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谈谈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2-02-26 10:05:55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现象极为普遍,本文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现状,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原因,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爱的误区  应对策略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能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为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父母理所当然地充当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受到的教育即启蒙教育,也是伴随他成长的终身教育。但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

(一)对孩子过分溺爱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特别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的政策后,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溺爱成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例如,中小学好多孩子上学放学爷爷奶奶背书包,家里好吃好喝好穿先给孩子,甚至有些中小学生在家里对老人、父母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无理取闹,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威胁父母。长此以往,造成了好多家长“怕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霸王”。而且,孩子已经这样了,有些家长还“护犊子”,别人不能说自己的孩子不好。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自私、冷酷、在家“气壮如牛”、在外“胆小如鼠”,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如果家庭以孩子为重心,忽视了孩子在家庭成员中应该分担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其结果必将会贻害孩子终生。

(二)把文化学习放在第一位

教育的核心与人的德行和能力培养有关,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独立生存的人。而许多家庭教育恰恰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把文化知识学习的作用无限放大,家长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标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和不足“补偿性”地转嫁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强加给了孩子铺天盖地的“学习班”和“补习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天赋。部分家庭形成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一好遮百丑”,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由于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家长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乐趣,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性格、毅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

有些家长为了尊重孩子,给孩子过大过多的权力,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不做任何指导。孩子无论对错,都不发表意见。采取这种方式的家长可能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是认为孩子在认识周圍世界的过程中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二是有的家长出于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思,认为对孩子过多地限制,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事实上,在孩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听任孩子自己做主,不加引导,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长大后会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养成独断专行的习惯。

(四)无视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有些家长为了实现自己对孩子设计的培养蓝图,或是认为孩子少不经事,让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和摆布。当孩子想在生活中探索或者是通过思考形成的价值观时,就会受到家长阻止和摒弃。这样做的结果是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过分依赖,以至于孩子自己可以拿主意的时候也不知如何抉择。最常见的是,一些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

二、家庭教育中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对孩子的关爱重智轻德

在一些家庭中,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习惯养成,将孩子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培训机构身上。家长们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视了素质养成和道德培养。他们普遍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情感和亲情陪伴。这种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孩子出现心里偏差和亲情疏远。

(二)对孩子关爱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人基本素质养成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我国家庭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家长的培训还缺乏系统性,致使部分家长教育素质不高。纵观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对家庭教育的引导非常有限,社会缺乏对广大孩子的关爱。

(三)对孩子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

人格缺陷是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之一。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传统的家庭教育目标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目标严重偏离,集中表现为功利化倾向。由于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得一些家庭成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从重视“精神追求”到偏重“物质利益”,甚至重“利”轻“义”。

三、家庭教育中误区的解决策略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那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秉承怎样的观念呢?我的看法是:

(一)尊重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家长还怎么管教。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二)真正了解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可见,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因此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所以,如果孩子在10到20岁之间,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立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原因是什么?父母只有经常这样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三)充分信任孩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0到14岁的孩子中,弱智能儿童仅占1.07%,也就是说,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存在的是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即使是1.07%的弱智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和热情的鼓励,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果不理想时,也一定要相信孩子,因为这时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人,都非常愿意学好。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在挫折面前冷静下来。“你是坏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忌言,相反,应当经常对孩子进行肯定,给予充分信任,事实表明,没有真正的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四)保持平常心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现代社会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而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因此,教育孩子要有颗平常心,要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孩子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俭朴的品德。因此,父母们应当把培养孩子的良好習惯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加大培养力度。

(五)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地、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孩子有机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而剥夺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有调查研究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孩子,自信心更强,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六)施以恰当的引导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采用引导方式。这样做一方面既不失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真正负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但受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认识多少都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尤其在周围存在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时,更是如此。作为家长,有责任给他们必要的和适时的引导,可以在孩子做出决定前,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当他们做完之后,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事情的得失。

(七)慎用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冥顽不灵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人的一生会历经千难万险,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此时就必须靠个人意志。意志越坚强的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越强。所以孩子在做错事情时,要施以适当的惩戒,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样才能让他变得坚强、自信、自立。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 36.

[2]王进兰;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J];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30期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 误区 谈谈 应对策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