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苏联模式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

检讨书 时间:2022-03-24 11:19:16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带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历程,探索历程中取得的成功经历和失误教训,都同毛泽东同志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分不开;本文分析研究了苏联模式对毛泽东同志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关键词 苏联模式 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陈雅洁,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邹传黎,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065

一、全盘学习苏联的原因

苏联作为上个世纪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在其《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访问苏联之后指出:“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1955年至1956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同志也极大地关注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他非常认同苏联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并使其同国家工业化相一致。

毛泽东同志对向苏联学习的倡导,虽说是为了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方法,但实质上采取了全盘学习的模式。他之所以选择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笔者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相当缺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虽然具有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宝贵经验,但却毫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就连社会主义的样子都搞不清楚。初生的新中国急需在先进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创造出满足社会主义特征的物质文化条件,而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竞赛中又获得巨大的胜利。到它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和农业化建设上彰显的巨大威力,完全适应新中国在建国初期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从国际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封锁、禁运和遏制,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率先承认新中国政权,并给予新中国援助和支持,苏联派来大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中国重点工程进行援建,帮助中国设计建设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同时还帮助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新中国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得以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才逐步形成。建立在这样的原因上,中国共产党选择以苏为师成为一种必然。可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制定的“一边倒”的国策,实质上就是一篇与苏联在外交上结盟,全面效仿苏联模式建国的行动宣言,从此中国走向全面学习苏联的“苏化”道路。

二、苏联模式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为赢得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援助和支持,稳定国家政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要加以肯定。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自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来看,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和深远的。

从政治建设层面看。由于实施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监督缺乏力度。苏联模式的影响,造成了权利的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大大削弱,甚至引起个人崇拜等一系列问题,这也使得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可避免出现了决策的失误,而且在具体实施中无人对这些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因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从而对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从经济建设层面看。苏联模式在经济建设上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直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轻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消费资料难以满足,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其以指令性计划来实施一切经济活动,否定了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产生大量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低下,从而阻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农业发展上,效仿了苏联模式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急躁冒进做法,造成农业合作化的要求过急、转变过快、形式简单等现象,这些现象在短时间内又难以解决,最终间接造成了“灾荒年”的发生。

从文化建设层面看。苏联模式直接从封建社会跃进社会主义社会,其思想文化保守落后的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甚至一些保守落后的思想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解放初期新中国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从而形成社会舆论的一律化和权威性,通过对文化团体的行政命令等方式来解决文化领域的思想认识和学术争论等问题。结果导致社会文化思维的高度一致化,对文化发展造成了阻碍。

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国初期,其的确发挥了很大的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但其弊端也让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可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三、对苏联模式的再认识

苏联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领导体制高度集权。二是干部终身制和委派制。三是计划经济模式。四是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 。综合这四个特点来看,其在宏观调控方面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确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其率先尝试并实施全面的计划管理方式,也为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建设经验。然而,要根据自己国家具体国情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就必然的被苏联模式局限性所掣肘,其弊端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现出来。尤其当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后,那些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发生了思潮混乱,造成社会动荡。对此,毛泽东同志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他认为:“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因此后来他主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模式,他在讲话中说道:“绝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同志和苏联党、人民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光荣历史”。这表明,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再认识,毛泽东同志初步认识到,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从1956年2月开始,召集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等34个部委,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和建议。并在一个半月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该报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这些方针和政策初步构想了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 后来,由于受波匈事件的影响及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引发社会问题等原因,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两个重要报告以及中共八大上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和政策,都是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以苏为戒,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思考的积极成果。直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前,他一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分析中国的实际,正确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注释: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266.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1.

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8.

王伟光.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功开创.红旗文稿.2009.13.

推荐访问:苏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 道路 模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