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研究

自我鉴定 时间:2023-06-21 12:50:08

zoޛ)j首自我博弈和相互博弈中达到一种暂时的稳定,形成了旅游者希望旅游商业化得到控制的诉求为动力,政府选择性干预、居民和经营者被动参与、公司成为主导力量的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

关键词: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068-05

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古村镇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氛围成为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和吸引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古村镇旅游得以蓬勃发展。

现代旅游经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是以旅游产品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而商业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旅游和商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业发展必然带来商业化现象[1] 。保继刚[2]认为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而旅游商业化必然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旅游商业化使古村镇旅游经济飞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给居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商业化氛围过浓或过度商业化使游客对古村镇的满意度下降,使古村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遭到破坏,阻碍古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商业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分别采用定性、定量或者混合研究的方法,以外部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符号学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创造性破坏模型等为理论基础,对古村镇的旅游商业化特征、旅游商业化的演化机制、旅游商业化的影响与评价以及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方法等进行研究。如保继刚[2]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丽江和周庄等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分析。徐红罡[3]研究了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动态过程,建立了文化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林敏慧[4]用创造性破坏模型分析了西递村旅游商业化进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多个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措施,如保继刚[5]等追溯了西递村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提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和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学者们目前主要选择那些出现不同程度过度商业化倾向的古村镇作为研究对象,如同里、周庄、丽江、凤凰等古镇,分析他们的旅游商业化特征、形成机制、控制建议和治理模式等。只有个别学者以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古村镇作为研究对象,如西递,保继刚和林敏慧[4]认为西递在政府的强有力的干预下进入一种稳定均衡的发展状态,而没有过度商业化。可见,目前学界缺乏对旅游商业化程度较低的古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及其前期干预的研究,但对这些古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前瞻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司古镇目前旅游商业化程度如何?政府是否已对旅游商业化进程进行干预?政府采取哪些手段进行干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下司古镇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

2 数据来源與案例地概况

2.1 数据来源

笔者于2017年9-11月期间多次到下司古镇1进行实地调研,从清江旅游公司(开发区开元城投公司旗下成立的子公司)、下司镇政府、下司景区的微信公众号和下司AR的APP等处拿到大量的二手资料。另外,笔者对下司古镇的主要旅游线路上沿街一楼民居的使用功能进行了调查,对凯里市开发区管委会、下司镇政府、清江旅游公司、下司古镇商铺经营者、游客和居民等进行了深入访谈(表1 深度访谈样本情况),拿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里的主要旅游线路包括老桥街、清江街、文创街、码头街和小吃街等五条街道以及下司古镇牌坊、芦笙广场、老戏台、新民艺创客中心、阳明书院、禹王宫和大小码头等旅游景点。其中,清江街和老桥街原本是下司古镇的主要集散地,赶集的主要场所,老桥街2016年以前还是通往凯麻高速入口的必经之道(现已在古镇外围修新大桥),人流量较大。2016年7月,清江旅游公司成立后,对下司古镇进行整体提升打造,将赶集的流动摊贩转移到下司古镇外。2017年8月1日,清江旅游公司开始收取门票,在下司古镇的各个出入口设立关卡,禁止车辆进入,本地人和赶集的外地人凭借身份证进入。在以上事件的影响下,老桥街原本面向居民的几家批发店、杂货店等生意萧条,已经关门,准备将门面出租,成为笔者统计中的空铺。清江街部分民居功能这一年来变化较大,本研究的统计以笔者调查期间的功能为准;码头街和1808文创街是清江旅游公司重点打造的街道,部分村民因此看到了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商机,借助政府包装之际,整修门面打算做生意或者出租,也成为空铺。

2.2 案例地概况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距离凯里市区17公里,距离凯里高铁南站9公里,距离贵阳机场1.5小时车程,全镇总面积139平方公里,近5万人,多以汉、苗、仫佬等民族为主,是黔东南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西入口的第一重镇。是“世界名犬之乡”、“世界一流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中国龙舟冠军之乡”、被誉为“清水江上的明珠”。

下司古镇核心区面积约8公顷,是目前旅游者的主要活动区域。近年来,下司古镇接待游客量逐年上升,2017年截至11月初,下司古镇已接待游客将近100万人次,其中,十一国庆期间接待游客将近30万人次。

