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致青春,潜海新生代

检讨书 时间:2023-06-25 16:20:14

黄浦江,上海人民的母亲河。就是这片神奇的水域,孕育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潜水员。公元1951年8月24日,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海关大楼诞生。翻身得解放的第一代潜水员,感恩社会,感恩政府,他们传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从吴淞口启航,走出江河湖泊,闯入大海。

改革开放为中国潜水事业注入了生命力。来自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学会的一份权威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与潜水打捞以及海洋工程服务等相关的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不含军事、运动、娱乐潜水)近1000家,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业人员100000多人,其中各类职业潜水人员10000余人。诚然,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潜水员队伍正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队伍的素质也逐年提升。2003年6月28日,救捞体制改革成功,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作为国家一支海上应急抢险救援力量,主动应对海上突发事件。近年来,救捞专家、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何让中国的潜水事业与国际接轨?张队长是一名出色的抢险打捞专家,他关注下一代潜水员的成长,立志要为中国救捞事业培养第一代高端潜水员。张洪林年轻时曾经是一名潜水员,翻江倒海,身经百战,他知道,国内至今尚没有大学文凭的潜水员,如此庞大的队伍,这不能不说是潜水界的遗憾。当代青年人有着“敢为人先”的志向,他们是改变潜水作业粗放型传统模式的生力军,作为潜水长辈,有责任打造高端潜水员阵营,也为当代大学生开辟一条就业新路。张洪林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很快得到了局长沈灏、局党组书记陈正伟的全力支持。

张洪林梦想成真。2009年12月,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正式接受六名大学生,他们是:管猛、王永恒、苑剑楠、荆长宁、贾琦和陈新映。签约不久,大学生们来到了广州潜水学校接受专业培训,他们系统地学习了水下测绘、水下摄影、打捞工艺、潜水医学等十多门功课,还掌握了自携式潜水、管供式潜水和通风式重装潜水技术,通过严格的技术考核,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空气潜水员》证书。大学生们从潜水外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潜水员,实现了人生职业的“脱胎换骨”。直至结业,他们的潜水记录是:43米。2010年8月10日,大学生们回到工程船队潜水队报到,成为上海打捞局潜水阵营里的一员。就在这一年,又有一位有志于潜水事业的大学生在接受局潜水专业培训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空气潜水员》证书,他就是蒯乃礼,时年26岁,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备系毕业。这样,工程船队大学生潜水员已增至七人。近三年来,大学生潜水员在工程船队潜水队跌打滚爬,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潜水本领。他们起步早,起点高,广泛涉足抢险打捞、海洋工程服务领域,还问鼎潜水高端领地——氦氧饱和潜水。

工程船队大学生潜水员队伍有序扩容。2013年4月,上海打捞局又与应聘的三位大学生签约,他们是:李德鹏、易国栋和张齐。目前,他们在上海打捞局潜水培训中心接受培训。

当代大学生是潮流的追逐者,鲤鱼跳龙门,敢于向传统挑战,向世俗挑战,向自己挑战,他们坚信:闯出去,就是一爿艳阳天。

致青春,潜海新生代!

“海洋梦”离他越来越近

2013年5月18日21时16分,南海海域,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传来喜讯:第一作业小组潜水员张伟平、晁国涛、谭辉搭乘潜水钟成功潜至198米水深,圆满完成任务。紧接着,第二作业小组下潜复核,他们是李洪健、刘程欣和贾琦。引人注目的是,队伍中有一位大学生潜水员——贾琦,角色是:潜水钟钟人。

