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海峡西岸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检讨书 时间:2021-07-20 10:19:43

摘要:文章通过对海西承接临港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为海西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字:海西;产业转移;产业升级

“十一五”期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也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分工重组趋势加剧的宏观背景下,每个地区都根据自身的资本、劳力、资源等要素结构来选择发展战略。1984年以来,海西地区企业紧紧抓住了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大陆转移的历史机遇,服装、鞋业、纺织行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在海西地区得到长足发展,促进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海西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地价、电价和劳动力等价格普遍高于内地地区。同时受到周边国家低价劳力的冲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逐渐丧失,海西产业正面临一个升级、转型或转移投资的现实课题。2000年以来,台湾等地掀起新一轮赴大陆投资的热潮,投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汽车、石化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新的产业转移为海西企业创造了又一次创业的新契机。产业发展是建设海西的重要依托,产业转移作为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关系演进的长期趋势,必然会对海西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加快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并融入全球的产业结构中去,有助于构建海西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提高海西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拓展海西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并深化其实践运用。

一、海西承接产业转移与升级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产业转出国家或地区是以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主,承接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成本驱动成为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约束以及地理位置等的影响,长期以来海西工业结构一直具有轻型化特点。进入21世纪,随着化工业增速逐步加快,海西产业承接重点逐步转为机械重化工产业。海西发展重化工产业主要得益于港口资源优势。海岸线曲折漫长,形成诸多优良港湾。因此非常适合发展依托港口资源、具有大运载量、大耗水量、大进大出等经济特征的临港工业,主要包括汽车、石化、港口产业等。

(一)汽车产业

目前,福建汽车产业群已形成了以东南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产业体系。落户东南汽车城的配套企业115家,其中工业企业77家;累计总投资达50多亿元,以轿车和轻型客车为主产品的闽中汽车产业群已享誉国内汽车界,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初具规模的汽车产业群。与此同时,闽南形成了以厦门、漳州两地汽车企业为基础,以“金龙”和“金旅”等客车以及载货车等产品为主的闽南汽车产业群;以漳州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三明为基地,以重、中、轻型卡车及其改装车为主产品的闽西北汽车产业群;以及以青口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产业体系。今后建设东南汽车三四期项目、福建戴-克、华擎发动机等项目,并进一步带动总成零部件企业发展。海西通过这条产业链,力争使东南汽车得利卡的国产化率达到95%、富利卡SUV国产化率达到97%。

(二)石化产业

2001年启动的石油化学工业龙头项目——福建炼化一体化工程,是国外先进技术向海西转移的开始。福建炼化一体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区域——泉州石化工业区,包括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和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及相关的码头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5.49平方公里。泉惠石化工业园规划占地25.55平方公里。斗尾30万吨油码头占地0.14平方公里。总共占地共52.38平方公里。总体目标是把泉州石化工业区建成技术含量高、聚集效应高、国际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国家级石油化学工业区。在定位上,泉州石化工业区以“福建炼化一体化”工程为龙头,带动合成材料、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加工、特种纺织原料、专用化学品等系列开发,形成较强的产业链,以引导投资方向。

(三)船舶港口产业

港口是海西另一个独特的优势。其海岸线长3300多公里,从北到南分布着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可建设5-10万吨甚至30万吨的深水泊位。海西深水港址占全国18%,深水岸线170公里,很多主航道水深15-22米,据评估海西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目前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湄洲湾已初步建成工业港。从中国沿海各个省份来看,集中分布着这么多天然良港的省份并不多见。随着目前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代,需要巨大的海洋运能,需要发展港口工业,海西的港口作用将日益突显。早在1992年海西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由于当时公路、铁路交通还比较落后,工业发展仍然以轻工业为主,发展港口经济的条件尚未成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海西交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高速公路己超过1000多公里,出省铁路增加到4条,港口腹地大大拓展。一批投资超过亿美元的大项日,如炼化一体化项日、东南汽车项日、人然气项日、火电项日、钢铁项日己向沿海大港口集中。港口运输方而。2004年海西完成港口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400多力一标箱,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二、海西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问题