3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特征分析

旅游商业化既不同于过度商业化,也不是具体的文化或者仪式的商业化,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铺的顾客群体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铺商品的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2)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 [2] 。借鉴此旅游商业化的界定,笔者对下司古镇商业功能、商铺顾客群体、商品种类和商业业态、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和数量以及商业投资情况等特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如下:

(1)下司古镇商业功能分类

旅游发展之前,下司古镇是一个完全生活性空间,古镇内的商业是为居民的生活服务的,以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社区商业[1]。商业业态和商品种类主要是为古镇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店、杂货店、理发店、服装店和小吃店等。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后,旅游发展推动了其商业功能的转化(表2),大量面向旅游者的商铺在古镇出现,商品种类和商业业态发生变化,新出现的商业业态主要包括旅游工艺品店、特色服饰店、地方特产店、饭店、客栈等。部分之前面向居民的零售业和饮食小吃店也调整销售商品种类、不同程度地迎合游客需求,转向同时面向旅游者和居民的综合性商铺。部分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服装店、理发店和药店等仍然存在。

(2)下司古镇商业空间布局

下司古镇是下司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镇政府所在地,旅游发展之前,是整个下司镇居民的主要集散地,赶集的主要场所,下司及周边村民在以清江街为中心的各个街道上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古镇商业的空间布局以清江街为核心向周边街道辐射。旅游发展之后,下司古镇商业化的空间格局依托原有的商业设施,在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影响下,主要分布于旅游者的主要游览线路上、主要景点周边和主要出入口。

旅游发展之后,下司古镇的商业功能开始逐步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商铺首先出现在传统老街(清江街、老桥街),之后出现在古镇出入口(牌坊周围)、主要旅游景点附近(芦笙广场、阳明书院等周边),2016年7月,清江旅游公司接手下司古镇旅游开发之后,着手打造小吃街、码头街和1808文创街,使之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步行游览线路,增加旅游者在下司的逗留时间和消费。由于这三条街的建筑包装改造和环境风貌提升刚刚完成,商铺的数量相对较少,零散地分布于各条街道上,商品种类和业态还比较单一(表3)。小吃街主要是当地居民开铺经营当地特色小吃,码头街和文创街这两条街的商铺主要是清江旅游公司出资租下当地民居,然后免租引进一些特色工艺生产、展示和体验项目,以及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码头街有4项引进的特色工艺体验项目,文创街有6项引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这三条街保留了大量的空铺和居民生活用房,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司古镇原汁原味的生活景象,深受旅游者喜欢。

(3)下司古镇商业服务对象

旅游者是古镇旅游商业化的驱动力和根源,2012年下司古镇旅游开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逐渐成为下司古镇的主要服务对象,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逐步增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铺商品的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如表4所示,目前下司古镇主要面向旅游者的商铺为67家,占商铺总量的46.85%,商品种类主要有苗族刺绣工艺品、苗族特色服饰、土特产店和饭店旅馆等,可以看出,下司古镇旅游商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手工艺品较少(主要有清江旅游公司引进的4项特色工艺体验项目和6项非遗体验项目),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主要面向居民的商铺34家,占商铺总量的23.78%;面向旅游者和居民的饮食小吃、零售业和休闲娱乐项目等42家,占商铺总量的29.37%。可见,下司古镇目前大部分(76.22%)的商业门面跟旅游相关,古镇内商业店铺对旅游的依赖很大,且与旅游的相关性较强,而且将来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商业化程度有加剧的倾向,可以认为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

(4)下司古镇商业资本结构

旅游发展之前,下司古镇内的商业经营主体以本地人为主,大多是居民利用自家一楼商铺經营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杂货、副食产品和服装等,有少量的外地商人在古镇内租房开药店、理发店和进行百货批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下司古镇投资主体的复杂化,投资资本结构随之发生改变。