三年,弹指一挥间。潜水新生代遇到了中国氦氧饱和潜水蓬勃发展的好时期,他们从潜水入门,一步跨越到高端领域。贾琦则领先一步,真是“后生可畏”哉。

贾琦,中等身材,四方脸,两眼炯炯有神,嘴角露出一颗小虎牙,虎虎生威。小贾的家乡山西长治市是内陆城市,自懂事那一天起,神秘的大海一直萦绕着他的情怀,渴望有一天能够与大海亲密接触。高考填写志愿,小贾开始追逐“海洋梦”。他与女友是高中时的同窗,关系甚笃,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当征求女友志愿时,回答更是异常干脆:去接受大海的洗礼吧!小贾如愿以偿,被大连海事大学录取。这一年,小贾的女友被山西农业大学录取。小贾大学毕业前夕,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是应聘远洋公司,学有所成。一个是回到家乡另某职业,安居乐业。这时,恰遇上海打捞局招收潜水员,小贾心动了,他又一次询问女友,请她“定夺”终生,对方不假思索地“指点迷津”:这是难得的人生机遇啊!小贾又一次采纳了女友的建议。如今,小贾与女友天各一方,女友已经是公务员,在社区担任协理员。小贾没有后悔,多的是感谢,感谢女友的真诚。

氦氧饱和潜水,是中国潜水员梦寐以求的领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上海救捞局就开始从事氦氧饱和潜水研究工作,在理论的“围城”一直禁锢了二十多年。救捞体制改革的春风拂起工程船队航船的风帆,2005年年末,潜水小分队来到“春晓”油气田,执行修复油气田漏浆点任务,工程首次进行表面氦氧混合气潜水,作业水深达到106米,获得成功。2006年年末,船队承包了番禹单点立管修复工程,这是一次实战意义上的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和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密切关注工程进展,老局长叶似虬亲自督阵,带领金锋、储永林、徐震涛、胡建和张伟平等一批优秀饱和潜水员,实现了我国氦氧饱和潜水“零的突破”。

工程船队决策层为大学生潜水员精心搭建了发展平台,多次组织他们参与海洋工程服务,担任潜水监督助理、信绳员工作,耳濡目染氦氧饱和潜水全过程。2011年9月底起,船队又组织他们系统学习了氦氧饱和潜水理论知识,请著名救捞专家、老局长叶似虬授课。紧接着,又带领他们前往湛江,在200米动力定位船“康盛口”轮实习,在潜水专家的引领下,七名大学生潜水员逐个进入潜水生活舱、潜水钟,体验氦氧饱和潜水员的生活工作,受益匪浅。结业前夕,培训班安排实操课程。就要成为一名氦氧饱和潜水员了,小贾怎么不激动呢。这天上午,他与另一名学友进入生活舱,控制室只加压一个大气压,一个大气压相当潜水深度10米,小贾似乎有了感觉:耳膜有点鼓鼓的,不一会就消失了。紧接着,对接阀门打开了,小贾和学友匍匐着身子,进入了潜水钟。吊索牵着潜水钟缓缓入水,当到达10米处停顿下来,此刻,潜水钟距离海底不过二三米,潜水钟打开了,小贾潜入海底……实习生涯让贾琦开拓了视野,他浮想联翩,憧憬着事业的未来。

回到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现在时间是:2013年5月14日上午八时。潜水队队长金锋召开潜水员碰头会,传达了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指示:谨慎、细心、踏实。贾琦听得仔细,他知道,这次任务是执行海底脐带敷设工程,进入生活舱共有九人,分三个作业小组,金锋担任潜水总监,自己安排在第二作业组,与他同行的还有李洪健和刘程欣。贾琦进入了临战状态。氦氧饱和潜水作业的流程是这样的:生活舱门敞开,潜水员依次进入,然后关闭舱门。随即,开始加压。这次潜水深度是198米,按照事先预定的作业方案,生活舱需要加压至185米,相当于18个半大气压。换句话说,进舱的潜水员将在高压环境下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加压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五十多个小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0米,150米,185米。加压速度异常缓慢,平均每50分钟加压一米。完成一个阶段加压,停顿6个小时,以便让潜水员有一个适应过程。此刻,随着压力上升,贾琦渐渐适应高压环境,当他看到身边的师傅们笑笑呵呵的摸样,畏惧的感觉就烟消云散了。他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女友,他要把氦氧饱和潜水的亲身经历告诉心爱的人:潜海是勇敢者的路。5月16日傍晚,传来潜水总监话语:现在生活舱加压至185米,你们感觉如何?潜水队副队长张伟平回答:很好!按照规定,九名潜水员将在舱内度过12小时的“平衡时间”,时间过后,就可以进入潜水钟工作了。

