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析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

教师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3 10:29:16

摘要:高校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区域和安全稳定的敏感地带,深刻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而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和高校内部都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已然对新时期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内外因素的变化,探索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及其应对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安全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维护高校和谐稳定”,显然,高校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区域和安全稳定的敏感地带,既是党的工作的重点,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也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道出了国内外大环境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因此,加强研究并积极应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已成为高校做好各项工作,实现高校安全稳定乃至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举措。

一、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形势

高校思想文化活跃,组成元素多元,人员群体集中,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十分复杂,在当下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自身开放化等多重变革中,高校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也日趋严峻。

(一)多极化趋势导致高校面临多元斗争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一超多强”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也在不断崛起,全球范围内的单极化与多极化矛盾十分激烈。为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一些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等新兴大国进行渗透与颠覆,致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安全威胁。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融合度越来越高,中国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世界变革的矛盾集中地,面临着多元复杂的斗争。

(二)开放化模式赋予高校巨大管理压力

多数高校均采取半开放或全开放的建校、办学模式,加之高校师生主体意识较强、政治热情较高、信息渠道更多,使得高校对敌对势力的煽动和社会环境的转变反应更加敏感。同时,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应对突發事件的能力较差,若对有些危险处置不当,还会衍生其他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另外,近年高校学生数量及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急剧增加,学校与社会交融密切,复杂的校园及周边环境隐藏了大量安全隐患,各类消防、治安、交通问题逐渐凸显且频繁发生。

上述开放化建校办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往往难以彻底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有增无减,给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

(三)信息化进程要求高校面对新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已得到迅猛发展,但我国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信息安全技术和人才不够完备,西方敌对势力纷纷抓住薄弱环节对我国,尤其是我国高校,展开窃密或攻击等。同时,由于部分学生的思辨判断能力不够成熟,对网络触手可及的不良诱惑和蓄意煽动缺乏足够的防范,容易迷失方向、走上歧途,也容易参加非法集群活动,或成为不法舆论参与者。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等新型犯罪不断增多,这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高校而言又是一大威胁。

因此,外部矛盾和内部隐患伴随着信息化进程一同到来,且技术防范与攻坚难度更大,这是新时期高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四)多股势力和非法组织迫使高校面临多重威胁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西藏、新疆、台湾、领土争端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思想渗透和组织延伸,企图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一代。而近些年,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又与西方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特别是在高校建立非法组织,开展非法宗教活动,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民族对立和民族仇视,鼓吹民族分裂;借助社会热点蓄意炒作,制造不良舆论。此外,一些邪教残余势力还冒用名称、歪曲教义,潜入高校,以创建学生心灵港湾、批判现实社会等虚假方式引诱学生参与邪教活动。

可见,西方敌对势力、“三股势力”、邪教非法组织等构成了高校安全稳定的多重现实威胁。

二、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特点

在复杂而严峻的新形势下,新时期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也出现了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安全稳定影响因素数量庞大

在开放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种类繁多、错综复杂。高校人员集中,建筑物密集,遍布各类财物与设备,本身已带来消防、治安、交通等多方面的安全压力,加上来自互联网的威胁,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冲击和外来势力的干扰,网上网下相互作用,校内校外共同影响,导致高校安全稳定的隐患急剧增加,且看不见、危害大。

(二)安全稳定风险隐患不断变化

社会形势风云变幻,技术革命不断发生,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安全稳定风险越来越难预料,隐患也随时可能爆发,这都给高校安全稳定的管理服务者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老一套应急方案和工作方式往往不再适用,甚至有些措施会适得其反,激化其他矛盾或延伸出更多风险隐患。

(三)安全稳定工作主体多元融合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安全稳定工作是综合性的系统工作,需要校内外各相关部门、各级组织、各类成员及社会各界相互协作,也纷纷在“多元融合”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但目前,多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构人数偏少,作用有限;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流程繁琐,动作迟缓;部分单位宁可少一事,不愿多承担,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甚至还有人员或组织尚未意识到自身在安全稳定工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往往事后才参与到补救工作中。

(四)安全稳定工作数据与日俱增

为做好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常需扩大工作范围,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均需关注,同时,为增强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要实现“精细化”,往往需要采集和处理数量巨大且门类复杂的广义数据,甚至包括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细节。但信息种类和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远超过当前的处理能力,如何快速有效地筛选、整理、利用海量的工作数据,已经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者不得不应对的新挑战。

三、应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形势新特点的思路

综上所述,把握新形势,结合新特点,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完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创建立体全面的防控网络

针对新时期安全稳定影响因素数量庞大的特点,高校应当细化规章与制度,明确责任与权限,完善工作体系,实现立体全面的防控。

1.细化安全稳定工作的规章与制度

规章制度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它既能界定权利和义务,又能维系良好的工作秩序。细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不仅能规范个人和组织行为,也能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控制在已知悉或掌握的范围内,还能将防控手段和措施落到实处。

2.明确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与权限

界定工作范畴,明确工作内容,让工作人员有的放矢,才能解决防控手段执行不力的问题。将“人、事、地、物、组织”等各类影响因素的管控责任和权限科学合理地划分给各部门各成员,既便于各司其职,又利于分工合作,既能督促各级干部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又能在问题发生时快速追责纠错。

(二)改良安全稳定工作方法,制定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案

针对新时期安全稳定风险隐患不断变化的特点,高校既要做好风险研判,科学指导预警、防范、应急等工作,还要制定评估办法,实时、适时地评估各项工作方案和应对措施的可行性,倒逼工作方案的动态改进,及时删除不合时宜的工作内容,尽快增加时代需要的方法措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隐患。

(三)统筹安全稳定工作主体,实现统一高效的系统联动

针对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主体多元融合的特点,高校应当积极研究并创建“多元融合”的理论支撑与制度保障,指导和改进这一项系统工程的组织分工、责任分配、队伍建设和体系构建等,构建统一、稳定、有序、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多部门、多体系的高层次融合,進而实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统一协调。

(四)强化安全稳定工作队伍,打造科学先进的专业力量

针对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数据与日俱增的特点,工作人员的知识积累和业务水平必须同步提升。一方面,要熟悉与其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有关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适应办公智能化、通讯现代化以及舆情监控、应急指挥等的全面数字化。因此,高校既要优化安全稳定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分布等,也要组织并督促现有人员系统专业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通过科学量化的考核,促进信息化技术、设备以及人才的有效运用。

四、结束语

加强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新形势新特点的研究,不仅能解决现有问题,更能挖掘和避免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把握新形势,结合新特点,寻找应对思路,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适应新需求,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坚持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吸纳人才、资金、设备和理念、技术、方法等,并将其有机融合,从而在实践中构建起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高校可持续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 万川.从组织环境的变迁看首都高校面临的安全稳定形势[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01):38- 41.

[2] 刘用庆,谢善建,林礼文,杨祥彬.新形势下影响福建高校安全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53- 59.

[3] 马凤强.高校抵御“三股势力”渗透 维护安全稳定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09):18- 21.

[4] 胡晓轩,潘申洲.新时期构建高校维稳机制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8):167- 170.

[5] 熊项斌.《实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科学化的路径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3(08):101- 104.

推荐访问:浅析 新时期 新形势 稳定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