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17 10:31:1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文章对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基本同步,将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划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概念理论层面研究;市场化改革初创时期的宏观方向、框架体系研究;以及进入21世纪之后的具体问题研究。由此看出,学者们对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并且遵循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由此逐渐改变了我国落后、封闭的局面,各个方面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经济领域的发展成就尤其突出。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局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开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由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体系向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转变,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郑功成,2008)。其中,宋晓梧(2001)将这个演变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的探索期(1978年~1992年)、改革取得突破的时期(1993年之后)。(郑功成,2008)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前的准备阶段(1978年~1985年);新制度缓慢发展的时期(1986年~1992年);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1993年~1998年);新型制度全面建设的时期(1998年之后)。此外,胡晓义(2009)根据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来划分:将社会保险作为重点的改革探索时期(1978年~2002年)、将统筹城乡作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2002年之后)。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历史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总体上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同步,主要经历了准备、探索、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学者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对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与实质问题展开了相关的研究。1993年之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倾向于“社会保障制度概念和理论在中国的引入”这一方面。而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1993年~1999年),研究则更侧重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新纪元之后,学者们的研究主题则主要是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具体问题,包括社会保障私有化趋势研究、做實个人账户问题、养老金模式、名义账户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本文接下来将按照发展的脉络分别论述不同时期学术界开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相关成果。

一、 社会保障制度概念和理论在中国的引入(1986年~1992年)

1986年通过的“七五”计划首次在新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引入了“社会保障”,由此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随着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学者们主要在“引入社会保障概念及其理论、以及社保制度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就社会保障的概念而言,陈良瑾(1990)提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通过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手段,确保人们享有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杨玉芝和鹿桂香(1992)则指出,社会保障是依法组织各方力量,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为面临风险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质帮助、社会服务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虽然对于社会保障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但也有观点一致之处,在“国家为主体、依法强制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而进行的。王忠民(1988)指出,企业组织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将负担沉重的社会功能从企业中分离,以实现其经济效率与赢利。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建立我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胡家勇(2000)认为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制度,使得不同国企养老负担不平衡的问题有所缓解。董克用(2008)认为这一时期对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有企业的养老负担,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综上可以看出来,大多学者均从“减轻国有企业负担”等角度来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促进,这与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一致的,因为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二、 市场化改革初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93年~2000年)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将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维系机制。在这一时期,关于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宏观方向、框架体系的研究非常丰富。

1.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分析。为了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在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时,借鉴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改革方面的国际经验,这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有益的。周宏(1996)指出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社会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私营福利未合理利用等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由政府采用社会基金储蓄投资的政策时机未到,应该将政府的作用严格控制在基本的社会保险领域内,同时调动和发挥其他社会机制的作用。朱青等人(1999)总结了各国进行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的动因主要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国民储蓄水平、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等,认为中国目前不适合进行养老保障的私有化改革。郑功成(2001)详细的分析了智利模式,提出了智利模式的五个不等式,他认为有必要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政府的主导责任、社会保障互助共济与责任分担的基本特点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向或模式。1993年,首次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以及个人储蓄积累等六个方面(李珍,2013)。李铁映(1995)则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板块,总共13个项目的内容。第一个板块是由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四个项目构成的通过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第二个板块是由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和住房保障六个项目构成的由国家依照法律强制实行的保险项目;第三块是按照自愿的原则,实现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保险项目,由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保险三个方面所组成的社会保险最重要的补充。2000年,王国军则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他认为目前整体的倾向仍然是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过打破“二元结构”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提出了他的“三维社会保障制度”,即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所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

推荐访问: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 综述 理论 实证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