氦氧饱和潜水,是可以在水下大深度、长时间作业的一种潜水手段,其作业时间远远超过空气潜水,潜水员在水下作业可以达到五至六个小时。第一班潜水完成了全部作业任务,紧接着第二班潜水,他们的任务是复查脐带敷设位置。且说,潜水钟载着李洪健、刘程欣和贾琦来到185米水深处,吊索嘎然停止。现在,潜水钟深度与生活舱压力持平,潜水员似乎又回到了平地。从这里距离海底只有13米,也就是说,潜水员从现在起,走出潜水钟开始普通潜水,潜水深度是13米。在海底,两名潜水员工作整整五个小时,贾琦在潜水钟内也忙碌了五个小时,他与潜水员不停地沟通联络,随时调节气流阀门,收紧放松连接潜水员的管路,并将情况向监控室汇报。

五个小时后,李洪健、刘程欣回到潜水钟一侧。根据潜水总监的指令,贾琦打开钟门,接应潜水员,然后又迅速关上钟门,动作娴熟得体。李洪健、刘程欣深情地望着这位新同行,不由地翘起了大拇指:好样的!

脐带敷设工程顺利完成。潜水总监指令:潜水员准备出舱。潜水员出舱,需要缓慢减压,其程序与加压类同,需要经过阶段减压、停顿适应、平衡时段多个程序,总耗时竟达到近六十个小时!

贾琦在生活舱、潜水钟生活工作了整整16天,他清晰地记得出舱的时间:2013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

“海洋梦”离他越来越近。

走自己的路,追寻理想

改革开放造就了新生代——八零后、九零后:他们目光锐利,走自己的路,追寻理想。与贾琪一样,管猛、荆长宁和陈新映的潜海轨迹,也经历了从向往到融合的漫长过程。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故事之一。

管猛,圆脸蛋,浓眉毛,性格开朗,身体强壮,浑身上下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今年年初,浮吊船“大力号”在长江口实施抢险打捞工程,笔者到现场采访,曾与管猛交谈过,第一印象是:没有一点书生气。

管猛家乡在南通,是从小喝长江水长大的。他喜好游泳,小学时曾参加过市游泳队培训,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中学时代,管猛英语格外长进,高中时还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2004年6月,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被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分录取。在大学,管猛如鱼得水,他接触了大量的英语原版报刊杂志,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大二时,管猛参加勤工俭学,给一名高中生一对一补习英语,整整一年时间,他坚持每个星期四个课时,让那位高中生英语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年,管猛收益颇丰,不仅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而且,获得了“八级英语”证书。四年的大学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2008年3月,管猛来到南通市郊一家港口机械制造厂投石问路,实习完毕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工厂常年与外商接洽业务,需要外语人才,管猛擅长英语,老板与他一拍即合,签订了一年合同。然而,金融风暴袭击全世界,私营港口机械制造自然难以幸免。工厂开始长时间休假,进而又拖欠工资,管猛感到前所未有的纠结。这年春节,他投资一千元,在庙会摆起了地摊,专卖那种贺年贴,居然小有收获,得到了翻倍的利润。以后,他又开始在网上出售狗粮,送货上门。几个月来,管猛没有间断过寻找职业,2009年5月上旬的一天,当他得知上海打捞局准备招收大学生潜水员时,在第一时间上门面试应聘。自那天起,他就渴望与机械制造厂的合同早一天到期。

