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完善职称评审,,促进医德建设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8-01 10:12:28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指出医德是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加强医德建设非常必要。而职称评审不仅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如果进行完善,能成为促进医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职称评审;促进;医德建设

1 加强医德建设的必要性

1.1 医患关系紧张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有近75%的医生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认为当前医生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杭州师范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应维华、朱丽娜等也调查了杭州市医患关系的现状,调查发现,28.9%的医务人员、25.8%的患者、27%的社会公众认为当前医患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全国 7 所医院进行的医患调查问卷中,582 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患者或家属干扰诊疗方案的占 91.8%,70.1%的医务人员选择尽量满足患者或家属的要求,只有 24%的医务人员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诊疗原则进行治疗。

近几年发生在哈尔滨、北京、浙江温岭等地的恶性伤医案更是将医患矛盾激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医患互不信任若恶性循环下去, 将极大损害医务人员的形象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

1.2 医德医风问题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权的重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因医疗机构服务态度不好、医患沟通不到位而导致的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主要表现:①随着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广泛运用,医疗活动日益"机械化",导致医患之间交流相对减少,相互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患者希望的深入细致的要求;②医院设置的医疗流程复杂,需要办理的就诊手续繁琐,如再遇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态度不好,容易让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满情绪;③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状态,心理压力较大,个别医务人员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忽视患者的合法权利。有的医患纠纷确有医务人员技术不到位、医务人员失职和医疗质量问题,但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态度冷漠、沟通方法和技巧欠缺等,没有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以致由此产生疑虑,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2 完善职称评审,促进医德建设

加强医德建设有多种途径,相关学术研究很多,如加强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但笔者认为职称评审是促进医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当前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职称评审是现阶段医务人员学术能力全面评价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励医务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当前职称评审制度,主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在评审过程中,医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必备条件符合后,真正决定职称资源归属的是业绩条件。必须看到的是,作为一种人才评价制度,职称评审在德与才的标准侧重上、在品德的内涵性与能力和业绩外显性的把握上,在实践中更倾向于后者。虽然也规定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但由于受操作性制约,评审专家无法量化和掌握评审人员的"品德,因此,对医务人员德的考量上,职称评审的制度设计明显存在着公平有限的病弊。另外,职称评审标准构成要素不科学。在职称评审中基本上重科研、重理论、重硬指标为主,而对于职称评审的品德导向、能力导向在评审标准上体系不够,医德医风权重相对较轻,出现了单纯以业绩导向取代职称评审标准体系的不良状况,致使职称评审结果公正性不强。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改变现有的职称评审模式,真正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评选出来,从源头上改善医患关系。

2.2 把职称评审权限下放给所在单位 医务人员职称反映的是临床工作能力,主要看其处理疾病的娴熟程度,诊断救治的技术水平,对待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胜任工作,深受患者欢迎,具有敬业精神的医师,其能力并不能单用外语、论文、科研成果来证实。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许多学历高,科研论文数量可观的人不会看病但可晋升高职称;而那些诊疗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爱的医生却因为论文数量不够而在晋升的路上屡屡受挫,严重挫伤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此,建议把评审权限下放到各医疗卫生单位,由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评审框架性指导意见,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临床型、科研型分类职称评价机制细则,使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实际。职称评价机制细则所在单位职工代表讨论通过,经主管局认定后报人社局备案。把实际评审权限下放至单位后,可以真正把临床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欢的医务人员评出来,同时也鼓励科研性人才认真投入医学研究。

2.3 加大医德分值权重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医乃仁术",它要求医务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义"与"医术"相互结合,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他十分重视医德的自律和修养。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他为解除麻疯患者痛苦,竟带六百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精心医治;百岁仁医胡佩兰, 行医70年,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被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患者认真负责了,患者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患者,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来对待。"因此,医德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是何等重要。鉴于此,只有把职称评审中医德分值加大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才会更加重视起医德医风建设,才会见真效,真正提高医德医风。

2.4 把职称与待遇脱钩 对于医生而言,能够花最少代价治好病就是好医生,职称高低与治病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欧美和港台都没有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说法。他们只有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优秀的专科医生可聘为专业负责人,为医院发展出谋划策,当然他们也会根据医院的需要进行相关研究,发表论文介绍研究成果,但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刻意去做,更不是非做不可。现在不少大医院的专家为了晋升职称而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到了科研和论文中,往往忽略了临床诊治的实践积累,结果连常见病都治不好,更不要说罕见病和疑难病及危重病。把职称与待遇脱钩,相同的职称可以有不同的待遇,不同的职称可以有相同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医生把精力放在专业上,以医好病为根本目的,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另一方面,许多医务人员得了高级职称之后,认为职称到头了,遇到了"天花板",明显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职称与待遇脱钩后,即使其职称到头了,但期待好坏不受职称影响,只看其工作能力与业绩,从而保证医务人员工作激情。

编辑/成森

推荐访问:医德 评审 职称 完善 建设

热门文章