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附加值低的产业。海西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时,由于未能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因而至今产业结构层次仍明显偏低,“小、同、散”现象突出,整体素质不高。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海西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制造业升级方面,由于引进技术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引进成套进口设备多,关键设备和零件少;引进硬件多,软件少;引进多,消化、吸收、创新少;引进一般技术设备多,高新技术少)、没能促使高水平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向本地扩散(甚至出现科技水平的逆向扩散),产业整体层次明显偏低。20世纪80年代转移到海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短、平、快项目,投资少,回收快,如石狮、晋江鞋服产业已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在引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但由于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关键性零部件和市场仍被国际跨国公司所控制,只能以低加工度及加工装配为主。

此外,海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如全省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涉及全部560个大类中的554个,覆盖率达98.9%,许多市的覆盖率也在90%左右。各地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区域产业优势难以突现,企业缺乏规模效益并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当前,省内资源紧缺度及其使用成本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民工荒”、“用地荒”、“能源荒”、“用水荒”、“洁净荒”及运力紧缺等问题相当突出,也均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反映。

海西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完成了第一轮的经济发展。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海西开始逐步转移产业中的优质资本,提高转入门槛。其中石化汽车及港口等产业都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项目,因此延长其产业寿命周期至关重要。由于国际上造成产业转移的原因是迫于环境污染、地价、市场的压力,因此“海西”必须对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港口战略资源等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如果不注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特点,2015-2020年间“海西”部分企业将面临行业退出成本过高的威胁。

三、海西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对策

为了实现海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在承接汽车石化和港口产业转移时,海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汽车产业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应以东南汽车、金龙汽车等多个台商汽车企业在闽投资为契机,继续引进台湾的资金和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大量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在福州、厦门投资建厂,逐步将海西建成我国多车型的中高档轿车生产基地之一。为此应积极扩大与台湾汽车厂商的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台湾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鼓励与台湾资本参与合作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加快提升海西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发并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柴油机增压中冷、共轨和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等新一代发动机关键技术,批量为引进车型国产化配套、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以支持其加快发展,提高竞争力;而对于已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品要继续做大做强;对于在海西尚属空白或开始起步,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如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三元催化转换器等)要重点发展,以基本满足主机配套和出口要求。

(二)石化产业

石化产业要利用泉洲湾石化工业区和厦门海沧经济开发已具备建设大型石化及后加工项目的条件,引进台湾先进的石化业,鼓励台资以独资或合资方式来我省发展石化后加工业,围绕加快“炼化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以扩建炼油、新建乙烯为龙头,带动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系列开发,以上游开发促下游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改造无机化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三大类产品。以此实现油头化尾、顺流而下,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醋酸乙烯等产业。再同步开发并启动世界级的氯乙烯、聚氯乙烯项目,实现氯碱与石油化学工业结合,提升福建乃至全国的氯碱工业水平,实现石油化学工业与盐化工等有机结合,同时发展材料加工和特种材料加工产业,实现石化工业逆流而上的发展。同时不失时机的启动石化工业区的油品及化工码头,建设与化学品码头配套的化学仓储项目,包括乙烯罐区、丙烯罐区、成品油罐区、液化石油气罐区、化学品罐区、化学品仓储保税区等,使泉州石化工业区成为东南沿海油品及化学品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

(三)港口产业

重化工业时代来临,为海西发展港口经济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海西应该集中力量先建设好3个大港口。一是厦门港,它的建港方向应是客货两用的综合性大枢纽港。目前东渡码头己经基木饱和,今后应在海沧和龙海东部(厦门湾南岸)建设大的深水泊位,把厦门港建成全省最大的港口。一是福州港,其马尾港为内河港,客货两用,发展空间有限。应将福清江阴半岛规划为福州港的外港。同时加快罗源湾港口建设,以工贸港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二是洲湾港,含南岸和北岸。目前己初步形成供大项日使用的工业港。今后发展空见还很大。至于海西其他条件较好的港湾二都澳、沙堤港、东山湾的开发,应坚持开发战略,坚持按照项目需要建港,或建成工业港,或建成渔港一切从使用实际出发不贪大求洋也不搞筑巢引凤。福厦两港的建设还应与港口城市建设相协调,使之人气兴叶、市场繁荣,同时注意港口社区与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快海峡西岸港口群发展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3.

2、福建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N].福建日报,2004.11.

3、伍长南.海峡西岸.临港工业发展研究[J].福建论坛,2006.2.

4、叶振宇.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地域差异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1.

*本论文受到福建省科学社会规划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NO.2006B029)资助。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承接 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 海峡西岸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