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追逐大梦想,创造新“镜”界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20 17:40:28

zoޛ)j馒H׫f׫]MzuӢ睂�&q
X-z;~vӞZ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培养研究生75名,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卫生条件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胃肠疾病高发生率和高致死率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为胃肠疾病诊治最提供了重要的新方法。曾几何时,国内的消化内镜领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医生能做的很有限,患者则根本不想做——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消化内镜理念、技术落后,患者畏惧、抵触内镜诊治。而时至今日,我国的消化内镜技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创新技术脱颖而出,接近甚至引领世界水平;微创诊疗、早诊早治成为消化内镜诊治特点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消化系疾病的诊治面貌。引领这一发展、获得累累硕果的,正是“消化王国”的追梦者和领舞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和消化内镜专家李兆申教授。

率先提出和推广消化内镜诊疗新观念和新技术

我国是胃肠疾病高发地区,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很大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癌症晚期,失去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很低。针对这一现状,李兆申教授完成国内外最大样本量(10万余例)临床症状与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内镜调查研究,发现国人消化性溃疡患者中72%无症状,食管癌、胃癌中48%无报警症状。这一研究推翻了“有症状才检查”的传统观念,为我国开展消化内镜普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消化系肿瘤的早诊早治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国际同行评价“样本量巨大,意义非凡”。

20世纪90年代初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初现端倪,李 兆申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新趋势。在导师许国铭教授的支持下,他果断将发展内镜微创技术作为主攻目标。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消化内镜微创技术,迄今共治疗近2万例次,成功率>95%,并发症<5%;制定2部行业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使很多患者免于外科手术,节约大量医疗卫生资源。李兆申教授还率先建立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急救流程和新技术,研制新器械10余件,累计治疗1 300余例(年龄1天-96岁),取出异物30余种、1 500余件,最大20 cm×4 cm,成功率94%,无严重并发症;使患者免于开胸、开腹手术。相关研究结果被编入美国临床手册《Curbside Consultation》,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为“研究深度和广度惊人,是国际最大样本量报道”,并建议作为国际指南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微创理念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诞生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这一新生事物。李教授大胆创新,率先开展NOTES的器械研发、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完成国际首例肝囊肿NOTES开窗引流术和腹腔探查、腹膜活检等12例手术,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并演示,自主研制的NOTES器械平台也已进入产业化流程,带领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创新居于世界前沿之列。

研制国际先进的胶囊内镜系统

长期以来,小肠一直是消化内镜的“禁区”,缺乏创伤小、诊断率高的检查手段。李兆申教授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工结合,与企业合作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囊内镜,在实时监视、参数调控等方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获国家专利4项。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率由10%提高至70%,成为公认的小肠疾病一线检查手段,该胶囊内镜被英国《成人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指南》推荐;国际上首次提出改变体位、分段调频等新方法,提高了检查成功率。该胶囊内镜出口全球62个国家,在1 0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受检例数近20万,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研发小肠胶囊内镜的基础上,李兆申又积极投身“可定位可控制主动式胶囊内镜系统”的开发。这一系统由胶囊内镜机器人、外磁场控制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组成,其无线可控的特点和安全无创的优点代表了消化内镜的发展方向。

深入开展胆胰疾病微创治疗

在全球,亚洲是胆道疾病的高发地区,而中国则是胆石症的“重灾区”。过去,胆管结石患者需要外科开腹手术干预,术后需留置T管,创伤大、生活质量差。李兆申针对这一难题,国内较早开展胆管结石、胆道梗阻的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累计完成2万余例次,是全球例数最多中心之一,总成功率>90%,并发症率<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提出预防并发症新措施。

近年来,我国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李兆申教授抓住胰腺疾病诊治这一国内研究的薄弱点,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又一新方向。2001年,他建立国内首个胰腺病重症监护室,摸索出 “早期干预、全程维护、后期微创”的救治流程,推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思路的转化,即由传统外科手术为主,转向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至今已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 200余名,总体救治成功率已由80%提高至94%以上,死亡率由20%降至5%,单次治疗费用由15万降至5万。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胰腺炎多项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累计治疗1 000余例,有效率>80%,使80%以上患者免于开腹手术。基于在胰腺疾病治疗的开创性实践,他牵头制订了我国胰腺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7部,而且有9项研究被欧洲消化内镜学会《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指南》等7部国际指南采纳,在国际胰腺病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世界难题,李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超声内镜(EUS)细针穿刺物分子诊断技术,提出黏蛋白表达谱(MUC1+/2-/5AC+)诊断胰腺癌新方法,阳性率达80%,为胰腺癌早期和鉴别诊断提供新途径。国际首创EUS引导下125I粒子种植、125I粒子支架引流和腹腔神经节内照射3项新技术。近3年完成125I粒子种植治疗胰腺癌120余例次,疼痛缓解率达75%,1年生存率提高到27%;研制成功可承载125I粒子的支架,具有解除黄疸及局部放疗双重作用,累计治疗60余例次,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4个月(最长4年),该支架获专利合作条约(PCT )1项,并进入产业化流程;建立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125I粒子种植术治疗胰腺癌疼痛,取得初步疗效。这些新技术为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手段,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建立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和专业人才培训体系

20世纪60年代,国内开始开展消化内镜技术。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消化内镜领域缺乏质控标准和技术规范,存在诸多隐患。1991年,李兆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研究设计,在国内首创三槽流水式胃镜洗消槽,彻底解决原有洗消方法的缺陷。这一设计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到全国。此后,李兆申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制订消化内镜相关设置、人员配备、清洗消毒、附件使用等系列质控标准,国际率先合作研制成功自动化智能内镜洗消系统,提高了内镜洗消的质量和效果,降低了内镜检查交叉感染风险;制订8项操作指南,规范我国消化内镜临床应用,保障患者安全,得到国家卫生部认可并全国推广应用。

作为一门新学科,消化内镜人才培养并无现成的规范,“自学成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不仅存在医疗安全隐患,而且不利于学科的长期发展。为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模式,李兆申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建成“五站六评法”全新规范化培训模式,提出并推广“live demo”和“hands-on”内镜教学新方法,发表于顶级内镜杂志《GIE》和《Endoscopy》,被国际著名内镜专家Cotton教授高度评价为“卓越论文”。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也率先成为我国和亚太消化内镜学会培训中心,并在全国建立了23个培训基地,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435家单位培养专业人才2 200人,为美国、非洲、东南亚14个国家培养留学生30余名。极大促进我国消化内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李兆申教授常对他的学生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学的本质就是给病人一个美丽、完整的人生。” 作为一名军医,李兆申教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官兵谋取福音和努力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用他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鲜花和掌声、在荣誉和功劳面前,从医30余年的李兆申教授没有停步,一如既往地忙碌在科研和医疗的第一线。

(收稿日期:2013-12-16)

推荐访问:追逐 创造 梦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