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13 15:50:09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具有重大价值与理论意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四观”,就是《决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的党史国史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培养了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在《决定》的第三部分“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维护祖国统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精神、领土疆域意识和主权意识等方面。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的民族意识,升华民族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有效消除“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極端势力)的恶劣影响,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有利于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人们认识与改造社会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并同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筑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广大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

马克思主义的“四观”教育,是促使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彰显优势,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由之路,必将是今后较长历史时期内全国各族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确保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的必经之途。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责编/黄薇)

推荐访问: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 思想 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