目前下司古镇商业经营主体除了用自家商铺开店的本地人外,还有部分下司居民和下司周边的村民首先洞悉了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商机,在下司古镇主街即清江街租门面经营苗族服饰、银饰和少量其他旅游工艺品。另外,还有部分外来投资主体看好下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而进入下司古镇,租用当地居民的铺面经营旅游商品,其中,包括清江旅游公司租用当地民居经营酒店和饭店提升下司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引进特色工艺体验项目丰富下司古镇旅游产品,引进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如表5所示,下司古镇外来投资资本和本地投资本几乎平分秋色,外来投资经营主体占45.45%,而本地投资经营主体占54.55%。可见,目前下司古镇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比例较大,外来商业人口置换程度相对较低,本地居民仍然是古镇空间的主要利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下司古镇原生态的生活性景观。是以,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但其程度相对较低,处于初级商业化阶段。

4 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

商业化现象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旅游商业化程度不同会对古镇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古镇内部商业功能转换,人口置换,建筑功能重构,更有甚者地方传统文化被异类文化侵蚀,本地居民大举外迁,出现旅游地空心化等现象。当经济发展以文化的流失为代价,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时,即商业化的发展超过“度”的限制时,旅游开发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单向度转化过程,即陷入多数学者所言“过度商业化”局面。周庄、丽江、凤凰等古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商业化倾向,这是不利于旅游地的长远发展的,学者们倡导“有限制”的商业化。适度的商业化可以为古镇的修复与发展提供资金,并通过解决居民就业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传统文化经商业化运营得以从封闭的状态解脱出来,通过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而实现自我更新,故适度的商业化有助于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1]。前文的论述中可知下司古镇目前已经旅游商业化,但是商业化程度较低,仍在适度范围内。那么,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将来能否一直保持在适度的范围,而不超过度的限制呢?目前是否有有效的旅游商业化控制措施呢?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笔者试图分析目前下司古镇各利益相关者之前的博弈(图1)以及旅游商业化的控制机制(图2)。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地方政府(下司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清江旅游公司、商铺经营投资者、居民和游客。

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初期,政府主导编制《下司古镇概念性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包括专项规划《下司古镇启动区概念性建筑设计》。该规划对古镇核心区的整体布局、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等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探索古镇如何开发建设,古镇核心区保护开发如何进行。2012年,黔东南州下文成立了黔东南州下司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工程指挥部这一临时机构,直接主导下司规划建设、融资、征地拆迁和古镇环境风貌整治等工作。在《下司古镇启动区概念性建筑设计》的指导下,政府主导、大力投入,指挥部具体监督执行,对下司古镇核心区350余栋建筑进行木结构外包装,所有街道路面铺成石板路,打造古镇氛围,政府还限制所有民居建筑不能超过三层以免破坏古镇特色。可见,2012年以来,政府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力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并提升旅游者的满意程度。

至于旅游商业化程度控制上,政府相关人员表示:

“下司旅游刚刚起步,旅游商业化是必须的,要不然游客来了吃的住的没有,也没有东西买,旅游发展不起来。不过,我们也不会让它泛滥,我们会配合公司控制好业态,引导和控制好经营者,不像丽江和周庄那样。”          ——A2

“我们负责包装房子,铺石板路,村民允许的话宽敞的院子我们也帮他们铺成石板的,这样才有古镇的感觉。但是有些村民自己不愿意也没办法。我们还限制村民建房不能超过三层,太高就没有古镇氛围了。其他的就是由公司管理,门票他们收,后面那些街道也是他们打造,他们比我们更重视旅游发展,要不怎么养活一大公司的人。” ——A3

可见,地方政府的态度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在上级政府的监督考核下对旅游商业化进行了部分强制性干预,他们包装民居、铺设道路、限制建筑层数,还把下司古镇的赶集场所转移出古镇核心区。同时,清江旅游公司成立后,他们退出主人翁的舞台,认为清江旅游公司是专业公司,更有理由和能力把下司打造好,为了避免下司古镇“像周庄和丽江那样”, 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清江旅游公司整顿商业秩序,让城管等相关部门配合公司展开工作。另一方面,他们支持和鼓励村民经营商铺,增加旅游收入,发展旅游经济。

2016年7月,开发区开元城投公司成立子公司清江旅游公司负责下司古镇的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清江旅游公司入主下司古镇后,主要采取几项重要措施介入旅游商业化:

第一,着手提升下司古镇风貌环境,聘请园林专家对下司各主要旅游线路进行造景和环境美化等,临聘多位下司居民负责下司古镇的环境卫生工作,既给下司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参与旅游的发展中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给旅游者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创造一个宁静、别致、典雅的古镇空间。