2009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上海打捞局人事处召集六名有志于潜水事业的大学生签约,紧接着,安排他们到广州潜水学校学习。管猛感叹万千,他在日记上这样写道:从今天起,我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在潜水学校,管猛系统地学习了水下绘图、水下摄影、打捞工艺、潜水医学等十多门功课,在他看来,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原来潜水行业大有学问。管猛是有心人,当学友们正在攻克知识难关时,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运用英语把潜水作业表达出来。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对管猛“情有独钟”,为有这样勤奋好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勉励他在攻克潜水英语上狠下苦功:中国的潜水事业前景灿烂,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前些时候,工程船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潜水技术设备,积攒了大量的外文资料,管猛潜水学校毕业后归队,就承担了外文资料翻译工作。船队特意从外文书店购买了多部工具书,潜水队还为他腾出房间堆放资料。管猛除了正常训练、执行任务外,耗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攻克翻译难关,他感到人生格外充实:八级英语只是一个技术符号,学无止境,要学习的地方多着呢。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半年努力,管猛完成了所有翻译任务,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许多潜水英语词汇。

管猛“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他没有埋怨,也没有泄气,自我感觉良好:缘分没有到。从事潜水工作后,管猛总共谈过四个女朋友,前三位都是由于外出施工时间漫长或是信息不畅而作罢。工程船队注重人文关怀,救捞体制改革成功后,提出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凝聚了团队。救捞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节假日不放假。队长张洪林理解青年人思乡心切,为大学生潜水员打开“绿色通道”。三年来,无论工程人手有多么紧张,船队合理安排,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家过春节。现在管猛的那位女朋友就是在今年春节休假时结识的,姑娘善解人意,赞赏管猛的勇气,说潜海是男子汉的事业,还说自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看来,姑娘是慧眼识真人。

故事之二。

荆长宁,四方脸,菱角分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好汉气质,坦荡豁达。言语中,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事业、家庭。

荆长宁家乡在山东聊城,山东济南大学体育系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上海打捞局招工小组来到这里,那时,还不知道潜水员是什么行业,只觉得挺神秘的,挺好奇的,凭借自己的身体素质,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小荆的女友是中学时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医学研发机构录用。荆长宁与女友已经跨入“谈婚论嫁”的门槛,面临职业选择,女友“支”了一把力:挺好的!

女友是用心的,就在荆长宁前往广州潜水学校接受培训时,她依然辞去了收入颇丰的药品研发职业,只身来到上海。不久,被外高桥一家药品研发公司聘用。

潜水学校有一项重要课程是实操。一天,培训班驱车来到水库,学友们按照教材程序互相着装。老师指指点点,忙得满头大汗。这一天,荆长宁向女友倾述了自己的感受,女友的勉励给了荆长宁前进的动力,自那一天起,他刻苦钻研潜水技术,理论实操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荆长宁是幸运的,学成回到上海,与女友接过月老抛出的红丝线,双双踏上了红地毯。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九个月了。

2013年7月22日,荆长宁与队友奉命前往南海,准备执行氦氧饱和潜水任务,他的任务是:进入生活舱,准备潜水。连日来,荆长宁与贾琦影形不离,他是在讨教潜海经验。荆长宁与妻子的话题只有一个:氦氧饱和潜水。

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故事之三。

陈新映,身材高挑,英俊潇洒,从显露出的手臂肌肉看,是健身房的常客。小伙子从小爱好体育运动,从中学时代起到大学毕业,整整十年,他一直是学校的长跑选手。运动生涯造就了陈新映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

陈新映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弟兄俩人都是大学生,弟弟在河南城建学院读书。陈新映在填写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上了六个大字:大连海事大学。用他的话说,海事大学是海员的摇篮。自进入大学门槛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国际海员。

在校期间,陈新映注意到,大连海事大学的教学机制在悄然发生历史性转变,在交通运输部的鼎力支持下,就在自己毕业前夕,开设了救助与打捞工程系,他感悟到: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中国将诞生潜海新生代!

