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统筹科技资源 助推区域发展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17 14:35:22

近年来,房山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理念,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依靠科技支撑

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房山区以科技支撑为依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并依靠科技培育了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通过实施“农村生物质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工程”,选择了庙耳岗、官庄、南河等市、区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引进秸秆气化机组,解决了1500户农户生活炊事、供暖用能,实现了生物质能源供给,共节约煤炭7500吨,折合煤款450万元。其中,利用庙耳岗和南河村生产的废弃菌棒3200吨,产生经济效益30万元,现已建成集中供气站15座,引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生产安装生物质炉2000台,在山区及丘陵地带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次,通过“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引进了建筑节能配套技术进行示范,改建现有住房,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高效采暖炉等技术及建筑节能技术,使室温提高了8℃,建筑节能率达61%,冬季煤耗减少1/3。

再次,通过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在十渡拒马乐园设试点,安装太阳能节能灯20盏,经过市科委调研论证后,在全市推广了“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到目前为止,共为8个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12盏,解决了农村道路、庭院的照明问题。

第四,通过实施“万栋阳光温室科技示范及基层组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区完成新增设施面积8426亩,设施大棚10532栋的基础上,推广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4项。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选择4个村进行示范。

聚集科技资源

完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为解决农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向农民提供直接到位和成熟的科技成果,市科委创建了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机制,在房山区组建和扶持了660名农村科技协调员,服务领域覆盖了全区各个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并依托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立了110个协调员工作站,组织协调员通过落实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推广项目,将科技直接送到农户手中。通过建立58座远程教育信息站、41个爱农信息驿站和35所“田间学校”,既提高了协调员的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又加速了农村信息化,实现了技术、信息的交互式传送。

2005年开展的创建创新型乡镇工作,为房山区疏通了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渠道。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创建了“推广教授”领办乡镇科技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工作机制。由“推广教授”领衔,在琉璃河、霞云岭两乡镇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运用新技术新品种,解决了肉鸭养殖龙头企业种鸭的快速繁育问题和休闲采摘园果品更新问题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还组织开展乡镇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完成了“房山区琉璃河镇域经济总体规划”、“房山区长阳镇生态观光农业总体规划”、“青龙湖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霞云岭乡农业发展规划研究”,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在市科委主题计划的引领下,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的“绿色通道”、区县科技专项以及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等组织方式,房山区实施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豆类深加工产品及配套技术工艺开发”及“磨盘柿、核桃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发”项目,巩固和发展了这些主导农产品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为农民建立了稳固的致富产业。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注入,促使产量由2004年的1.6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5万吨;豆类的研发培育了现代化豆类龙头企业,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带动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通过磨盘柿项目进行了磨盘柿、核桃的生产及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7个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其中,张坊镇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大磨盘柿商品基地、全国磨盘柿生产龙头乡镇,其柿果被中国果品流

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

通过实施“环境友好型产业科技示范”项目,房山区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将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遗留的尾矿、废弃的农产品下脚料、废旧塑料,研制开发成新型建材、有机肥料,发展了循环经济,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加强科普工作

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2003年,房山区首次开展了“科普性社区”的创建工作。通过营造整个社区地域内的科普气氛,整合了区域内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家庭及居民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觉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建立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十五”期间,房山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跨入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区行列,科普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同时,还以实施科普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2004年,区科委、十渡镇以建设十渡国家地质公园为契机,借助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与本地科普资源整合,组织实施了十渡科普旅游项目,同年该项目列入北京市科普专项。该项目将科学普及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建设传播载体,传播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房山区还广泛开展《专利法》、《商标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通过远程教育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3万人次;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900期,共培训7万人次;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6300余人取得证书,全区劳动者科技素质进一步提升。

推荐访问:助推 统筹 区域 发展 资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