“村民们门口的盆栽、花卉都是公司专门请园艺专家来弄的,这样子可以美化环境,我带的很多外省团都很喜欢,说下司很安静、很漂亮,周庄和丽江那些商业化氛围太浓了,下司商业化不浓,有机会还会再来。”            ——B3

第二,清江旅游公司成立秩序部对流动摊贩进行严格管制,不允许任何人在下司古镇各个旅游线路上摆摊,还有安全生产部门对古镇的饮食小吃进行卫生安全检查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游客的利益和安全,也有效地遏制了商业经营不规范的局面。

“我们每天都会有几个巡逻人员在古镇里巡逻,严禁流动摊贩,规劝他们用自家的门面开店,如果不听我们就请城管,因为我们没有执法权,旅游发展、商业化控制需要政府和居民配合,这不是靠公司就可以的。”            ——B2

第三,清江旅游公司重新修缮大小码头、禹王宫(两湖会馆)、阳明书院等旅游景点,重现其“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彰”的活态历史;创建新民艺创客中心,以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理念,招纳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将民族、民俗、文化与生活结合起来,现场创作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研究与弘扬当地民族工艺、民族传统文化;以黔东南民族文化、下司商埠文化、马帮文化、码头文化为主线,编排“喜遇下司”,每天多场实景互动行进式演出,现场重现下司多元婚俗。另外,改善小河湾(贯穿下司古镇核心区的水渠)的水质,修缮架于小河之上的莲心桥、良心桥等风雨桥,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氛围。总之,清江旅游公司挖掘、复兴、保护和弘扬下司古镇的多元传统文化,淡化旅游商业化氛围。

第四,清江旅游公司租用当地民居经营酒店、饭馆等,还将广东会馆、桔园等打造成为融入下司多元文化的精品酒店和膳食中心,试图对当地居民和商铺经营者们进行引导和示范,鼓励他们自主经营,并以商业化的形式展示本地文化的内容,将古镇的传统文化与商业的形式相结合。

“他们(村民和经营者)都不会经营管理,我们先做几家,他们看到生意好就会有样学样,就会自己去开有特色的饭馆和客栈这些了。”  ——B1

最后,清江旅游公司在下司规划的基础上提升打造小吃街、码头街和文创街。并在码头街和文创街租下当地民居十几间,免租引入了特色工艺体验项目四项和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六项,开设特色工艺作坊,让游客们了解并能够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带回家。这一方式虽然使下司古镇商铺数量增加,但是有利于改变下司古镇工艺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让手工艺品数量增加。

可见,一方面,清江旅游公司打造旅游街区,租用民居经营酒店、饭馆等,提升下司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并享受旅游商业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清江旅游公司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又意识到旅游商业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挖掘、复兴、保护和弘扬下司古镇的多元传统文化,营造历史文化古镇的形象,淡化旅游商业化氛围。可見,清江旅游公司逐利的同时承担了其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成为目前下司古镇控制旅游商业化的主导力量。

旅游者前往历史村镇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消费驱动下的行为,适度旅游商业化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吃、住、行、游、娱、购的消费需求。但是,旅游商业化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旅游者消费的体验质量。

“古镇的多元化建筑让人耳目一新,景区内原住民生活淳朴,商业化气息不浓,但愿今后还能如此。”  ——下司古镇游客意见表

“还是很原生态的,没有失望。”——下司古镇游客意见表

“挺好的,就是购物场所太少了,希望增加。”  ——下司古镇游客意见表

“下司古镇山水富饶,民族风情浓厚,是个值得旅游的好地方,但是我觉得特色小吃和酒店住宿应该扩大化。当然也不要搞得商业化太浓。” ——E2

“感觉还挺古色古香,保持得很好,希望继续保持下去,下次有机会还会再来。”  ——E1

笔者通过访谈和翻阅下司古镇游客中心的游客意见表发现,旅游者对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的感知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有的旅游者认为下司古镇还不能满足他们对吃、住等的消费需求,认为下司古镇的接待能力还需提升,应该对特色小吃、酒店、工艺品店等扩大化经营;大部分旅游者则认为下司古镇传统文化保持较好,希望保持下去。可见,旅游者对旅游商业化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他们都“不希望商业化氛围太浓”,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一意见反馈给清江旅游公司等相关部门,普遍希望诉求旅游商业化要控制在一定规模之下。一旦旅游商业化过度,旅游者将会用脚投票,不再前往该旅游地,因此,旅游者成为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动力。