遇事不慌,坦然面对,这是陈新映心理素质的真实写照。加盟工程船队后,他曾参加了十多项海上抢险打捞工程、海洋服务工程。海上气象瞬息万变,陈新映没有懈怠,他并不因为自己是配角而“随大流”,每次工程关键时刻,他都能进入角色,仔细观察师傅们是这样处置突发事件的,常常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我是部门长怎么应对?我是现场指挥怎么动作?把师傅的经验学到手。船队的工作方针是:“快捷反应,快捷服务”。船队的“两快”方针,大大提高了抢险打捞成功率和有效率。2011年6月21日12时许,集装箱外轮“智利国航瑞马”与它船在洋山深水港主航道附近水域发生碰擦,造成重大港口海事,“智利国航瑞马”船上装载2524只集装箱,第五货舱左舷水线位置重创进水,其中有4只危险品集装箱,将对港口和海洋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引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限时将危险品转移。陈新映参加了抢险救援,他跟随师傅闯入第五舱。舱内,变形的集装箱东倒西歪,铁片、物件一片狼藉,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集装箱起吊出舱,集装箱位置大幅度松动,险象环生,一不留神身体部位就会受到伤害。陈新映没有退却,他牢牢抓住吊索,一脚高一脚低地行进在漆黑一团的货舱内,与师傅们一起寻找箱角挂钩,艰难地挂上吊钩,然后告知吊机手起吊。

潜水员在第五舱连续作战二天三夜,陈新映越战越勇,他戴着防毒面具,接近底舱的化学品集装箱,搬运障碍物。此刻,陈新映想说,自己是战士,越是艰险越向前。上海打捞人不负众望,赶在超强台风“米雷”来临之前,将4只危险品集装箱顺利转移。上海市政府通报表彰了抢险打捞全体施工人员。

陈新映感悟到潜水职业的荣耀。

在潜水员的摇篮里成长

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密云路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培训中心,是潜水员的摇篮。教学办公室上方,悬挂着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公司、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联合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证”,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每年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加盟潜水事业的青年人,培训中心还具备技术等级培训评定资质,法定培训课目有:空气潜水、混合气潜水和饱和潜水。资料显示:2011年11月,在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统一组织下,按照国家饱和潜水员职业鉴定要求,完成了上海打捞局九名饱和潜水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工作,著名潜水员金锋、储永林在列,他们分别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联合颁发的“饱和潜水高级技师”和“饱和潜水技师”证书。

2013年4月底,应聘大学生李德鹏、易国栋、张齐来到这里,接受空气潜水技能培训,培训项目有:潜水物理、潜水医学、潜水装备技术、潜水法规以及潜水工程基础知识。这期空气潜水培训班,汇集了来自全国五个省市的22名青年人,选送的单位是多层次的,有国营企业,也有私营企业,青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遨游水下世界。七月下旬,笔者采访时,正值培训班期末考试,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培训,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空气潜水知识,书本是誊印的对开本,总共厚厚五大本,合计112万字,从基础理论开篇,论述了空气潜水的技术原理、运用以及拓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书本列举了大量的打捞案例,讲解老师临场发挥,吸引了青年人。课余时间,学生们询问最多的问题是打捞案列的过程和结果。李德鹏、易国栋、张齐来仨人深藏不露,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是“国家队”,未来将要从事海上抢险打捞和国内外海洋工程服务。

