸多难题。如何扭转医学生重技能轻理论、重实用轻价值、重能力轻素质的倾向?如何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这是医学院校长期以来思考探索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途径。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创业形式,是一种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医学生社会实践、临床见习、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成为连接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桥梁,成为专业学习与技能学习的途径。因此,公益创业教育是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与公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医学院校创新型和公益性人才培养。

3.公益创业教育为医学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医学事业,离不开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事业的精神和灵魂。没有了人文精神的医学,犹如摆放的冰冷医学器械,更有甚者,可能会变成戕害生命和荼毒生命的刽子手。

公益创业教育是融入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孕育着“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双重基因,是志愿服务过渡转化、重组、升级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抓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在公益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公益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能力与素养的统一,也有利于构筑全员参与、全景互动、全程贯穿的“三全”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和持久性。

二、医药院校实施公益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医学生自身的独特优势

首先,医学生有激情有梦想有斗志,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接受尝试创业挑战。新时代呼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他们富有激情,精力充沛,敢于创新,敢想敢做。他们大多拼劲足,渴望干一番事业,人生出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这些恰好是从事创业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要素。其次,在校期间的公益实践和岗位实习可培育他们的公益素养和担当精神。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公益活动正走上常态化、有序化和制度化道路。通过在校期间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以及公益类社团、公益类课程提升了医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习岗位中,公益素养、担当和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文精神得以强化,这些都为公益创业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奠定精神基础。最后,他们具备一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养老助残等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医药类公益创业的专业基础。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生在从事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疫病防治、营养保健、老年护理、环境卫生领域的公益创业,具有捷足先登的优势,创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成功。

2.国家政策法律和政府的倾斜支持

尽管中国在公益创业领域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但简化办事程序、支持和保障公益創业的法律体系已处于不断完善之中。2016年3月审议通过并已出台的慈善法为大学生微公益和公益创业活动提供合法的法治环境。政府组织、企业、公益组织、新闻媒体都有支持和宣传公益创业的倾向,共同参与筹办的公益项目、论坛也落地开花。公司、社区服务组织等公益创业形式多样,各地的公益服务大赛、项目大赛、公益创投、公益孵化项目、公益筹资、公益创业扶贫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部分地区的政府加大了扶植和支持力度,同时媒体也发挥着导向和舆论引导功能。一些青年公益创业项目可获得专业的组团、课程、法律、募资、领导力等方面的培训和资助,公益创业的发展势头良好,部分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

3.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在欧美国家,公益创业教育相对成熟,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成立有相关的研究中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而国内高校,如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高校成为中国率先推广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湖南大学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成立了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建立了“公益助学+就业+创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形成的理论成果可供借鉴。

实践方面,有不少企业、慈善组织、新闻媒体关心、关注、助力公益创业的成长。为激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公益创业中,恒源祥集团在公益实践中探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模式,联合中国青年报发起了关心、关注、扶持和服务青年创新、创意、创业的社会化公益平台——“青年恒好”。总体来看,由政府组织、新闻媒体、慈善组织、企业共同关心、关注、助跑公益创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4).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访问:必要性 公益 可行性分析 院校 医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