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赶考”精神新论等3则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2 17:40:27

“赶考”精神新论 钱娟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建设国家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并且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甫任总书记20多天,就带队到西柏坡,并指出,今天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我认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持续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是共产党人通过这场考试的关键。

是不是怀有“赶考”的诚意,须看有没有真挚的情感。创先争优的落脚点是服务群众,创和争就是比谁和群众感情深,谁与群众联系勤,谁对群众关心多。焦裕禄同志在一个大雪天,忍着剧烈的肝痛,徒步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没喝群众一口水。学习焦裕禄同志,就要切实加强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心里想着群众,对群众投入真情,不忘群众利益,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赢得群众的口碑。

是不是抱有“赶考”的勇气,须看有没有过人的胆识。创先争优强调的“创”和“争”,不仅是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工作作风的比拼,更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比拼。大凡改革创新者都不为世俗羁绊,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振聋发聩;邓小平的“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人深省。我们要继承前人的可贵精神,切实克服“守摊”思想,努力破除僵化机制,通过前瞻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工作、示范性的引领,开拓生机勃勃、面貌一新的事业格局。

是不是拥有“赶考”的本领,须看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开展创先争优,推进各项工作就是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要学会调查研究,在“创”和“争”中化解矛盾,促进发展。毛泽东同志当年穿着草鞋,背着雨伞,走村入户,一搞就是十几个月的社会调查,最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名篇,对中国革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接.踵而至,沉稳应对、缜密分析、妥善处理事关稳定和发展大局。要沉下身子下到基层去调查研究,用科学的精神、合理的逻辑、严谨的态度把问题摸清了、搞透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把措施具体了、落实了,矛盾自然迎刃而解,发展也就畅通无阻。

是不是具有“赶考”的实效,须看有没有务实的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先争优,务实为本。既不可做赵括,纸上谈兵,溃败长平;也不能学马谡,坐而论道,失守街亭。要学习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埋下头来苦干实干,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具体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

62年前,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今天,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正是忧患意识的深刻体现。广大党员一定要时刻牢记“赶考”精神,扎实工作,奋勇争先,在新一轮考验中拿到让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和谐呼唤新秩序 周海涓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新形势下,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呼唤一种新的秩序。

和谐呼唤相应相求的普遍认同。基层永远是党赖以生存的土壤,领导干部本来就是群众的一分子,“下”基层其实就是“回归”基层。当前,以“三解三促”为主题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广泛开展。宿迁市宿城区要求老家在农村的领导干部,首先要住在老家,目的就是引导他们重新融入群众,重回“服务本位”,围绕“以人为本”,形成党群干群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融洽局面。只有回归并植根基层,才能从群众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理思路、定决策,才能充分激发、科学引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重构亲如一家的血肉联系。

和谐呼唤效率公平的权衡协调。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破解党群干群关系“瓶颈”的最根本办法。当然,过多地关注效率而忽视公平正义,会导致群众对社会不满,对政府不信任,甚至对干部产生敌视心理,这些都毋庸例证。因此,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扭转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局面,在统筹城乡的格局中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保证社会再分配的公平合理,切实补足党群干群关系中的“短板”,以发展的平衡促进群众心理的平衡。

和谐呼唤多维互动的开放共存。一潭死水、貌合神离是伪和谐,开放有序、多维互动才是真和谐。适度公开是实现党群干群“零距离”共生的良药,尤其在农村基层,必须大力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减少群众的猜忌和误会,积极营造宽容谅解、相互信任的宽松和谐环境。逐步扩大基层民主,让群众拥有“话语权”;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制度,促成干部和群众“平等对话”等,这些,都是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长效化的着力点,是树立各级领导干部公仆形象、实现党群干群和谐共在的必经之路。

和谐呼唤公共权力的健康运行。由于社会发育不足,部分地区和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表现出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对公共权力运行强化监督控制的呼声越来越迫切。和谐不和谐,应该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检验标准。为此,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赢得群众的信任和依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更须充分尊重、落实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权利,实现广大群众对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

概言之,和谐呼唤的新秩序,关键在于理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使这种新秩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清廉在于每日三省 倪春元

有关清廉的警训古已有之。宋代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他指的是为官之要。清代张伯行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算的是为民之德。而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视之为洁身之宝。

细想廉政之道,并不复杂。古训“头清、手慎、腿勤”,简洁明了,言赅意明。组织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考察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干练智慧、辨事明理,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是件很容易的事。即便算起“形象账”、“经济账”、“自由账”,人人都应该是好手。可为何总有这样一部分干部把持不住自己,最终无以自拔、身陷囹圄呢?众多的案例中大抵都有这样一个雷同的情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由此看来,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真是微言大义。

一省头脑是否清。思考清楚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做到遵纪守法,合乎道德规范。但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选择题,而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决定了人的取舍和走向。有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是非观念,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感、得失感和爱憎感,才不会忘乎所以,自以为是;才不会大权在握,高高在上;才不会本末倒置,把个人得失看得最重,把群众利益抛在脑后。

二省两手是否慎。辨得明还须做得对,这是明辨是非的第二层境界。许多沦为阶下囚的人,不能说他们不知道事情的对错,而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见,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不能心存侥幸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少当事人都在忏悔时谈到了这一点,说“第一次很重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说明手慎是“洁身”的关口,不该伸的就不伸,不该拿的就坚决不拿,不该去的地方就坚决不去。唯其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在廉政战线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省腿脚是否勤。走向哪里,与谁打成一片,反映出一个人的爱憎倾向。要让自己走对地方、选准对象,这当是明辨是非的更高境界了。“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需要的是常下基层,关注民意,体恤民情,与普通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只有深入群众生活,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甘苦酸甜,保持与他们的血肉联系,与他们休戚与共。经常倾听百姓呼声,关注民生疾苦,才能远离功利场、净化关系网,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获得正确的前进方向。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个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每日三省其身,时刻保持警醒,始终做到对事业忠诚可靠,對群众感情真挚,我们的思想防线才能更加严密,我们党拒腐防变的阵地才能牢不可摧。

推荐访问:赶考 新论 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