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思考

自我鉴定 时间:2022-04-14 10:13:34

摘要: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青年踏寻孔子行脚”活动为两岸青年克服认同障碍、深化文化交流开辟了崭新道路。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一是要强化组织规划,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二是要强化文化纽带,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三是要践行社会责任,培育青年优秀品格;四是要树立国际视野,推动青年就业创业。

关键词:海峡两岸;两岸青年;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6)01-0067-04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海峡两岸青年携起手来相互交流学习,为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努力。随着两岸经济、社会交流的深化,一些因两岸长期分离造成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仅靠两岸经济交流难以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给后人解决。”我们要不断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促使两岸青年通过交流形成共识,共同开创海峡两岸的美好未来。重庆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城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节点。重庆市大渡口区通过承办“青年踏寻孔子行脚”活動(下文简称“孔子行脚”活动)积累了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经验,为两岸关系深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青年认同障碍

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惨败的直接导火索是“反服贸”运动。台湾青年在运动中充当了急先锋角色。这是最值得警惕的,凸显出部分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的认识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岸青年之间存在认同障碍。

(一)政治经济割裂造成的障碍

台湾自开放“党禁”以来,各方政治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攻讦、明争暗斗、攫取权力是台湾政治的常态。在此常态下的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缺乏一致性、一贯性和连续性,致使岛内资本流向大陆。伴随大陆经济腾飞,流向大陆的台湾资本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台湾富裕阶层的财富,致使台湾青年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另一方面,资本持续流失导致岛内产业“降级”,高学历者就业困难。据台湾劳动主管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岛内大学本科生的起薪是27 152元。1998年岛内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是29 887元,比2014年高1 000多元。收入的逆学历化发展使台湾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承担了较大压力。在“绿营”势力推动下,台湾部分青年视两岸经济合作为造成其就业困境的根源,将大陆青年视为其就业机会的“竞争者”“掠夺者”。这对两岸青年携手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造成极大阻碍。

(二)历史共识割裂造成的障碍

同一民族对民族历史应具有基本共识。对两岸关系而言,历史共识是两岸和平稳定的基石。岛内在李登辉时期开始“修改”教科书,推动“去中国化”,刻意扭曲中华民族历史,削弱台湾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在“反服贸”运动中,作为占领“立法院”急先锋的青年大学生正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中被培养出来的。这部分台湾青年在“台独”思想影响下,刻意用1949年把台湾族群割裂为“本省人”和“外省人”,制造族群对立;更有甚者竟认同日本殖民统治,以“日治”美化“日据”。例如台湾绿营节目某主持人认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伤害那些曾经被日本侵略者强征兵役的台湾人感情。由此不难发现台湾青年对自身历史定位的模糊。台湾青年在“中国人”“华人”“台湾人”之间的自我定位踌躇、彷徨,增加了两岸青年之间的隔阂。

(三)文化认同割裂造成的障碍

两岸政治、经济、历史的长期割裂,致使两岸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出现差异。长期以来,台湾学界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究其原因是蒋介石曾在台湾开展“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通过这一活动,蒋介石大力提倡“忠孝、仁义、信义、和平”“四维”“八德”等传统文化观念。这虽为祛除台湾殖民文化、恢复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日本和欧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加之李登辉及民进党推动“去中国化”,导致台湾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当前,讲求秩序性的传统文化价值难以吸引台湾青年一代。部分台湾青年深受西方“街头政治”文化影响,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内核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既影响了台湾自身发展,也为两岸文化认同带上了沉重枷锁。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服务当前中国发展早已成为大陆青年一代的共识。两岸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为深化青年文化交流埋下了隐患。

二、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尝试

重庆市作为对台交流的高地,着眼于弥合两岸割裂,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以两岸青年为主体,开展了“孔子行脚”活动。大渡口区作为活动承办方,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注重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与接触,努力营造两岸青年深入交流的良好平台。

(一)以相互了解为前提,全面展现历史文化

共同的历史塑造共同的文化。“孔子行脚”活动立足于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力求真实展现海峡两岸的共同历史。“孔子行脚”活动以大足石刻、三峡博物馆、重庆大轰炸遗址等历史文化景点为重要参观对象,特别是以重庆在抗战时期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历史为纽带,引导台湾青年了解历史、认同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正确认识两岸关系,提高历史文化认同感。

(二)以服务公益为宗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孔子行脚”活动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精神为出发点,动员两岸师范类高校学子开展教育教学、助残养老等公益活动。两岸学子团结协作,共同弘扬以“仁”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该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两岸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精神内核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孔子行脚”活动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种下了传播的种子。两岸师范类学子的言传身教必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三)以相互学习为平台,搭建交流互助桥梁

“孔子行脚”活动通过组织两岸青年共同学习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两岸学子主要就两岸基本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沟通,探讨了双方在各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利弊。通过相互学习,为参与这次活动的、即将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两岸青年在今后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方式、推动学校转变管理体制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和经验,为两岸开展更多的学术合作营造了良好平台,能促进两岸青年更多地开展对话和交流,不断增进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四)以团结协作为要旨,培养合作共赢精神

