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运动技能学习之上的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15 10:09:2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3

摘要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含义,以及它和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关系,使体育教师能够有系统、有逻辑和有序地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技能中小学体育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动作技能包括技能的发展、技能的学习、技能的控制三个领域。在我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数是从婴儿的成长发育入手,以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为研究目标,即从我们所说的学校体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则寥寥无几。本文从运动技能学习入手,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去探讨基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育改革以2000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的体育课改的确有许多理念,有许多新的说法,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带动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论上都是试图推陈出新的,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发现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混淆着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不时有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出现。如“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这些错误的理论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其背后有着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思维逻辑,以及对某些理论的认识之浅。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体育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规律的认识。多年来,虽然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对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以及运动技能学习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带来的作用如何没有深入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教授适合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规律、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的体育内容,同时一个年龄阶段和下个年龄阶段间应该有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另外技能的教授学习过程一定要达到自动化阶段,便于技能的迁移和掌握,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应该体现出顺序性和可预见性。

二、现状分析

我国青少年国民体质连降十多年,这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状况不乐观,比如小学上中考的内容、中考上达标的内容等等,为了达标不惜花很多时间去训练加强。这些都是违背运动、游戏、身体锻炼的真髓的。中考的跳绳、中长跑、跳远这些项目的达标只是一个测试指标,只是一个工具,是用来测验学生的体质情况,并不是说开展体育课就是为了达到这些指标。学生想练习的项目不开展,反而去安排一些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这样下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厌恶,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歪曲的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几乎无法表达,学生难以有愉快的体验。更严重地妨碍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运动技能学习

(一)定义

动作行为是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伞术语:包括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和动作发展(human motor development)三部分。《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分类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程序性学习,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学习三个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是指练习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最初阶段;联结阶段是指练习者正在完善,还需要一些微小的调整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指实施该技能几乎不需要认知加工,自动化处理阶段。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是自动化,这是一种过渡学习。将外部信息通过内化建立起来。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是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以有意学习为主,但其间不能忽略无意学习的存在,相对于有意学习,无意学习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在不经意间产生效果。

(三)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人类动作发展特征的知识也可用于确定一生中其他阶段的动作成熟水平,在教育上它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全面理解人在某个阶段的动作典型特征,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育的能力。大家知道,某些动作的发展顺序具有高的可预见性,了解这一发展顺序的老师以这些证据为基础准备课程和活动,以推动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按可预见性的发展顺序学习。比如在教学中,以发展的视角观察学生做动作时,教师会考虑是哪些因素使学生达到现在的动作状态,未来他们将发展到什么程度。遗憾的是,因为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所以很难回答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某个年级设置这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理论阐述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骨骼比较柔软,容易变形;在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发展,对简单动作有所控制,但小肌肉发育差,所以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1-2年级学生的力量发展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反应时间长。3-4年级的学生在动作协调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运动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进一步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骨骼肌和小肌肉群有了较大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较为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他们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3-4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注意范围也在扩大,逐渐学会根据活动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此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5-6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初中生身体发展特点

初中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体重开始明显地增加,表现为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发育。而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增长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先增长,小肌肉群后增长,因此,初中生完成运动动作的精确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学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有意识记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初中生对情绪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更易于激发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建议

(一)针对小学

1.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以养护锻炼为重。小学生处于6—13岁的年龄阶段,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着喜欢竞争,喜爱玩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1-2年级阶段,教师选择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时候运用情景教学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1-2年级学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通过将竞技内容教学化,发展跑、跳、爬、跃等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这些简单的内容教学,使儿童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感知觉等能力。将各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融于充满乐趣、生动活泼、具有新奇气氛的,以游戏为主的过程之中。

2.3-4年级的学生的体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选择那些能够锻炼大小肌肉群的,有组织、简单的组合活动。

3.5-6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发展体能(速度、平衡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机。体育课程的选择要关注能够提高大小肌肉群控制精细动作能力的活动,还需要特别注意:一、在小学阶段,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多采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学生体能。二、根据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确定在某一阶段水平侧重发展的某些体能。

(二)针对初中生

1.中学生一般在12—19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包括少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他们的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已经逐渐集中,开始形成对某一项运动项目比较稳定的兴趣。所以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减少学生学习运动技术项目,增加某一项目学习的时间,为学生体验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改进、巩固、提高、运用过程提供可能性,利于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鼎盛期,体能与运动技能有了迅速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竞技运动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竞争性、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往往比较感兴趣,这些都为初中阶段学习竞技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体操、田径、武术、游泳)这些课程可以加入到学习计划中去。但是,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能与运动技能还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要求,必须对所学习的竞技运动在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初中生的体能要求。

2.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与衔接

中小学阶段应该要发展五项基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但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练习的侧重点、强度等应该有所不同。儿童少年时期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大,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是柔韧素质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做基础,也就是发展柔韧素质同时结合力量练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力量素质练习应该控制好运动负荷和练习的密度,据力量素质增长的年龄阶段研究报告指出:男生在12—15岁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7—13岁增长最快,所以在初中阶段发展力量素质最好。而儿童少年时期的耐力素质发展较慢,从有氧供能能力来看,男子在12—16岁达到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在18岁达到最高值,女子从13岁开始增长到最大值,这些数据表明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对一般的耐力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青春期后期可以采取强度不大的有氧耐力练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去进一步发展灵敏、速度、柔韧、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在技能的学习中强化跳、爬、跃等活动能力。

六、结论

(一)体育课要以基本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基本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基本身体素质和主要的运动技能要贯穿始终。每个阶段要有基础和重点发展的项目,重视基础性学习,发展基本身体素质(速度、灵敏、耐力、柔嫩、力量),只有基础牢固了才便于日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二)重视技能迁移发生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中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称之为“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产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迁移;相反,若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妨碍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负迁移。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迁移,比如课基本内容前的辅助、分解练习,都是希望产生迁移。同时学习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是无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为学另外一个技能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学习,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按计划地学。教师上什么内容、怎么上、怎样安排等都是有计划的,但是学生达到的恰恰是一种无意学习,如课的内容是学习前滚翻,那可以为日后学习前空翻服务,学生不一定知道,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知道。

参考文献:

[1]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利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邵伟德.从运动技能的学习角度探讨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4]高胜光.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学刊.2007.

推荐访问:中小学 浅谈 课程改革 重要性 技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