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陈云党群关系和谐思想探微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22 18:50:32

摘要:党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政治关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陈云不仅对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的角度分析了党群关系和谐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而且对党如何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党群关系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陈云; 党群关系;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022-04

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政治关系。党群关系能否和谐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甚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正因如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5]的重要性。陈云是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担任过七年的中央组织部长和近十年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党群关系思想,无论对于探索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党群关系和谐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也明确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实质上规定了各级党组织以及全体党员应当时刻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但是,要使这种规定内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还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陈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党群关系和谐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规定

陈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规定。早在1933年1月,针对苏区党组织和工会内忽视工人的经济斗争、忽视改善工人生活的右的错误倾向,陈云批评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得较好,穿得较好,我们现在的生活还差得很远,要达到比较高的生活水平,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2]后来他又一再强调,由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2]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只有真正为民众利益而奋斗的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二)党群关系和谐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不断壮大成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在陈云看来,党群关系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作风问题,而且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说过:“群众工作的好坏,是测量党组织的巩固程度的标准之一”,[2]“如果党在自己的党的狭隘圈子里闭关自守,如果它脱离群众,如果它蒙上了官僚主义的灰尘,那它就会遭到灭亡”。[2]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陈云再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2]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执政党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980年11月,在中纪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陈云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3]无产阶级政党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三)党群关系和谐事关党的一切事业的成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陈云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在革命战争时期,“有了群众,一切好办,可以有军队,清除土匪,经费供给也有来源。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2]因此他特别强调要把善于提出和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1937年至1944年他在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曾给地方党组织规定了两项重要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内曾出现过把抓党风党纪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似乎强调党风党纪就是限制改革开放。对此,陈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指出:“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3]而党风问题的核心就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而,他特别强调,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行的前提,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相反,如果党内不正之风盛行,腐败现象滋生,必然会损害群众的利益,从而削弱甚至瓦解党的群众基础,并最终动摇党的事业的根本。

二、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基本要求

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陈云认为,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还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做好群众工作,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和谐发展,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一)树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党群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点。陈云认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民群众至上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好人民的生活问题,才能保证党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还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时候,他就要求“把区委和支部的注意力引向讨论和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引向当地的群众工作”。[2]他认为,群众的切身问题解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群众也会积极、热情地来帮助党和政府工作,党群关系也会更为密切。相反,如果“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群众就会把我们看成强迫摊派的命令机关”,[2]党群关系必然会不断恶化。因此,党在全国执政之后,陈云更加强调党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切工作都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

(二)加强党风建设,是党群关系和谐的关键

陈云认为,“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前,在敌人统治下的地下党,那时作一个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在苏区的党和解放区的党,大家忙于打仗和支援战争,另外也没有什么物质可以享受。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多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3]因而,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反腐倡廉抓党风是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陈云还提出了反腐败、正党风的具体办法: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的素质;二是要严肃党纪、政纪。无论谁违反了党纪、政纪,都要严肃处理;违反法律的,都要依法惩治。三是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中央及地方纪检机关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是党群关系和谐的组织保障

“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2]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都要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抗日战争时期,党担负着领导全民族抗战的重任,支部建设也就显得格外重要,陈云关于支部建设的一些具体构思也主要集中于这一时期。1939年,他在《党的支部》、《巩固和加强群众工作》等文中深刻论述了如何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的问题,主要的观点包括:第一,做好支部创建工作。为了便于联系群众,应该按生产单位组织支部,而且支部的人数不应过多,应该短小精悍。第二,支部内部必须贯彻民主的工作作风。“支部要保证自己对于群众团体的领导完全正确,就必须在支部会议上经常讨论群众团体中党的工作,及时审查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党员执行支部的决定是否正确,以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2]第三,上级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培养支部干部。比如,“在政治上工作上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开展工作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要尽可能举办支部干部的临时训练班,或者经常地进行个别谈话”。[2]第四,把支部在周围群众中间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价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群关系和谐的有效方法