李德鹏,现年26岁,是安徽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研究生。小李褪去了小男生的青涩,神情显得格外沉稳。环境工程与潜水行业,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笔者不解地询问他:为什么选择潜水员行业?回答很干脆:人各有志。李德鹏老家在江苏盐城,父亲曾在水上跑运输,用水泥船驳运砂石,后来又转战上海搞陆上运输。孩提时,他有机会随船,就在那时候学会了游泳。盐城是著名的水乡,绿水怀抱,河流纵横,一天放学回家,远远望去,河岸挤满了观阵的人群,原来,打捞队正在打捞一艘装载砂石的沉船。只见一艘驳船停泊在河道中央,李德鹏看得清晰,水中突然冒出大头盔,顺着舷梯慢慢爬上来,摸样酷似影视里的航天员,人们惊奇的欢呼:潜水员!就在这天傍晚,沉船浮出水面。从此以后,潜水员的身影驻扎在他的脑海里。李德鹏的表哥蒯乃礼是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备系毕业生,两年多前,加盟救捞事业,成为一名潜水员。2012年年底,李德鹏研究生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找到表哥“取经”。他得知,近三年来,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成功培养了一批大学生潜水员,如今,他们已经在海上抢险打捞工程、海洋开发服务中大显身手。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内心沸腾起来了,十多年前家乡河道那潜水员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翌日,他兴冲冲地来到上海打捞局投石问路。春节后,接到上海打捞局人事部门通知,到工程船队潜水队报到,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畅,李德鹏庆幸遇到了好年代。潜水队是一个战斗集体,李德鹏细细咀嚼着生机勃勃的军旅生涯,与事业的引路人——表哥蒯乃礼,还有六位大学生潜水员朝夕相处,操练潜水技术,学习潜水理论知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几次紧急任务,迅速集结出动。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结束了,上海打捞局人事部门与李德鹏正式签约。

大学生潜水员前程灿烂。队伍中,涌现了专业“科班出身”的潜水员,他们门当户对,专业对口,是中国救捞未来的希望。2009年秋天,大连海事大学正式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救捞专业大学门课——救助与打捞工程系,招收了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有志于救捞行业的求学者,第一批学员共计30人,2013年迎来第一届毕业生。他们的去向是:部救捞局1人,报送研究生2人,海事局1人,其余分配到系统所属各个局,分配到上海打捞局4人,在工程船队潜水队担任潜水员2人,他们是易国栋和张齐。笔者走进他们。

易国栋,挺拔健壮,语音洪亮,很有法官的气度。他出身在沿海城市——宁波,对航海十分熟悉,报考大连海事大学是他的夙愿。开始,他选择的是海商法,理想是从事海事法官职业,报到后,学院分配他到救助与打捞工程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院校开设新专业层出不穷,新诞生的学科充满着生命力,院校老师的话语让易国栋心灵震撼,他欣然接受。张齐身材瘦小,思路敏捷,有一对机灵的眼睛。他告诉笔者,新疆地域辽阔,视野可以穿透云层,在那神奇的土地上,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美妙的少年,在充满幻想的青年时代,张齐选择了大连海事大学,他要搭乘航船周游世界。他的家乡在北疆的奎屯,那里是农垦大军——农七师驻地,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兵团的开拓者,随部队来到这里安营扎寨。来到院校报到的第一天,张齐就与同学一起来到盼望已久的海滨,向大海行注目礼。当他得知自己分配到救助与打捞工程系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与海洋打交道都可以。

易国栋与张齐的出现,笔者眼前一亮。俩人都是“九零后”,现年24岁,出生年月雷同,都是1990年8月,从他们身上,笔者已嗅觉到这一代青年人的非凡的勇气。“九零后”前程不可估量。他们告诉笔者,在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服务、打捞工程项目管理、潜水技术基础、打捞国际标准合同、救捞政策与法规、救捞应用管理以及救捞英语等十多门功课,还选修了十多门海洋工程科目,他们在救捞专业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畅想、展望。尤其难忘的是:今年上半年,俩人在上海打捞局度过了难忘的实习生涯。易国栋安排在“深潜号”上,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文昌油田海底电缆敷设流程分析》;张齐安排在“大力号”上,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浮吊甲板作业装备与技术分析》。毕竟是专业人才,毕业论文也是写得通畅得体,论据充实,丝丝入扣。论文在学校答辩会上顺利通过,俩人求职心切,当天晚上就搭乘航班匆匆赶赴上海,参加培训班业务学习。

翻开中国救捞发展史册,人们不会忘记,第一代创业者是事业的播种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的荣耀,换来了海上中外航海者的平安,换来了救捞事业的兴旺发达。今天,中国救捞迎来了潜海新生代——大学生潜水员,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盛世年代,遇到了救捞腾飞岁月,遇到了科学发展契机,天势、地利、人和。

责任编辑/周俊群

推荐访问:新生代 青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