旅游经营者是旅游商业化的直接推动者,他们为旅游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是,下司古镇2017年8月1日开始收取门票,游客量下滑,对旅游经营者的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成为旅游经营者和清江旅游公司之间的主要矛盾。

“来的都是团队,直接就去他们自己(清江旅游公司)的饭店,谁还会来我们的店。” ——C2

“公司花钱把镇上搞漂亮了,收钱是应该的,但是门票收的太高了,人来少了,你看街上都变冷清了,吃饭的人都没得了。” ——C1

“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码头街那些以后做生意的多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C5

可见,旅游商业化发展跟旅游经营者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一方面,旅游经营者支持旅游商业化,希望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下司古镇照顾他们的生意,个别本地经营者表示现在无田无土,只能靠做生意生存。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商业化发展带来竞争加剧,担心在竞争中被淘汰。部分经营者认为清江旅游公司成为他们生意下滑的罪魁祸首,希望通过政府争取利益。政府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

“收门票游客是有一定影响,但是现在是旅游淡季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个别村民太短视,公司把古镇经营好了这对他们只有好处。”  ——A2

当地居民(本地店铺经营者除外)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不一:

“旅游发展了好啊,公司也好,愿意让我们来打扫卫生,要不然这些垃圾、树啊草啊谁来管。”  ——D1

“镇上的改变太大了,生活跟以前差很多,看着心里不好受。以前就在下面(清江街)买东西买菜,现在跑到那边远得很(政府规划的新农贸市场)。” ——D3

可见,当地居民通过就业或租房等方式参与商业化活动,其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因其参与方式和经济获利程度而有显著差别。在公司或商铺就业或者出租房屋等既得利益者对旅游商业化较为支持;部分码头街和文创街的居民(主要是空铺的拥有者)则希望在旅游商业化中找到获利的方式;其他居民则普遍认为旅游商业化改变了古镇的生活空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综上所述,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公司、游客、旅游经营者和居民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其实都是摇摆不定的,但又在相互的博弈中达到一种暂时的稳定。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下司古镇商业化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及他们与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下司古镇的商业功能、商业空间布局和商业服务对象在旅游推动下发生转化,大量面向旅游者的商铺在古镇出现,它们依托古镇原有的商业设施,在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影响下,遍布于旅游者的主要游览线路上、主要景点周边和主要出入口。从这些转变可以判断: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

(2)下司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古镇内清江街、小吃街等街道店铺林立,旅游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手工艺品较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较多。但是,古镇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比例较大,外来商业人口置换程度相对较低,清江旅游公司有意识引导商业业态走异质化道路。而且码头街和文创街等主要旅游线路上还有部分居民用房,本地居民仍然是古镇空间的主要利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下司古镇原始的生活性景观。是以认为下司古镇目前处于初级商业化阶段。

(3)下司古镇旅游商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公司、游客、旅游经营者和居民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商业化的态度其实都是摇摆不定的,旅游商业化背景下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旅游商业化过度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因此,目前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自我博弈和相互博弈中达到一种暂时的稳定,形成了旅游者希望旅游商业化得到控制的诉求为动力,政府选择性干预、居民和经营者被动参与、公司成为主导力量的旅游商业化控制机制。但是,在这一机制的控制作用下,下司古镇的旅游商业化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还有待笔者的长期跟踪调研。

注释:

1.本文中下司古镇是指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即下司古镇的核心区,清江旅游公司目前设关卡收费的范围,也是旅游者目前的主要活动范围,主要包括老桥街、清江街、小吃街、码头街和文创街。

参考文献:

[1]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2]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3] 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J].旅游科学,2005,19(3):74-78.

[4] 林敏慧, 保继刚.中国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创造性破坏模型的应用检验[J].旅游学刊,2015,30(4):12-22.

[5] 保繼刚,林敏慧.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J].地理学报,2014,69(2):268-277.

【通联编辑:代影】

推荐访问:商业化 古镇 机制 控制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