大陆与台湾既有竞争也有合作,青年之间也是如此,但归根结底两岸合作是主流、两岸青年携手共进是主流。“孔子行脚”活动以团结合作为侧重点,提升两岸青年的配合协作能力。在活动中给予两岸青年学子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充分展现两岸青年的不同特质,促进他们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在参与活动的两岸青年中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为未来两岸青年合作共事奠定良好认知基础。

(五)以能力培训为重点,着眼青年未来发展

鉴于两岸青年在就业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困难,“孔子行脚”活动将个人能力培训作为重点,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两岸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着眼于两岸青年未来发展,着力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使台湾青年既了解了大陆青年的就业、创业实情,也感受了大陆的创业机遇和环境。这对鼓励两岸青年开拓视野、携手合作、艰苦创业,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面对全球化、激烈化的未来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对策

重庆市主办的“孔子行脚”活动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以文化为纽带,以增进两岸青年相互了解的方式开辟了两岸交流的崭新道路,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一次成功的试点。活动要继续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发挥更大作用,需进一步拓展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用更广阔的空间、更深入的交流、更密切的合作塑造两岸青年的共同未来。

(一)加强组织规划,深化两岸青年交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通过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奠定和平统一基础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最突出的是当前大陆在对台经贸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至今日,两岸交流已从经济领域走向更深入、更复杂的文化领域。大陆要在对台文化交流领域把握主导地位,深化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夯实两岸未来和平统一的基础。以重庆市“孔子行脚”活動为蓝本,不断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大有可为。

一是要把海峡沿岸的主要城市、与台湾有历史联系的城市、赴台定居人员较多的城市作为对台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对台交流主题,定期举办以两岸青年为主体的交流活动。二是要进一步扩大两岸青年交流的规模。在吸引更多台湾青年赴大陆交流的同时,增加大陆赴台交流青年的人数,既要让台湾青年了解大陆,更要让大陆青年了解台湾,保持参与两岸交流的青年比例和基数,巩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基础。三是要扩大两岸青年交流的覆盖面。岛内政治格局主要为“北蓝南绿”。这虽与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的人口迁徙等历史原因直接相关,但关键取决于当地与大陆的交流程度。因此,进一步拓展两岸青年交流应扩大覆盖面,特别要加强与台湾“泛绿”地区青年交流,巩固两岸和平基础。

(二)强化文化纽带,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要始终突出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两岸青年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形成共同愿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有财富,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不可否认,在欧美文化大行其道的当前,中华文化处于弱势。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困惑也存在于个别大陆青年中。因此,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应主动承担起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

一方面,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应培养中华文化信仰。主办单位要组织两岸青年以研讨会、论坛、辩论等形式探讨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价值,把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交给两岸青年共同决定。另一方面,在两岸青年交流中要大力倡导“和合”文化。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但是部分“台独”分子极力制造事端,恶化两岸关系,宣扬大陆威胁,对台湾青年的确产生了不良影响。两岸青年交流要以和为贵,突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为两岸青年交流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践行社会责任,培育青年优秀品格

社会责任不仅是青年人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青年人认识自我的价值基点。现实社会中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两岸青年不能受西方“街头政治”影响,忽略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历史性和艰巨性,用一些非理性、非客观、非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类社会问题。“孔子行脚”活动大力弘扬以“仁”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呼吁青年践行“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社会责任。这正是当前青年一代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只有充分发挥这种精神,才能为中华民族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

一方面,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要引导青年摆脱“全民政治”的怪圈。深化两岸青年交流应在“孔子行脚”活动所倡导的服务社会公益的基础上,引导青年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变成实践,避免台湾青年受“全民政治娱乐化”的影响,把变革社会的激情付诸非理性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要侧重培育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青年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变革社会的有效途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应突出这一主题,大力倡导两岸青年参与教育教学、助残养老、公益诉讼、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通过交流活动创造参与机会,引导两岸青年用正确方式承担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树立国际视野,推动青年就业创业

参与“反服贸”运动的台湾学生的主要观点之一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会剥夺其就业机会,加重其生活压力。针对这一观点,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要普及创业文化,鼓励两岸青年树立国际视野,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一是要增进了解、把握机遇。邀请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交流,使其认清造成两岸青年就业困难、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等难题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危机。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火车头”,大陆是值得两岸青年珍视的机遇所在。二是要提升两岸青年的就业能力。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解决高学历青年就业难这一棘手问题,需以专业培训项目提升青年就业能力。两岸青年交流要更加注重对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更多的就业培训项目。三是要为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造良好机会。以两岸青年交流为基础,参与两岸城市交流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出台就业帮扶政策,制定向台湾青年倾斜的优惠政策,鼓励有需求的海峡沿岸企业招录台湾青年。四是要推动地方政府制定无差别的青年创业扶持政策。通过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宣传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两岸青年联合创业。地方政府要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提供财政税收、基础服务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推动两岸青年创业人才的交流合作,为两岸青年交流营造活跃氛围。

责任编辑:孙德魁

推荐访问:文化交流 关于加强 两岸 思考 青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