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17 10:32:25

[作者简介]丁晓安(1974-),男,湖北潜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

[摘要]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选择与激励、资源配置的社会价值总量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平衡与协调等问题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社会价值生产总量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分析;社会价值与福利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P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5-0034-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充满了艰难困苦极具挑战性的伟大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必须着重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五是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笔乾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作—尝试性的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及可能性分析

我们知道,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同时,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不同的个体理性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由此而引发的相互摩擦或内耗将导致社会整体的不理性,即社会整体效用或利润的非最大化。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社会成员抽象为两个个体,将分析的视角集中到消费的领域(其他领域的分析同样适用),如图1所示:其中的一名个体A,其消费用纵轴Ya表示,另一名个体B,其消费用横轴Xb表示。他们的联合收入用Yt表示,YtYt表示他们的消费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表示两个个体所给予对方的能给对方带来相同效用的不同商品的组合。如果两个体想把其联合收人都用于自己的消费,则他们的最大消费分g点和f点。

现在我们不妨假设,由于某种社会契约导致了该两个体的收入分配分Da,和Db

1.如果他们没有任何往来和交易,而是各自消费自己所拥有的收入,他们将在a点进行消费。

2.如果某一方比较友好,想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自己生活得稍微差一点,比方说B愿意出让自己的部分收入,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让自己少分配一些,使A生活得更好,则可能会在Ew点进行均衡消费。因为这是在该契约分配下各自收入的联合所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

3.如果双方都出于同样的友爱,想让对方生活得更好,则会在Ee达到均衡,最高无差异曲线将位于45°线0E上。

4.如果双方发生冲突,都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则会出现内耗:(1)如果双方都怀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想法,则消费会在Ej点均衡;(2)如果出现一方想占有另—方的所有为已有,则会使消费点位于YtYt线以内,使双方在—条更差的无差异曲线上进行消费,这恰好显示了不同利益集团或家庭或群体的集体消费的“经济劣势”。

5.如果双方的消费可以互利,譬如说出现双方都萌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想法的情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为对方着想,则这类消费会把消费点移到YtYt线以外,使双方在—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进行消费,这又显示了存在于不同个体、家庭或其他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集体消费的“经济优势”。

二、和谐社会现实意义对模型的修正

通过上述可能性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上述分析中的第5种互利双赢的情形。而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出现我们所希望的第5种情形,是需要一定的制度机制作保证的。一方面,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定,人总是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成为一种必然,因而就有了制度机制设计的必要;另一方面,由于正的交易成本和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人自身又经常处于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之中。用霍布斯的话来讲,“人都有怕死的本能”。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进行分析,每个人的命运都具有偶然性,任何人都有可能会成为最少受惠中的一员。所以,软理性和规则遵从又使得制度机制的设计成为可能。下面对上述分析的修正将以此为基点,依次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

1.由于人的社会性,也由于人的需求的多元性,在生产力飞速发展、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日益细化和复杂化的现代社会,需求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而交易的自愿互利原则,交易双方的净效益必然导致社会整体效用的增大。也就是说,在告别了“小国寡民、人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而第1种消费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

2.当均衡点位于Ee点时,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但有违效率机制,同时也是事实上不可能达到的。首先,从人的自然禀赋来看,每个人的能力、技能、知识、智力等都是不一样的,同时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也是有差别的;即使每个人拥有等量的资源和机会,也存在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机会的把握程度的差异问题。这就使得在原初状态下的均衡不可能处于Ee点。其次,由于人的社会性及亲缘关系,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范围内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友爱,从而可能使均衡点处于Ew点并向Ee靠近。但是五条件的利他会随着亲缘关系的距离拉长而急剧下降,这种情形也会因为亲缘关系的逐渐淡化而减弱,甚至会由于不同的亲缘关系群体的存在而出现一种群体排他现象,进而导致该情形的消除甚或效用的更高程度的内耗。因此,社会整体上也不可能出现第2种情形,也更不可能出现第3种情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可以使社会达到第3中情形,那就是国家或政府通过某种强制性的手段或措施使社会达到一种平均的状态,如通过税收将一部分收入从高收入者手中流出,再通过社会保障等转移支付流入到低收入者手中。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所带来的将是两方面的无效率。一方

面,收入被流出的高收入者将缺乏继续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接收收入转移的群体将会产生“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没有主动就业和积极接受培训以改善提高自身生存和生活境况的激励。在这种情形下将会使整体水平位于一条更低的无差异线上,但是也是偏离OE线的。

3.如同威尔逊在《论人的本性:社会生物学论文选》中所说的那样,由于基因的自私性和利他的条件,人的本性完全受竞争支配。好斗、排外、社会等级制度、侵略、屈从以及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这些都是天赋的模式。同时也是人类本性的基础、社会演化和行为的本质。因此,基于人的本性的自私与利己特征,社会中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更好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心理,即使处于特定的亲缘关系群体之内也不例外。因此,基于自私和利已之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想法在不同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也就无可厚非。更有甚者会出现一方想占有另—方所有为已有的情形。当然后者在现代社会的产权制度下是很少有的或者是违背法律的规定的。否则的话,社会将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随处可能发生“公地悲剧”。再者,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人的有限理性约束以及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将使得人们在很多时候出于利已而表现出利他的举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社会的行为演化存在着一种“基因—文化协调演化机制”,即通过相互回报的传统习俗,并伴以人类特有的心智,从而建立起人类特有的文化和文明,进而构筑起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体系或规则体系。这也为消除不同个体、家庭或其他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集体消费的“经济劣势”并向集体消费的“经济优势”转化奠定了基础。

三、结束语

因此,在人的自私与利己的本性之上,如何最为有效地激发人的利他性,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在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社会价值生产总量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换一句话说,就是在实现微观理性基础之上的整体社会理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保证社会范围内普遍意义上的公平;其次,要在充分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尺度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职能与角色。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效率配置资源的同时完善非市场机制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在完善两种机制并界定其职能范围的基础上两者相互协调并相互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的缺陷和不足。再次,非市场机制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尽量建立起—整套良性互动协调运转的法律和制度,包括社会安全网络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融洽社会关系的诚信制度与声誉机制、预防与惩戒相结合的强制实施的各项法律法规等等,从而达到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健康有序、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培.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斯蒂格利茨、沃尔什.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学诗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经济学 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