执政党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制定符合群众利益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收集了群众的意见,才能作出很好的决定,否则是不可能的。”[2]而要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就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且,“所谓调查研究,不是在领导干部的范围内,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最基层的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这为密切党群关系、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提供了保证。”[2]为此,陈云要求党的干部要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然后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制定政策,这样的政策, 才能反映群众的愿望,符合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陈云本人就是奉行调查研究的典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在执行“一五”计划过程中,对165个重点建设工程,他大多都亲临现场,逐个摸清情况,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计划的顺利进行。

三、 陈云党群关系和谐思想的现实启迪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群关系的好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党的领导干部如何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今天重温陈云的党群关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探索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

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是党的领导干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谐党群关系并进一步推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前提。当前,确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观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却往往把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置于群众利益之上,比如,近年来,我国之所以频频发生矿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私利而进行“官商勾结”、“官煤入股”等,从而导致“在权力的遮护下,一些非法老板置最起码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投入于不顾,疯狂追逐短期利益”。[4]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

(二)改革创新党内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反腐的力度

当前,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中极不和谐的因素,并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形象。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但腐败现象至今仍然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从2003年至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干部职务犯罪中,涉及县处级以上领导的就有11223人,立案侦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案件涉及8000多人,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涉及1.4万多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涉及2万多人。”[6]究其原因,恐怕与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有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7]因此,要从根本上遏止腐败,必须不断完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以权力来约束权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不照搬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在党内“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5]党代会为党内权力最高决策机构,也是党内权力最高制约监督机构,中央委员会(地方为党委会)为党内重大决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同时也是日常工作的决策者,纪委为党内权力的专职监督和纠错机构。同时为了避免三个权力部门之间的过多牵扯而降低效率,在三个权力机构中,权力决策机构(党代会)具有最高的地位,权力执行机构(党委)和权力监督机构(纪委)都要接受它的领导和制约监督。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使优良的党风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三)加强党群联系的制度化建设,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联系机制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也提出了关于党群联系制度化的目标和要求:“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5]的确,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约束性的行为准则,也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本框架。目前,党群联系的制度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规定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联系群众的任务和要求,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有章可循,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建立党群联系任务落实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三是借鉴国外政党的成功经验,对党群联系制定出非常具体而且操作性强的规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这方面就有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该党规定:“国会中党的议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与本选区民众见面,以了解民情,为民众提供更具体、更有效的服务,为政府修订政策提供最真实的信息,见面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时间至少3小时。”[9]因此,我们只有在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四)以彰显党员主体性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沟通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党员中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工作于各基层党组织中,他们是党联系群众、影响群众的主要力量,因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5]然而这种理论上的应然状态要转化为实际上的实然状态还必须以党员主体性的实现为前提。主体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党员的主体性是党员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应该以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彰显党员的主体性本质为重点。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扩大选举差额比例等途径落实党员的权利。同时,还要加强党内文化建设,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法治、宽容、和谐的党内文化环境,使全体党员对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获得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在党内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只有当党员意识到自己在党内的主体性地位,才会主动积极地深入群众,并在群众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五)创新群众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为推进社会和谐提供不竭的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群众的自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如果过于单一,往往会导致党群干群的矛盾和冲突。陈云就多次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民主的作风与群众在一起,领导他们,同时向他们学习。”[10]2004年,中组部党建所组织了全国22家单位对党的群众工作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调查显示,只有“48.86%的人对当地党委政府关心并解决群众工作、生活困难所做的努力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11]群众的满意度不足50%,足以说明相当一部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还差强人意。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化的加速时期,更要注意群众工作方法的正确有效。2007年5月,广西博白县发生令人震惊的“计生骚乱”事件,就是源于群众对政府计划生育工作方式的强烈不满。因此,党员干部只有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困,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党才能永保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谢然浩,瞿长福.坚决遏制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N].经济日报,2006-3-22(0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李薇薇.2003年以来职务犯罪立案数年均递减约5% [DB/OL].http:///site2006/2007-09-14/0005415346.html,2007-9-14.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朱德 邓小平 陈云论党的群众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四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和谐 思想 探微 陈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